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黑龙江外记》载,官兵“冬日行役,率著乌拉、踏踏玛儿。乌拉,鞋类,踏踏玛儿,靴类,并牛革为之,软底而藉以草,温暖异常”。“达呼尔则有皂鞋,鞋尖绣白云头,嫩江以西类然”。
靰鞡,是诸多民族普遍穿用的冬季足履。赫哲族称为“温他”,达斡尔族称“德日特莫勒”(布制)、“格奥绰日”(皮制),柯尔克孜族称做“查米卡”。赫哲族多用哲罗、怀头等鱼皮制成,其他民族用狍皮、犴皮(后亦用帆布)制成。帮和底用一块独板皮子,外加皮脸儿,前面有褶,再加一皮子做“舌头”盖脚。两旁用皮条做成扣眼,用绳扎紧,鞋后底有的还钉有铁钉防滑。此鞋“缝纫极密,走荆棘泥淖中,不损不湿,且亦耐冻耐久”(《黑龙江述略》卷六)。之所以称之为靰鞡,是因为鞋中絮用“乌拉草”的缘故。《柳边纪略》中讲,“毛子草细若线,……生淀(甸)子中……以木捶数十下,则软手绵矣,一名护腊(即:靰鞡)草”。因靰鞡草保暖隔霜性能极强,素有“关东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之称。
蒙古族男女冬季均穿着半筒式皮靴,称“唐吐马”(即:踏踏玛儿)。靴子多用黑布或条绒制成,上绣彩色云纹、植物或几何图案。靴中有长筒毡袜。另有皮靴“瓜特勒”、布鞋“马亥”、夹布鞋“沙亥”等。
达斡尔族皮靴“奇卡密”,是用狍子腿部的毛皮数张鞣好后毛朝外缝缀而成。再用狍子的颈皮做底,踝部系上软皮带,走在冰雪上软而不滑,轻而无声,极适于狩猎活动时穿着。鄂伦春族也有类似的皮靴,称“奇哈密”,夏天穿用的皮制鞋靴则称作“苏洛格米”、“敖老乞”。还有狍皮袜子,称“陶苏顿”,用冬季猎获的狍子皮制成,多用于狍腿皮靴内防寒。
朝鲜族女子多穿着鞋头尖而微翘的“船型鞋”。满族男子穿平口布鞋,冬季穿带褶皮靴,俗称“踏踏马”或“翁得意”。妇女不讲缠足,俗称“放大脚”,且有满族妇女“修面不修脚”的俗谚。在旧时,满族妇女曾着宫式木底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