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绥化市

  市委书记:胡世英 1954年12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4年参加工作,2002年4月任现职。
    副书记:于莎燕(女) 张文明 谭云民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广福
    副主任:杨贵才 骆岩生 张贤超 李景田 文立仁
    市长:于莎燕(女) 1955年11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2年12月参加工作,2002年9月任现职。
    副市长:王洪烈 夏永智(女)王兴有 刘 德 韩慧峰 李 惠
    市政协主席:赵金铭
    副主席:姚明远 王福春 李沛夫 刘清田 张东友 宫伏山
    【概况】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小兴安岭余脉丘陵地带与平原衔接处,地处东经124°53′~128°30′,北纬45°30′~48°02′。东交伊春市,南邻哈尔滨市,西接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北连黑河市。幅员面积3.4万平方公里。下辖肇东、安达、海伦3市,庆安、绥棱、兰西、望奎、青冈、明水6县和北林区。绥化市于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开发设镇。因地处草原密林地带,原得名北团林子。1885年,设理事通判厅,并取“吉祥安顺”之意,改名为绥化。绥化市前身原绥化地区建于1956年3月,专署设在绥化县。1958年8月改为松花江地区,驻地迁至哈尔滨市。1965年6月又改为绥化地区,驻地迁回绥化县。199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绥化地区行署,设立地级绥化市;撤销原县级绥化市,设立县级北林区。绥化市总体地貌大体为“二山一水七分田”。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境内有松花江、呼兰河水系等大小河流38条,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地面水资源量为24.4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2.4亿立方米。在建的红兴水库为滨北最大的水利工程。绥化市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4℃,年平均降雨量为504毫米,无霜期平均为130天,年平均日照为2 714小时,平均年积温为2 634.6℃。野生动物有紫貂、水獭、梅花鹿、飞龙等数十种。盛产木耳、猴头等多种山产品。森林覆盖率达12%以上,林木蓄积量为1 926万立方米。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烤烟、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发展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以及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主要矿产有石油、铁、煤、大理石、天然气、石灰石、石英石、花岗岩、陶土等数十种。优质矿泉也有很大开发价值。现有人口555.49万,其中男性282.7万,女性272.72万人;城镇居民150.1万人。境内有滨北、滨佳、滨洲3条铁路贯穿6个县(市、区),哈大、哈黑、哈伊、明沈4条国家级公路贯穿7个县(市、区)。特别是84公里的哈绥高速路,使绥化在时空上与哈尔滨市的距离进一步拉近。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97.6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35亿元,增长了19.2%,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一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1.2亿元,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6.9亿元、利税8.3亿元,分别增长20.5%和57.8%。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6.3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9亿元,分别增长20.3%和20.4%,财政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全市生产总值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5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495元,分别增长12.4%和17.4%,增幅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
    项目开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全市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18个,比年计划增加38个,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25个,5 000万元以上项目45个,创历史新高。完成项目投资30.4亿元,增长1.3倍。肇东福和制药二期、明水格林玉米淀粉、绥化银娃乳业等68个项目竣工投产,竣工率达到57.6%。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粮食总产达到64.54亿公斤,增长61.6%,是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绿色食品认证面积54.67万公顷,监控面积增长2.1倍;农作物优质品率达到90%。畜牧业发展态势强劲,畜牧业增加值实现42亿元,增长22.6%,是农业增加值的37.5%。劳务输出取得新突破,全市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74.9万人次,劳务收入21.7亿元。
    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食品、医药、化工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0%以上。安达庆新油田、肇东华润酒精等25户重点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6.6%。第三产业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4.3%。民营经济日趋活跃,增加值实现125亿元,增长15%,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4%。
    招商引资和对外经贸成效显著。合同引进项目430个,实际到位资金27.7亿元,增长15.9%。成功引进温州环宇、九三油脂等一批省内外知名企业。山东诸城外贸公司、哈三精药业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南京雨润集团与北林赛利肉联合作打开了市场销路,宝泉岭北大荒肉业有限公司投资2.1亿元在望奎县建设的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当年竣工投产。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实现3 632万美元,增长29.8%,实际利用外资1539万美元,增长15.8%。
