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张晶川 1964年2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0年8月参加工作,2011年3月任现职。
副书记:林宽海 沙广华(女)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晶川(兼)
副主任:梁 桥 杨 明 杨健平
侯鸿雁 黄莲花(女)
市长:林宽海1965年10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8年7月参加工作,2011年3月任现职。
副市长:李玉刚 周景隆 李德喜
张海华(女)朱乃振 崔培元 闫子忠
市政协主席:王同堂
副主席:宁铁夫 王福顺 王开君
庄乾良 李自亲 张 亮 张国君
魏芝红(女)
【概况】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辖绥芬河、宁安、海林、穆棱4市和林口、东宁2县及东安、西安、爱民、阳明4城区。全市总面积4. 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8.6万,市区常住人口96.2万(2011年末人口数据)。“牡丹江”源于满语译音,意思是“弯弯曲曲的江”。从商周到清朝,牡丹江流域一直是靺鞨、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世居地。唐朝时期的渤海国曾建都于此,盛极一时。19世纪末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设牡丹江站,1937年12月建市。区位比较优越。牡丹江市是东北亚陆海联运大通道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东部毗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边境线长211公里。境内有Gll、Gl0国道和滨绥、图佳铁路通过,开通至韩国首尔和北京、上海等十几条国际国内航线。绥芬河铁路、公路和东宁公路、牡丹江航空港4个国家一类口岸,年过货能力1 200万吨,过客能力250万人次,绥芬河铁路口岸是全省25个口岸中唯一的铁路口岸,东宁口岸是全省公路口岸中过货量最大的口岸,牡丹江航空港是全省第二大航空港。资源相对富集。森林覆被率62.3%,木材年采伐量100万立方米以上,每年从俄进口木材800万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地板产量约占全国木地板总产量的5%,是“中国国际木业之都”和“中国新兴地板之都”。41种矿产探明储量,原煤、大理石等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达31种。水能蕴藏量176万千瓦、可利用风电资源总装机容量500余万千瓦,电力生产企业35家,总装机容量202万千瓦,年发电70亿度以上,是中国北方风电之乡、黑龙江省“北电南输”载能基地。生态环境优良。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春秋观景、夏季避暑、冬季赏雪的旅游、度假和休闲胜地,已形成了“湖、林、雪、边、俗、红”等旅游特色。境内有国家SA级景区镜泊湖和中国雪乡等著名旅游景区景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和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产业基础较好。第一产业有特色,优越的生态条件适宜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培育了肉牛、生猪、食用菌、果菜四大主导产业,食用菌产量约占全省的1/2、全国的1/20,是“中国食用菌之城”;国家级绿色有机种养大型原料基地达到9个,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种植业面积1/3以上,全市农业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18家,打造“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第二产业有基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5户,形成了装备制造、造纸、化工、能源、木业、食品加工六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绿色有机食品和节能环保建材六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有规模,旅游收入列全省地市第二,木博会、黑木耳节等国际性展会影响较大,商贸物流辐射黑龙江省鸡西、七台河,吉林延吉市和俄滨海边疆区,是黑龙江东南部中心城市。历史文化悠久。牡丹江市是多民族融合之地,有38个少数民族,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全国第二大朝鲜族聚居地。牡丹江文化氛围浓厚,源远流长的莺歌岭、宁古塔文化,恢弘悲壮的革命历史文化,百年对俄交流文化相互交融。牡丹江人创作的歌曲《春天的故事》、戏剧《毛泽东在1960》等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涌现出蒋开儒、宋青松、车行等一大批牡丹江籍文化和演艺界名人,形成了独特的“牡丹江文化现象”。
经济发展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40.3亿元,增长15.5%: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7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三年“破百”目标,其中市本级完成50.3亿元,增长32.5%。投资、消费保持强劲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7.4亿元,增长35.2%,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3.1亿元,增长18.2%,增幅居全省首位;进出口总额实现104.2亿美元,增长15.8%,总量保持全省第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4.5亿元,增长29%,增幅居全省第2位;粮食生产克服罕见伏旱保持25亿公斤,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24万公顷。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 515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 198元,实现全省“九连冠”。
