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新增自然保护区选介

  细鳞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细鳞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鹤岗市西北部,小兴安岭东南坡。地理坐标为东经130°06′,北纬47°25′。保护区西靠鹤岗市林业局十八号林场和桶子沟林场,南和东南与红旗林场和鹤岗矿务局毗邻。北与黑龙江省森工企业集团鹤北林业局相接。细鳞河自然保护区由鹤岗市林业局下属的细鳞河林场和十里河林场组成。总面积为27 850.23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8 893.22hm2,缓冲区面积8 108.55hm2,实验区面积10 848.46hm2。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东南坡余脉的低山丘陵地区,属流水侵蚀地貌。整个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是低山丘陵向松嫩平原的过渡行区。区域内山体浑圆,坡度较缓,一般在17°~28°之间。海拔高度在120—410m,平均海拔320m左右。保护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处纬度较高,并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冬季寒冷干燥漫长,夏季温暖湿润短促。春秋两季因季风影响,气候多变,四季明显。该地区全年平均气温2.8℃,最高气温在7月份左右达37.7℃,最低气温在1月份可达-32.5℃。5-9月平均气温16℃,≥10℃有效积温可达2 260℃。无霜期为105天。保护区内的气候特点使该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春季风大干旱,降水少。保护区内土壤主要有暗棕壤、典型暗棕壤、潜育暗棕壤、沼泽土等。保护区内水系发达,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桶子沟河、细鳞河、梧桐河及20余条小河。保护区内共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刺五加、核桃楸、五味子、红松、水曲柳、紫椴等6种。丰富多样的环境类型提供了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既有适应于水域沼泽环境生活的动物种类,也有适应于草甸、森林环境生活的动物种类;既有适应于农田、旷野环境生活的动物种类,也有适应于居民点生活的动物种类。该区共有脊椎动物253种,占黑龙江省脊椎动物全部种数566种的44.6%。兽类组成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种类5种,分别是棕熊、黑熊、青鼬、猞猁、马鹿。其中,马鹿在保护区有一定的种群数量,其他种类数量均较少。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共有鸟类145种,隶属16目,39科。其中,留鸟32种,夏候鸟96种,旅鸟14种,冬候鸟3种。
    大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大佳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境内,北临挠力河,东靠乌苏里江,地处挠力河与乌苏里江交汇处。因其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不同,将保护区分为两个部分,即北部湿地沼泽区和东部山地森林区。湿地沼泽区距饶河县城区西北50km,地理坐标为46°54′33″~47°16′ 45″E, 133°07′30″~134°02′10″N;湿地沼泽区周长370km,面积为3 8081hm2。山地森林区距城区lOkm,地理坐标为46°30′ 22″~47°00′42″E,133°46′30″~134°05′10″,周边长度为183km,面积为34 523hm2。保护区总面积为72 604hm2↑,其中水域约为5 633hm2↑,沼泽34 521hm2↑,草甸草原9 534hm2↑,耕地13 340h㎡,林地9 576h㎡;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76%、47.55%、13.13%、18.37%和13.19%。该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内陆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及其栖息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该区域为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区之一。该区地处三江平原的东北边缘,完达山东北支脉那丹哈达拉岭山区,为三江平原、穆棱河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等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所环抱之古生代岩层残留断块。根据地貌类型,该区可划分为低山丘陵,山前台地,一级阶地,高、低河漫滩和水面六个类型。大佳河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共包括5个土类11个土种。面积超过10%的有4种,即山地暗棕壤、草甸白浆土、白浆土和潜育白浆土。本区江河密布,地表多由森林、草原覆盖,大面积的沼泽,蓄水能力极强。降水径流迟缓,地表水保存及潴积时间长,水力资源十分丰富。该区海拔低,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位一般为3~5m。沿河两岸不足1m。区内河流密布,大小河流50余条,均属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江流域。主要河流有2条,即乌苏里江和挠力河,其余各条河流均为两河的支流。区内河流因基岩和土质的性质,水质偏酸性,PH值为6.4~6.8,硬度为2~3。该区地处三江平原东北部,属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春季风力大,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时有霜冻;冬季漫长,寒冷干燥。热量资源具有空间分布差异大,温度年季变化剧烈的特点。据1958 -1999年统计,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最高气温2.8℃(1975年),年平均最低气温0℃(1969年)。年平均降水量579.lmm。该保护区植物组成多样,初步查明共有高等植物676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2属15种;被子植物93科293属661种。据统计,该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6纲37目87科235属381种。
    东升省级自然保护区 东升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东北部,地处挠力河、蛤蟆通河和小挠力河交汇处。北与富锦市隔河相望,东与八五三农场的雁窝岛自然保护区相连,西与五九七农场长林岛自然保护区相连。南为大小挠力河分岔处。地理坐标为132°14′~132°40′E,46°28′~46°44′N。东升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区是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与周边的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挠力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形成该地区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网络。该区域为三江平原仅存的典型湿地分布区之一。保护区的地质构造属同江内陆断陷的一部分。地貌类型主要为低河漫滩。保护区大部分地区地势低洼平坦,坡降小。东升、蛤蟆通河、小挠力河等河流流经此地,使该地区形成大面积的泡、沼、漂伐甸子、牛轭湖等湿地景观。保护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黑土、潜育性白浆土、草甸沼泽土和泥炭沼泽土。该保护区地处中纬度,属寒温带季风气候。春季风大少雨,夏季高温多雨,秋季降温急剧,冬季寒冷少雪,昼夜温差大,植物营养积累快。本区年平均气温3.6℃,全年蒸发量(陆地)1401.Omm,年平均降水量503mm,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 500小时,平均风速3.6m/S。该保护区共有高等植物403种,分属74科,约占黑龙江植物种数的22.38%、三江平原的28.79%。植物区系组成中,含10种以上的科有10科,共200余种,占保护区内植物总数的50%以上。且这些科均是三江湿地有代表性的科,即毛茛科、菊科、蓼科、莎草科、禾本科、石竹科、十字花科、豆科、畜参科和唇形科等。从属的组成上分析,种类最丰富的是蓼属,其次为毛茛属、苔草原和铁线莲属等,种数均在10种以上。东升自然保护区有野大豆、莲、貉藻3种保护植物。东升自然保护区典型的湿地生态环境类型使这里的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共有兽类20种,狼、赤狐、貉、黄鼬、野猪、狍等比较常见。鸟类种类约为143种,其中雀形目68种,其余均为非雀形目种类,以雁鸭类、鸻鹬类、鹭类种类较多。共有国家级保护鸟类23种,其中一级保护鸟类3种,二级保护鸟类20种。 (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