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褚世民 1966年6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8年7月参加工作,2011年5月任现职。
副书记:邹 浩 陈宝柱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魏福俊
县长:邹 浩 1969年4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91年7月参加工作,2011年5月任现职。
副县长:李拥军 韩伟国 孙凤玲(女)
荣 军 杨旭东 刘凤德 马春华(女)
县政协主席:田小平
【概况】
克山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辖区面积3 320平方公里,耕地20.1万公顷,辖6镇、9乡、122个行政村和9个农林牧渔场、6个驻军农场、1个国有农场,辖区人口5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4.5‰。克山县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县、全国产粮大县、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农、畜产品质量优良,矿泉、高岭土等资源丰富,初步形成了“薯、豆、麻、畜、能、水、木、酒”八大产业支撑的经济格局。齐北铁路和碾北、拉宝、讷五等公路横穿县境,公路硬化总里程1 518.7公里,乡镇路面硬化100%,村级公路硬化86.7%,形成了“三横两纵”的公路网。
工业 全年新建、续建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个,完成投资3.5亿元。徽记二期膨化食品、蓝天建材新型多孔节能砖、六鑫商砼项目建成投产,雨润100万头生猪冷鲜肉项目实现冷封闭。沃华、徽记、万润、金鼎、龙源风电、森森木业等骨干企业运营良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家,完成增加值9.2亿元,实现利税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 %、147%。全年共开工建设亿元以上大项目7个,完成投资15.5亿元,争取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马铃薯储藏窖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政策性项目30个,多渠道争取政策资金1.1亿元,有11个项目被列为市重点推进计划项目,总投资达31.2亿元。立足县情实际,大力推进薯、豆、麻、畜、能、水、木、酒八大产业发展,尤其是薯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县支柱产业。省长王宪魁同志两次亲临克山指导,制定了“做强种薯,带动商品薯和加工薯,三薯同步进入市场”的战略,鲜薯产量达到81万吨,5天内密集向广州、郑州等终端市场开出2列营销专列,率先完成鲜薯销售任务,实现销售收入6.9亿元。
农业 土地规模经营达到16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0%。大豆种植压缩到12万公顷,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分别增加到4万公顷和2. 67万公顷。马铃薯种薯企业达到7家,建种薯基地0.13万公顷、仓储窖37个,全省首发马铃薯专列。新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6. 67万公顷,农作物参保10. 93万公顷。机械榨乳站总数达到28个,奶牛存栏1.5万头,生猪存栏30万头,同比分别增长52,5%和46.3%,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6.5%。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14.8亿元。组建玉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4个。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场库棚25.2万平方米,造林0.2万公顷,治理小流域污染0.22万公顷,建设大型喷灌示范区141.41.公顷,被确定为国家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县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
商贸服务 2011年,启动大豆、马铃薯、建材、小商品“四大交易市场”的建设工程。高蛋白大豆交易市场仓容和物流节点建设完工,马铃薯交易市场完成规划设计,建材交易市场开工建设。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4%。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初显成效,全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3%。
招商引资 紧紧围绕“八大产业”加大招商力度,全年共引进招商项目67项,实际利用内资25亿元,直接利用外资1 000万美元。同时,全县外贸出口总值实现2 281万美元,同比增长15%;自营外贸出口总额实现1 929万美元,同比增长15.03%,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建设 突出规划龙头地位,聘请同济规划设计院启动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县城控详规划和镇村布点规划编制工作。全年实施建设项目23项,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近9万平方米,配建廉租房20套。维修步道板2 730平方米,实施了爱民湖景区维护。改造供水管网3 400米,新建排水管道2 114米。新建大型热源1处,改造供热内网14万平方米、外网6 000延长米。修建环卫基础设施63个,安装街路标示牌119个。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取缔破损牌匾236块,砌筑边沟2 250延长米,清理边沟8 230延长米,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社会事业 校安工程加快推进。特教学校教学楼、职教师资培训楼投入使用,6所学校通过标准化验收,龙源希望学校进展顺利,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乡镇卫生院改革和村级卫生所组建全面完成,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26.6万份,人民医院综合楼投入使用。人口计生工作荣获全国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4个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站投入使用。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运营良好,图书馆、文化馆主体工程完工。城内数字电视网络改造升级,电影放映工程、送戏下乡等活动深入开展。制定《社区建设实施意见》,社区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革命烈士墙落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增强。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新就业5 87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农、林、牧、渔四场加入社保4 80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1 00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助3 943万元。发放大病救助、救灾资金1 377万元,改造残疾人危房118户,救助低保、贫困、受灾群众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