    各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绥化烟花厂、庆安钢厂等5户难度较大的国有企业完成了改制任务,国有企业改革面达到92.5%。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及时兑现“一免两补”,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l 927个,其中股份合作组织342个,入股农民13 000户,拉动人均增收近千元。粮食流通企业改制全面展开,1 27户粮食流通企业已有87户完成改制任务,改制面达到68.5%。社会保障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实现并轨突破8.4万人。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公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各类教育继续发展,初中生升入高中比例增长5%,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59所,共13.6万平方米。全市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个传染病院(区)建成投入使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定指标之内。文化、体育、科技、广播电视、信息产业等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长4.2%和20.9%,全年新增就业8.6万人,城市低保人数达12万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道路交通投资增长1倍以上,绥兰路、绥北路全线通车,通乡公路改造完成13条,建设里程364.8公里,完成通村公路200公里。铺装城市高级、次高级道路44.8公里,铺设和改造城市给排水管线147.1公里。国土资源、公安司法、安全生产、食品监管、环境保护、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残疾人保障以及民兵预备役和“双拥”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成果。
    市区经济发展和各项建设全面推进。市本级工业增加值完成2.65亿元,利税1.7亿元,分别增长I4%和26.8%。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0.7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0.85亿元,分别增长22.9%和10.9%。续建和新建项目17个,其中工业项目9个。绿色豆奶、高低压电器、轻钢结构建材等6个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或试生产。投资7亿元的昊天食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展顺利。城区热电联产、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正在建设;红旗路、交通街、北林路改造竣工通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育场投入使用;党政机关办公中心、急救中心、传染病医院主体工程进度过半。北林区各项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粮食总产、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较快增长,项目开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共开发建设项目122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19个,增长50%,各项社会事业也保持平稳增长。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城市“一帮一”和农村扶贫解困均取得成效。
    【绥化工业开发区】
    绥化工业开发区于2002年9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一个省级工业开发区。由绥化市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位于绥化公路交通要道——哈绥高速公路绥化市郊段两侧,一期规划面积5.15平方公里,分为医药食品、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建材、物流、办公与生活服务等6个功能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已建成园区路5公里、排水干线5公里、输电干线5公里、供水干线3公里,并兴建了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开发区内基本达到水、电、路、电话、有线电视、宽带、地下排污管线等“七通”和区内场地平整的“七通一平”标准,基本满足了开发区招商引资和建设需要。为进一步扩大工业开发区的吸纳和拉动能力,对工业开发区进行了二期规划,计划将规划面积扩展到16.5平方公里,已申报省相关部门。
    自2003年开发区全面开发建设以来,陆续引进建设各类项目33个,总投资12亿元。其中,三精诺捷制药、大众肉联、天有为电子、溪源制衣、康益食品、银娃乳业、远大电力、蓝天网架、武晓电力、贵明挂车等10户工业企业和果菜批发市场、物流中心、正天商贸、福瑞进出口等4户流通企业已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运营。昊天玉米变性淀粉、高麦芽糖浆、华丽保温建材、华佳果菜保鲜、莱润薯业、电信枢纽、和顺达汽车4S店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另外,还有昊天玉米精炼油、麦芽糊精、马铃薯精制淀粉、药用葡萄糖、马铃薯变性淀粉、塑编包装、淀粉加工机械、麦芽糊精、华冠特种钢、玻璃钢夹砂管材、拖拉机组装等项目也陆续开工建设。2007年年底前上述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2.3亿元。
    在未来几年内,工业开发区要充分依托和发掘自身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发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真正把工业开发区打造成“绥化市本级经济发展龙头、对外开放窗口和招商引资平台”做出不懈努力。尽早扩大开发区规划面积,切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争取省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开发区的规划面积由5.15平方公里扩大到16.5平方公里,为更多项目入区和拓宽开发区的未来发展空间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拓宽投资渠道,采取多元投入的办法不断加快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未来五年内,力争每年投入不少于5 000万元,用于开发区的供排水、供电、道路、通讯、消防、绿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全面达到“七通一平”的标准,充分满足开发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需要。突出抓好项目开发建设,迅速壮大开发区经济规模。充分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有力的区位优势,围绕寒地绿色食品、轻纺、医药、机电、建材等开发区重点发展产业,瞄准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强势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联,全面加快开发区的项目建设进程。在未来五年内,每年新上超千万元项目不少于10个,其中投资超亿元的2个。已有中高密度板、酱油加工和畜牧产业化等3个超亿元项目,通威饲料、生物钾肥、机械制造、大豆分离蛋白、儿童用品、亚麻籽深加工、新型节能建材、农机大市场等项目达成了入区建设意向。到2010年,开发区入区项目总投资要达到40亿元左右,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0亿元、利税7亿元。
    
    (绥化市政府办公室 赵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