您的当前位置:

新增自然保护区选介

  八岔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东北部,佳木斯市同江市东北部。北临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东与黑龙江省抚远县接壤,西靠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勤得利农场,南至同抚公路与同江市银川乡、八岔赫哲族乡,即与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毗邻。该自然保护区地处北纬48°08’~48°18’、东经133°40’~134°01’,总面积32 014万hm2。八岔岛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属中生代同江内陆断陷,是中生代大面积沉降地区形成的冲积沉降低平原。海拔高度在40~50m,地面相对较为平坦,起伏不大,一般相地高度在5m左右。保护区内为低平辽阔的沉降平原,地貌简单,区内蝶形洼地、线形洼地和泡沼星罗棋布。主要类型为低河漫滩、冲积低平原、江河泛滥地、一级阶地等。保护区内岛屿众多,主要岛屿有八岔岛、八岔二道江子岛、八岔三道江子岛、青鳇鱼通岛等。八岔岛自然保护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春季多风多雨,降水充沛,且雨热同季,光照较为充足。八岔岛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2.0℃,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21.4℃,极端最低气温-40.8℃,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1.9℃,极端最高气温37.7℃。全年平均无霜期155天,1993-1998年间,最长无霜期为1994年166天,最短为1998年141天。八岔岛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丰富,黑龙江及其支流八岔河横亘全区,黑龙江流经保护区约20km。八岔岛自然保护区内土壤为第四系沉积土壤,主要发育着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等3个土类,9个亚类,12个土种。据不完全统计,八岔岛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593种,隶属于104科、306属。包括蕨类植物10科、14属、22种,被子植物94科、292属、571种。八岔岛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大,食物丰富,为两栖类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生存环境,两栖类动物数量较多,但种类较少。该区共有两栖类2目4科8种。优势种为黑龙江林蛙、花背蟾蜍。八岔岛自然保护区植被多样,既有大面积的芦苇沼泽和小叶章草甸,又有众多的湖泡分布其中,还有大片的林地和农田,生存环境十分复杂,为鸟类,特别是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隐蔽场所。因此,本区的鸟类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水鸟种类数量均较多。据统计本区共有鸟类175种。
    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自然保护区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具有未被干扰破坏的、保持完整的原始森林草甸沼泽生态系统。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境内,地处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的南麓,属松岭林业局施业区范围。保护区北以伊勒呼里山脊为界与新林林业局接壤,东与呼玛县相连,西与松岭林业局相邻,南与加格达奇林业局毗邻。地理坐标北纬51°05’07”~51°39’24”,东经125°07’55”~125°50’05”。总面积为229 523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47 751公顷,疏林面积228公顷,荒山荒地343公顷。湿地总面积80 916公顷,其中水域1 307公顷,沼泽地79 609公顷。该区为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南坡,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不大,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海拔高一般为500~800米,最低海拔370米,最高海拔1 044米。该自然保护区地处高温带,为中国最寒冷地区,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异常寒冷,晴燥少雪而漫长,长达9个月,年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温度-48℃;相反,温暖季节甚短,夏季最长不超过1个月,极端最高气温36°,年大于等于lO℃,积温1 400~1 600℃,年日照时数2 500小时左右,无霜期90~100天,初霜始于9月中旬,晚霜到翌年5月中旬,植物生长期为110天左右,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主要乔木树种有落叶松、云杉、白桦、山杨、柞树、黑桦、柳树、杨树等,这些乔木树种是构成该区森林的主体。主要灌木种类有杜鹃、赤杨、榛子、胡枝子、刺玫、丛桦等,可以构成灌丛的主要是榛子、赤杨、丛桦等。野生经济植物主要有越橘、笃斯越橘、杜香、黄芪、草丛蓉等。本区野生动物种类较多,野生动物有30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嘴松鸡、白尾海雕、白鹳、黑鹳、金雕、丹顶鹤、白鹤、紫貂、熊貂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鸳鸯、小天鹅、大天鹅、马鹿、驼鹿、棕熊、花尾榛鸡、雪兔等47种。本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黄金、铅、锌、石英石等。
    茅兰沟省级自然保护区 该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北坡,嘉荫县境内。南临汤旺河林业局施业区,西与乌伊岭林业局接壤,北与嘉荫县的乌云林场相邻,东临黑龙江。保护区总面积47 218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29°36’41”~129°54’54”,北纬48°51’39”~49°12’05”。该保护区内自然生态条件良好,野生动植物丰富,自然景观质量优良,保存状况良好,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以自然资源为主。一年四季景色迷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突出表现在山奇、林茂、水秀、石怪、潭幽、瀑美等特点。该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景观及生物多样性。该自然保护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北部,四季气候差异很大,分为沿江平原温和区、平岗温凉区和低山河谷冷凉区3个气候区。该自然保护区全年日照总时数平均为2 536.9小时,平均相对湿度为70%,地面温度年平均0.8℃。保护区内河流均发源于小兴安岭,流入黑龙江,属黑龙江水系。自然保护区多为低山丘陵,山地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各种残积物与坡积物,分为暗棕壤、草甸土、白浆土、河淤土、沼泽土和泥炭土6个类型。保护区内共有高等植物103科512种,其中苔藓植物12科19种,蕨类植物6科15种,裸子植物1科6种,被子植物84科472种。该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鱼类有12科43种,占黑龙江省鱼类种数(105)的41.0%。两栖类动物分布有2目5科9种,占黑龙江省两栖类动物种数(12)的75.0%。爬行类动物分布有3目4科11种,占黑龙江省爬行动物种数(16)的68.7%。保护区分布的鸟类共有17目43科198种,占黑龙江省鸟类种类(343)的58.0%。兽类分布有6目17科52种,占黑龙江省兽类种数(87)的59.8%。该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占黑龙江省国家I级保护动物种数的37.5%。其中兽类1种,占全省国家I级保护兽类的16.7%;鸟类5种,占全省国家I级保护鸟类50.0%。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9种,占黑龙江省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种数的66.7%,其中兽类10种,鸟类29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7种,其中兽类5种,鸟类32种。国家重点保护兽类主要有紫貂、马鹿、雪兔、猞猁、棕熊和黑熊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主要有东方白鹳、白枕鹤、丹顶鹤、鸳鸯、黑琴鸡、花尾榛鸡和各种猛禽类。 (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