产业建设 园区建设全面展开。光伏产业园完成“三纵三横”主干道和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总投资24.7亿元的4个项目开始入驻。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产业园区,总投资18.1亿元的基础设施开工建设。阳明工业示范基地成为黑龙江与浙江合作共建园区,东安科技产业园、宁安工业示范基地得到省级政策支持,绥芬河、东宁、海林、穆棱园区功能提升、项目入驻取得新进展。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202个,40个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全部开复工,完成投资101.2亿元,300个市级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北方工业园天威风机8月末首台下线,全市首个百亿级大项目280万吨重油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上海爱家、广东恒大、中铁资源等一批知名企业成为助推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51.7亿元,增长45.8%。金融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1亿元、税收1. 95亿元,交通银行、省鑫正担保公司在牡丹江市设立分支机构,兴业银行等4家金融机构入驻市融资服务中心。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5%,存贷比达到41.3%。
沿边开放先导区 境内外加工联动发展。境内重点园区新上项目140个、完成投资42.3亿元,6个境外园区新引进企业5户、完成投资3.7亿元,跨境连锁加工企业达到115户、增长10%。对俄物流体系逐渐形成。总投资30亿元的七大物流园区进展顺利,宁安源丰对俄国际物流园区实现口岸功能内移,哈牡绥东物流质押担保中心成为全省唯一的专业融资平台。旅游开始向四季繁荣延伸。开展首届镜泊湖秋冬旅游文化节等系列营销活动,全年旅游接待人数1 005万人次,总收入61.3亿元,分别增长15.4%和15.6%.出入境人数达到87万人次,与俄、日、韩城市的人文交流进一步加深。会展业加速发展。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组织开展第5届木博会、中俄机电产品展销会等展会19个、增长72.7%,主办承办东北东部(“12 +1”)区域合作圆桌会议等各类会议76个,有力拉动了产业发展,提升了牡丹江沿边开放城市的影响力。
“三优”文明城建设 强化规划引领。完成大牡丹江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用地、江南新城区、产业新城等总体功能分区规划,完善了棚户区改造、市区教育机构、商业网点等专项规划,城市近期建设用地控详规划覆盖率达90%。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西十一跨江桥、东四跨江桥二期如期推进,完成了太平路、西三条路综合改造,投资4 300万元硬化治理29条裸土街路。城市绿化亮化提档升级。完成25栋标志性建筑和“三桥一岛”亮化,301国道入城口绿化工程和“百园”工程全部完工,新增绿地50万平方米。推动城市管理提档升级。实施大城管体制改革,推行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和绩效管理;开展户外牌匾升级改造、拆除违法建筑等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开通城区至海南乡、五林镇、磨刀石镇公交线路,新增停车场6.7万平方米,集中开展交通秩序治理;完成楼房平改坡61栋,住宅小区和单体楼实现了物业管理、业主自治或社区物业服务全覆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三溪一河”河道治理工程完成2.95公里,治理小锅炉54.9万平方米,拆掉“小烟囱”2万余个,新增清洁燃气用户2万户,市区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造林绿化1. 5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37万公顷。
社会事业 全市财政直接用于民生事业投入69.6亿元,其中市本级投入31.9亿元,年初确定的29件利民实事全部完成年度任务。保障房建设快速推进,全市争取政策资金5.5亿元,完成棚户区改造面积142.8万平方米,再创历史新高;2 000套廉租房、6 000套公租房全部开工建设,公租房套数居全省首位;改造农村泥草房5 574户。就业和社保进一步强化。全市新增就业6.6万人,市区新开发公益性岗位2 344个,投放小额担保贷款1.1亿元,扶持自主创业4 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城居保”、“新农保”惠及109万城乡居民;新增补助3.5亿元,从八个方面提高5项社会保险和城乡低保标准,全市“五险”参保人数比上年增加13万人;筹资8 203万元对9.5万户困难群众、17.4万名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物价补贴和临时救助,通过“六援六送”、“双节”救助、爱心超市、帮扶中心救助困难群众16.9万人次,增加供热基础设施投入和供热企业补贴6 049万元,缓解供热企业亏损,保证居民供热不涨价,群众“三供”投诉下降21.7%。以文化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承办第21届书博会牡丹江分会场活动,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开工建设,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6所市直初中学校学区制试点平稳顺畅,完成29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31所公办幼儿园;市中医院新建工程主体封闭,市二院异地开工建设,市卫校教学综合楼投入使用;举办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取得新进展。加速推进“五个带动”,城镇化、社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牡丹江市被确定为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市,纳入全省百镇的8个小城镇建设全面启动,完成投资24.3亿元。场县合作深入推进,新增共建项目9个、总投资3.7亿元,与省森工总局签署《合作共建框架协议》。新农村建设由试点示范向整体推进转变,8个五星级村、20个四星级村通过省级验收。从基础建设和产业融合人手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牡海宁同城化的先行项目牡海城际路、西部新城和镜泊小镇加速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六县(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35.5%。利民实事和政府工作效能和执行力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三实两创”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政府议事规则、经济运行分析机制和产业项目考核办法,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政府T作的系统性、规范性进一步增强。大力开展“治庸治懒治散”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