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气象灾害
高温干旱、大风、低温严寒、雨涝等。暖冬。冬季,全省大部地区的时段气温显著偏高,12月、1月和2月大多数测站偏高1℃~3℃。其中各地12月下旬平均气温偏高6℃~8℃,是1961年以来同期出现的最高值,2月中旬大庆南部、牡丹江南部及哈尔滨大部比常年偏高4℃~6℃,伊春偏高6℃~8℃,是40余年来同期出现的次高值。低温严寒。冬季北部地区严寒天气(日最低气温≤-30℃)较多,其中新林、塔河分别为52天、57天,较历史平均值偏多。暴雪。冬季,较大的降雪过程主要有6次,这6次过程降水量共有138站次达大雪或暴雪强度。大风沙尘。大风的范围广、强度大、次数多;沙尘天气出现晚、次数少、范围小。全省出现了9次大范围的大风天气过程。高温干旱。由于温度偏高,全省西南部处于干旱状态。3月西南部降水量不足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4成以上,4月全省仅有3次明显的降水过程,降水量不大,致使全省大部地区月降水量偏少4成以上,月末松嫩平原大部、鸡西大部及海林、林口、逊克土壤相对湿度在70%以下,处于干旱状态。5月上旬全省降水异常偏多,干旱的大部分地区在5月上旬解除旱情。6月全省各地降水持续偏少,大部地区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全省大部发生初夏旱,并且发展迅速,尤其是西南部旱情最为严重,旱情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7月上旬,旱情得到缓解。8月中旬,降水偏少,导致部分地区旱象开始显现,个别地区“秋吊”较重,对作物灌浆构成明显影响,使一些地区的玉米干枯。月末,旱情得到缓解。雨涝。5月1-6日全省出现大范围强降水过程,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上,其中黑河大部在40~60毫米,东部的广大区域降水在25~55毫米,致使全省东部及北部出现严重内涝。5月17-23日全省出现强降水过程,东部及大兴安岭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上,其中牡丹江东部、鸡西及鹤岗、萝北、勃利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达暴雨强度,绥芬河、东宁在100毫米以上,达大暴雨强度。此次降水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大大增加,东部和北部地区涝情加重,土壤偏涝面积约占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与历史同期相比,土壤偏涝面积之大、程度之重在近30年少见,也是近10年最重的一年。东宁县从5月17-22日连续降雨,降水量达108.9毫米,各个乡镇都出现了洪涝灾害,对当地的主导产业地栽木耳造成毁灭性灾害。绥芬河市5月19-23日,普降大雨,总降水量达122.0毫米,使绥芬河市的乡村受灾,全市过水农田达173.33公顷,河口决堤18处5 300米。青冈县7月19日凌晨1-3时,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大风和暴雨袭击,房屋校舍树木庄稼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大风风速最大时达到23米/秒,两个小时内全县平均降雨25毫米,其中雨量最大的地方达32.5毫米。饶河县7月19日5时至20日5时降水量104.9毫米,使山里乡、西风乡、小佳河镇不同程度受灾。绥滨县7月18日8时至19日8时,福兴乡、连生乡遭受暴雨袭击,降雨量分别为78.5毫米和51.2毫米;22日8时至23日8时,连生乡、北岗乡遭受暴雨、大暴雨的袭击,降雨量分别为62.3毫米、39.0毫米。哈市7月27日普降大雨,持续近4个小时,造成部分街区发生严重内涝,十几处路面塌陷,5个路段拥堵严重;道外区南十五道街至南十八道街一带、香坊区通天街路段积水3个多小时,消防部门救出被困群众80余人;一些楼房地下室及平房雨水倒灌,多处地下室被淹。低温冻害。受强冷空气影响,6月6日夜间至7日凌晨,全省北部地区出现降温天气。其中,大兴安岭地区及孙吴最低气温零下0.8℃~3.7℃;绥化北部、黑河最低气温在3℃左右,伊春、北安最低气温分别为0.2℃和0.7℃。北部各地地表最低温度在零下1℃~2℃。此次低温霜冻主要发生在北部山区、半山区和部分平原地区,受灾作物主要为大豆。漠河县7月30日凌晨气温突然降至- 1.4℃,出现大范围霜冻,为全省近40余年来首次。8月中旬前期(11-16日)全省大部地区气温偏低2℃~5℃,此期正值大田作物灌浆时期,低温影响了大田作物籽粒灌浆速度。森林火灾。10月中旬,省内北部林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3℃~4℃,降水量偏少7成以上,致使森林火险等级异常偏高。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黑河市林业防火部门点烧“防火线”,火势失控,又因当时风力较大,火苗借着风力迅速向周边的林场蔓延,森林大火波及了黑河、伊春、大兴安岭等地区。 (宋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