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烈士纪念馆
东北烈士纪念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是一座洁白、庄严的西欧古典式大楼。日伪时期为哈尔滨警察厅,赵一曼烈士等曾囚禁于此。1947年,东北人民解放军政委罗荣桓提议在此筹建东北烈士纪念馆,1948年10月10日正式开馆,1953年1月1日周恩来总理曾亲临视察,并题词“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东北烈士纪念馆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性博物馆之一。这座西欧古典主义建筑,是日伪时期伪满警察厅旧址,许多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曾在此被关押和刑讯,著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就曾在这里受到敌人的酷刑摧残。哈尔滨解放后,人民政府决定将这个伪警察厅旧址改建为东北烈士纪念馆。 纪念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基本陈列面积6 200平方米。馆藏文物5 000余件,图书、档案、文献、照片共3万余件,初步构成了一部史诗般的东北革命文库。
全馆分抗日战争馆和解放战争馆两大部分,主要陈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地区牺牲的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烈士英雄事迹。《黑土英魂——东北抗日战争时期烈士事迹陈列》,展示了在东北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英勇不屈、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抗日英烈的事迹。其中包括罗登贤、杨静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等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和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杨子荣、董存瑞、朱瑞等革命烈士的事迹和照片,共232位革命烈士的文物资料1.4万余件,陈列面积达1 031平方米。《伪满哈尔滨警察厅遗址及罪恶展》,展示了伪满时期哈尔滨警察厅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哈尔滨人民的残暴统治,揭露日本侵略者在政治上残酷镇压东北人民,在经济上不择手段掠夺财富,在思想文化上进行专制统治的殖民统治罪行。
选取烈士的生平事迹,纪念馆特别注重展示那些最具情感因素的生动细节,以小见大、可触可摸地表现英雄的高尚情怀。如抗联在西征时,在酷寒奇冷的密林里雪中行军,有的战士扑到火里,有的战士在路上站着冻僵了身体,而李兆麟将军的《露营之歌》却时时萦绕在抗日将士的耳边,鼓舞着大家继续前进。又如杨靖宇将军孤身绝粮5天与敌人苦战,倚着青松还击到生命的最后,当敌人发现他腹中除了草根、树皮和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不得不低下罪恶的头……这些惊心动魄细微可见的英雄壮举,感染力是深刻的、长远的。
东北烈士纪念馆在陈列中避免用单摆浮搁的方式排列烈士的生平,而是在东北抗战14年的大背景下,分作不同的时期,把握红、黑两条线,来展示烈士的英雄事迹。
所谓红线,即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经历一条从自发到自觉、从单一武装抗日到建立广大抗日游击根据地,从各自分散行动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主体的各抗日武装联盟作战“红线”。每一位烈士都是这条红线上不同时期的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链条上的闪光点,把英烈置放在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英雄壮举的高尚和可贵。
所谓黑线,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罪恶线。纪念馆把红线作为主线,黑线作为突出红线的副线,集中体现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的必然性。纪念馆充分利用烈士馆的原址——伪满哈尔滨警察厅这一残害和屠杀我抗日志士的魔窟,复原当年日本法西斯为镇压东北人民抗日战争而设置的各种机构,展示敌人制造惊天惨案和残害我抗日同胞的各种刑具,尤其是曾关押和刑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铁窗斗室。在敌人具体而真实的罪恶面前,观众真切地感受了日本法西斯的残暴,从而更加激起对抗日英烈的理解和崇敬。
人们走进展厅时,不必听太多的讲解,就会在眼前浮现日本侵略者统治东北14年的种种罪恶,能够近距离地领悟为国捐躯并不久远的英烈,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纪念馆运用景观复原、大屏幕显示等现代手段,再现往日的悲壮场面,使人观后经久不忘。
随着时代的发展,烈士纪念馆有的陈列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完成了纪念馆基本陈列的更新。更新烈士纪念馆基本陈列,从现代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战争年代为国捐躯的无数先烈的认知情况入手,用形象、生动、真实的陈列内容和形式,展现英雄事迹。纪念馆在调整内容设计的同时,特别注重了陈列形式设计的创新,突破原有的图片为主、文物为辅的模式,采用现代展览的科技手段,以一定的艺术方式丰富观众视觉的直观物象,模拟真实的典型环境,塑造生动逼真的英雄气质和精神境界,达到内容和形式尽可能的统一和完美。
纵观更新后的烈士纪念馆,用不同材质和不同制作方式陈列的景观、版面、展箱和主题雕塑,都是一件件可观赏的艺术作品,为整个展厅营造出崇高、庄重的气氛。
在解放战争时期诞生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里程,对后代人发挥了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期间,共接待近6 000万余人次来馆参观,其中有来自世界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