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况

  2004年,全省农业战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4]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等支持农业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重大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达3 010元,比上年增长20%,是黑龙江省历史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国家出台“一免两补”(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省粮豆薯面积发展到821.6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5%。各地围绕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水稻等优质高效粮食生产。四大粮食作物专品种种植面积达到80%以上,粮食品质等级普遍提高。2004年,全省粮豆薯总产量达313.5亿公斤,比上年增加62.3亿公斤,增长24.8%;单产比上年提高41.4公斤;粮食总产量及增长幅度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绿色食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生产总量、认证数量均有大幅度增长,居全国第一位,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大,在农村经济中的优势地位日趋明显。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通过对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实施扶持政策措施,吸引贷款88.6亿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 050户。全省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税收均大幅度增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 326个,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重大突破。开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网,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实施“阳光工程”和“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开展定点和定向培训。省、市、县、乡在外埠建立农民工服务站237个,积极开展信息咨询、法律维权和劳务对接等服务。成功地组织了北京、天津等大型农村劳务对接活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有序转移。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年活动,大力推动科技进步。通过实施四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科技之冬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面积推广综合配套新技术和先进栽培模式,农业科学生产水平和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农业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加快了农机组织创新,新组建50个农机作业合作社,投资多元化、经营多样化的农机发展新机制正在形成。场县共建、跨区作业发展到27个县(市)、41个农场,完成跨区作业面积46.51万公顷,秋整地533.33万公顷,测土配方施肥地100万公顷,平衡施肥辐射面积26.67万公顷,农作物秸秆根茬还田353.33万公顷。开展了优势产品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工作,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农村能源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外向型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组织省内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参加了中国第2届农交会、新加坡国际食品博览会、哈尔滨国际贸易洽谈会和黑龙江(香港)活动周等重大活动,在香港举办了黑龙江绿(特)色食品推介活动,签订了一大批农业国际合作项目,履约率达60%以上。大力推进了对俄农业经贸技术合作,新上对俄农产品出口基地项目20个,境外农业开发项目10个。引进了国外一批先进技术和新品种,加强了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省农产品出口额5.6亿美元。各级农委积极协调农业贷款,帮助农民落实农业生产物资。扶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定期组织专家分析预测主要粮食作物供求和价格走势,及时发布期货、现货信息,引导农民规避风险。多种形式推进农网入村,覆盖率达71%。9个试点县“农业1 10”信息服务热线顺利开通。《黑土·家园》栏目内容和形式日益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农村改革不断向前推进。2004年,中央确定在黑龙江省开展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各级农委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全省免征农业税22.1亿元,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分别达18.52亿元和4.7亿元。深入开展了对农民负担的执法检查和专项治理,全省减少农民不合理负担3.6亿元。制定了村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全面启动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急剧增加、农民上访大幅度提高的严峻形势,各级农委认真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的若干意见》,加大信访调查处理力度,积极化解土地承包纠纷。强化了土地承包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土地流转。以控制村级债务大幅度反弹为重点,加强了债务化解工作。 (张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