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冠戴习俗

据《黑龙江志稿》记载,“黑龙江汉、满、回等人冠帽,清制分品级;平民所用便帽,春秋多用缎布,夏季用羽纱,冬季毡帽,或用皮帽,织绒、灰鼠、水獭、洋貂、狐貂等类……民国纪元后,规定用大礼帽、常礼帽,而社会以习惯相沿,多用便帽。惟便帽中有新式带沿绒、毡帽,灰、褐、青、蓝等色,春秋二季用之;夏季则用带沿草帽,系麦秸制。惟自欧化东来,社会一般妇女有戴西洋式坤帽者,上饰羽毛,价值颇昂,以城中妇女为多,乡间则无之”。(民国22年铅印本)

清代至中华民国年间满族男子常戴的便帽,因为是由六瓣布料合成,所以俗称“瓜皮帽”。夏秋用纱布,春冬用缎料,多为黑色,用红布做夹里。帽式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帽顶有结,帽前正中有的用四方形“帽准”做装饰。此外,满族妇女冬季多戴“马护”,即用布制成的围头一周、耳部较宽、上露发髻的箍形头戴,有夹、棉两类。

蒙古族男子冬季戴“贝尔帽”或“四耳帽”,暖季戴蒙古红顶帽“扎拉台玛拉格”、卷沿毡帽。《呼伦贝尔概要》记载:蒙人“帽之形平扁,以毡为之,缘反折而上;亦有绸面尖形者,附以皮耳,顶缀红缨一撮;而圆形缎面饰以金边之便帽,尤喜冠之”。现则多戴“前进帽”。蒙古族女子冬季戴桃形羊皮“耳包”,扎皮围脖,暖季则用红、蓝、花色布绸做围巾包头,其扎法多种多样。

狍头皮帽,赫哲语称“阔日布恩出”,鄂伦春族称“灭它哈”,柯尔克孜族称“麦西勃日格”;达斡尔、鄂温克族亦有之。这种帽子既能御寒,又可做狩猎时的伪装。将猎获的狍头完整割下,熟好后将两耳树起,嵌上仿制眼珠,再用狍腿皮缝上一对帽耳及帽沿即成。其形状栩栩如生,《黑龙江志稿》中有“索伦、达呼尔以头狍为帽,双耳挺然,如人生角”的形象描述。被称做“索伦”的鄂温克族,早年在帽顶饰有貂尾,天然极冷时,更添一条松鼠尾巴制成的围脖御寒。

回族男子习惯戴白色或黑色的圆顶无沿布帽,因为过去只在礼拜时戴用,所以也叫“礼拜帽”。女性在礼拜时,则戴上白色或黑色的“盖头”。盖头的后扇要拖长过肩,盖住所有长发。平时女子习惯于头蒙青纱。因长期与汉、满等民族杂居相处,女子传统习俗日渐淡化。朝鲜族男子多戴礼帽或鸭舌帽,夏天戴斗笠。年轻女子则普遍扎戴各种头巾,将半米见方的四角巾按对角线折起,从前额到头后系上;冬季以长围巾围之。

赫哲族的“得如”,是尖顶、大遮沿,刻有花纹的桦树皮帽,用于夏季遮阳避雨。

柯尔克孜族老年人仍戴高顶卷沿帽或毡帽。

达斡尔族妇女冬季戴皮制、里外皆毛的平顶圆帽或缎面双缨皮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