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 303亿元,增长11.7%,为改革开放后最高增幅。
    农业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生产获大丰收,粮豆薯总产量313.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快速发展,产值增长16.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奶牛、肉牛、生猪存栏分别为141万头、259.2万头、1 532.1万头,增长19.9%、14.4%、15.5%:牛奶、肉、蛋产量分别为374.5万吨、260.5万吨、98.3万吨,增长24.6%、19.9%、8.8%。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幅度增加。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57万,比上年增加45.7%;劳务收入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3.1%。农民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010元,比上年增长20%,是1997年后最高增幅。粮食产销衔接紧密。全年外销粮食220亿公斤,保证了京、津、沪等主销区粮食供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有效地缓解了省粮食库存压力。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加快。有1 474个村屯、82.3万人饮水困难得到解决,500个贫困村生活条件改善,96万人实现脱贫。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纳入改革计划的75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革任务。通过引进投资者,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开始构建自我积累、自我融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北满特钢与辽宁特钢重组为东北特钢集团,与上年相比,钢产量由6.6万吨增加到40万吨,销售收入由上年的3亿元上升为18亿元,由潜亏6.6亿元转为赢利。桦林橡胶由新加坡佳通集团收购后,与上年相比,全钢子午胎综合年产能力由200万条扩增到300万条,十年目标一年实现,销售收入由1.5亿元上升为7.5亿元,由亏损4.7亿元转为实现利润1 300多万元。通过实施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一批大公司、大集团。组建了年产原煤1亿吨左右、规模居全国第二的龙煤集团,形成中国第一家由国有控股,引进国内外钢、电、运、销等上下游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股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哈尔滨啤酒在形成150万吨规模、进入全国前列的基础上,被美国AB公司收购,资产大幅增加,竞争力大幅提高,为哈尔滨啤酒成为著名国际品牌创造了条件。哈尔滨医药溢价33%,引入世界著名投资基金20.4亿元,实行新一轮并购,销售收入由上年的72亿元上升到100亿元以上。煤机、造纸、粮油等行业,也在积极进行集团化战略重组。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石油、铁路、煤矿、煤机等系统327所学校移交地方;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349个辅业单位(占应分离的1/2)的17.9亿元资产和2万多名职工与主业分离;对银行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数百亿不良贷款和股权进行剥离和处置;全年推进了22户企业政策性破产,安置职工6.1万人。
    工业生产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全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 619.6亿元,同比增长15.3%,增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 092.3亿元,增长25.4%;实现利润760.2亿元,增长29.8%。除大庆油田外,实现利税226.2亿元,增长31.3%;利润61.3亿元,增长1.1倍。地方工业实现利税140.7亿元,增长41.6%;利润42.3亿元,增长1倍。通过重大调整改造项目的实施,六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六大基地实现销售收入3 399.8亿元,增长22.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 027亿元,增长28%。哈尔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发电设备生产经营能力达到l 200万千瓦,省内配套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一重集团重型设备生产能力达到7.5万吨;哈尔滨航空集团汽车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发动机生产能力达到60万台;哈航集团5架支线飞机和哈尔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台重型燃汽轮机组交付使用。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省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 515.3亿元,同比增长22.1%,是1995年后最高增幅。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233.7亿元,增长29.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1.4%,成为投资增长的主体。大项目推进工作成效显著,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346个,比上年增加72个。重点推进的200个大项目中,建成投产24个,新开工59个。同三公路哈尔滨至方正段、绥满公路尚志至阿城段、哈尔滨绕城西段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通乡公路已开工建设5 617公里,建成3 100公里。龙头桥水库、富地营子水库、大庆乙烯扩建、黑化集团恩德炉粉煤气、浩良河化肥厂油改煤、乌苏里江佳大制药水针剂等项目建成投产。大庆炼化聚丙烯、大庆石化化肥改扩建、哈尔滨航空集团HF3型5万辆乘用车、哈尔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出海口基地、佳木斯煤机大型掘进机、公共卫生“两个体系”等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省广电中心、省图书馆、哈尔滨商业大学新区等一批社会事业大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哈尔滨枢纽王岗至万乐铁路联络线、哈肇公路呼兰至通河段等项目开工建设。“北电南送”战略纳入国家东北电力发展规划,213万千瓦电源项目及两条500千伏出省输变电工程开工,400万千瓦电力项目前期工作纳入国家审批或核准程序。生态省建设力度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全面启动,污水垃圾处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林建设与管护等一大批生态治理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省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良好局面,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成功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招商活动,利用外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实际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同比增长12.2%。黑龙江(香港)活动周取得巨大成功,签订各类合作项目171项,总签约额52.3亿美元。以对俄经济技术合作为重点,国际经贸合作步伐加快。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67.9亿美元,增长27.4%。其中,对俄进出口38.2亿美元,增长29.4%,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6.3%。签订对俄经济合作项目48项,9个项目列为国家重点。对内开放不断扩大。省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45.1亿元,增长36.8%。
    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地位日益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增加。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 618亿元,增长15.2%,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0.5%;实现外贸进出口额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6.1%;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0.5%。非公有制骨干企业发展壮大,销售收入在5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200户,其中亿元以上的企业100户。
    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接待国外、国内旅游人数分别达73.3万人次和4 0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0.3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
    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471元,同比增长11.9%。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社会购买能力的提高,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城乡消费市场购销两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555.4亿元,增长1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农村零售额持续增加,达到190.4亿元,增长11.7%,增幅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物价水平提高,但仍处在可调控区间之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上涨3.8%,食品仍然是物价上涨的主要牵动力量,累计上涨8.8%。
    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地方财政收入创十年来最高水平。全省地方财政收入349.3亿元,增长22.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9.4亿元,增长19.8%,增收55.9亿元,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7个百分点。支持“三农”、老工业基地振兴、社会保障、教育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截至l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 313亿元,比年初增加500亿元,增长10.4%;贷款余额4 038亿元,比年初增加202.2亿元,增长5.3%。
    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所需资金基本落实,实现了新老办法平稳衔接。886户企业、68.2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开始向失业保险并轨。全省159.4万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增就业56.3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60.6万人,其中“4050”再就业1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7%,低于控制目标1.23个百分点。
    尽管全省经济运行态势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是: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模小、质量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改制进入攻坚阶段,国有企业包袱重、改革成本高等问题日益显现,深化改革难度加大;社会保障试点匹配资金筹措困难,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抗旱能力较低,旱涝灾害频繁,综合生产能力不稳固;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赵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