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哈尔滨市政协召开十二届八次常委会,将围绕推动我市食品工业发展进行专题协商。作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稻米产业、乳品产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产业是其中的三个重点优势产业。此前,市政协经济委、农经委分别就三个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专项调研,并提出具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以“五常大米”为龙头,联合“方正大米”、“通河大米”、“延寿大米”,将我市稻米品牌攥成拳头,利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年产值超500亿元的稻米“产业航母”。日前,市政协就加快推进稻米品牌产业化发展专题调研时积极建言,在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千万亩水稻基地”战略工程背景下,立足稻米区域经济格局,推进稻米品牌产业化大发展已势在必行。
产业化格局初显多个品牌享誉全国
基于独特地理环境、良好气候条件和先进栽培技术,目前,我市有多个稻米品牌享誉省内外。以地域为名称,五常、方正、通河、延寿均已在国家注册了大米产地证明商标。五常市还跻身全国水稻生产五强县之一,被誉为张广才岭下的“水稻王国”;作为全国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发源地,方正县也享有“中国富硒大米之乡”的美誉。
截至2012年,我市水稻种植面积已达877.7万亩,亩单产超过1200斤,水稻总产达533.1万吨,总产值177亿元。其中,五常市水稻总产量148.5万吨,产值60亿元,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均名列第一。因稻米生产实现了绿色全覆盖,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85%,该市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稻米之乡”称号,五常大米还成功申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并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稻米主产区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先后引进东方集团、中粮集团、绿宝石米业、秋然米业、北大荒集团,并培育壮大了中良美裕、葵花阳光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截至去年底,全市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已近1000家,年设计加工能力超900万吨以上。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从事水稻加工的有39家,占全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8.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7家,2012年总产值192.7亿元,比上年增加36.4%,我市稻米产业化格局雏形初现。
无序竞争种子质量严重退化
稻米产业居我市粮食三大作物的核心地位,对全市食品工业发展有明显牵动作用。但市政协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经营管理理念尚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要做大、做强、做优稻米产业,将其打造成现代农业产业,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由于稻米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缺乏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目前全市稻米加工企业多达千家,品牌超过600个,资源无序竞争已现端倪。龙头加工企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较短,初加工多、规模小且分散,具有高效益、高附加值和良好市场前景的稻米精、深加工项目及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还未开发等问题。因为行业管理缺失,缺乏统一标准,产品结构不合理,加工成品进入高、中档次的仅占10%—15%,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同时由于播种面积逐年扩大,种子需求量增加,加之种业科研经费不足,致使“五常大米”、“方正大米”、“通河大米”、“延寿大米”的种子特性品质均不同程度出现下降。科技人员说,“现在种子提纯复壮任务已迫在眉睫,如不尽快解决,再过三四年,一些稻米主产区将无种可种”。除种子质量退化严重外,我市稻米主产区普遍没有备选品种,更没有研发、培育出新品种,个别稻米主产区水稻生产使用品种杂乱,甚至多达30余个。
筹建稻米加工集团提高生产集中度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年均消费大米约2.4亿吨,品牌大米仅占其中的2%,约500万吨。在“天津小站稻”、“辽宁盘锦大米”、“黑龙江响水大米”和“五常大米”这四大品牌中,我市“五常大米”独占鳌头。
“立足产业区域化发展,打造稻米‘产业航母’”,市政协在调研中建议,为做大做强稻米品牌产业,我市应依托原有的优势品牌,打破区域限制,成立管理机构,统一谋划“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稻米区域经济格局,积极把我市打造成“中国稻米加工强市”。
委员们建议,要加快稻米生产基地的提档升级,建设国家级高标准有机水稻生产基地。抓住国家把我省作为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时机,整体推进我市国家级现代农业水稻有机、绿色基地示范区建设,使基地生产适应品牌产业化大发展需要。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沿产业链引导企业重组,做大品牌产业化,打造稻米“产业航母”。针对加工企业众多、规模各异、经济成分不一的现状,我市应围绕“五常大米”、“方正大米”、“通河大米”、“延寿大米”等品牌,筹建稻米加工集团,提高水稻加工生产集中度。
同时,对产业发展链条做好顶层设计,确定技术路线图。加强对稻米加工企业行业管理,强化质量标准化,调整产品结构,创造效益的最大化。投入专项科研经费,对我市稻米主产区种子进行提纯复壮,整合科研力量开展种子储备研究。加快构建适应稻米产业持续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围绕产业发展,全力做好各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