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民主党省委
(1)做好政治学习和理论建设工作。6月,农工党中央召开全党理论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理论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体会。由于黑龙江省的理论研究工作成果比较突出,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理论小组完成了《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的研究》、《新世纪民主党派如何提高提案质量问题的研究》两个课题。其中《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的研究》一文,荣获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农工党中央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共黑龙江省委统战全省第四次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新世纪民主党派如何提高提案质量问题的研究》一文荣获了农工党中央统战理论研究三等奖、全省第四次统战理论研究三等奖。(2)积极建言献策,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在省政协九届二次全委会上,向大会提交大会发言材料2篇,集体提案8份,其中《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被省政协列为重点督办提案,《光明日报》驻黑龙江记者站发了内参,《关于加强我省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的建议》等提案,被黑龙江省电视台、《黑龙江日报》、《北方时报》、《哈尔滨日报》等多家媒体作了报道。完成了农工党中央交办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调研报告5篇。在7月农工党中央召开的参政议政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关于老工业企业人才资源现状的调研及建议》的调研报告,被农工党中央采纳,作为提案提交给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农工党中央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奖金。完成了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蒋正华为团长的农工党中央“资源型城市现状及转型对策研究”考察团对在黑龙江省大庆、伊春、鹤岗、哈尔滨的考察调研的接待任务。完成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稳妥地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的调研报告,《黑龙江日报》对调研报告进行了专题报道。通过农工党中央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汇报考察情况的建议,形成了《黑龙江省应依托哈尔滨-大庆的现有优势,形成一条哈大经济带》的建议,黑龙江省在落实建议时,定为“哈大齐工业走廊”。深入到江苏省三个地市就《我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各市委会也成立了调研小组,深入到农村、乡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掌握第一手资料,使调研报告内容更加丰富,论据更加充分。(3)做好组织建设工作。在组织建设中突出抓了五项工作。一是狠抓制度的落实。定期召开主委办公会、领导班子情况通报会,进一步完善了《主委办公会议议事规则》、《领导班子成员情况通报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等;二是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对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处级以上干部、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党员建立登记卡,为全省272名农工党员建立了后备干部档案;三是加强对党员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四是完成了“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工作和非中共干部情况调研课题,上报的各类报表及时、准确,受到农工党中央的表扬。截至2004年12月末,农工党黑龙江省共有市级组织4个,90个基层组织,其中有6个基层委员会、7个总支、75个支部、2个小组;全省共有党员1 774人。(4)发挥优势,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一是省委和各市委响应中共省委的号召,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工党各级组织和党员参与招商工作签订投资协议9项,协议投资金21.6亿元人民币,在第15届哈洽会全省统战系统招商引资签字仪式上,农工党省委常委、哈尔滨温州商会会长蒋贤云与哈尔滨市道外区政府就开发“天恒山”项目投资2亿元人民币,哈洽会指导委员会为负责具体联络工作的同志颁发了“突出贡献奖”。二是从2004年6月起,农工党省委、哈尔滨市委和《哈尔滨日报》联合开展“健康服务进社区”活动,组织省市医疗专家深入社区开展义诊咨询、送医送药活动,受到广大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哈尔滨日报》在一版辟专栏进行报道。三是农工党省委、省残联、省眼库联合举办黑龙江省角膜捐献志愿者签字仪式暨“永恒的彩虹”专场文艺晚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经济报》、《黑龙江晨报》、《哈尔滨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作了报道。四是以“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宣传活动为契机,开展利民行动。据不完全统计,省、市委各级组织义诊咨询、送医送药、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利民活动已投入人民币44 180元,捐赠各种衣物1 100余件,捐赠书籍1 000余册,药品7 200余元,受益群众达5 200余人。(5)机关建设进一步加强。省委机关按照争创文明单位的要求,制定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学习《黑龙江省文明单位建设条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在机关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达到了“两年内进入省直文明单位行列”的要求。省委机关逐渐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省委机关按照中共省委统战部关于《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机关人员定编定岗和人员分流安排实施方案》的精神,进行省委机关机构改革。省委成立了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订了《日程安排表》、《面试工作实施方案》,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很好地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 (姜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