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驻南岗区知名品牌孵化器——创业公社·哈尔滨乐业众创空间的两位创业者,在探讨新项目。记者苏强摄
黑龙江日报10月15日讯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近的南岗区西大直街上,一座标识为“中国制造2025创新大厦”的楼宇,频繁进出着来自哈工大领军人才团队的科研人员。这是哈尔滨市南岗区出资打造的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主要承接哈工大高科技项目。在孵化器入驻企业告示栏中,拥有全球领先航空航天自动测试技术的工大测控,新型雷达研发应用居国际领先水平的工大雷信等赫然在列。目前,已有19家比肩国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驻,在与哈工大几百米的距离间,让教师们便利地完成着课堂教学与成果转化平台之间的身份切换。
“中国制造2025创新大厦”所在的哈尔滨市南岗区大直街,在城市中心地带横亘东西,穿越百多年时光,见证了时代的蓬勃发展与沧桑变迁。绵延15.8公里的带状区域内,聚集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18所高等院校,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0余家科研机构,10多万科技人员,与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杨浦区相媲美,科教资源富集程度国内领先。
2015年底,南岗区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走出科技创新“先手棋”,向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发展,提出在南通大街——大直街——学府路绵延15.8公里带状区域,打造国内最长创新创业大街,建设我省最具创新活力、最具科研实力、最具产业吸附力的高科技产业经济带。
三年间,这片带状区域的科创与双创载体从17个,增加到70个,国内知名孵化器争相进驻,释放着强大“磁吸”效应,在孵科企1100个,孵化总面积57万平方米,一位难求。
三年间,南岗区实现了与沿线高校的深度区校融合,哈工大赫兹新材料、哈工程哈船减摇等200余项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仅今年上半年,就有51项高科技成果落地,新一代信息技术、石墨烯、增材制造(3D打印)、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等新兴产业项目,表现出高成长性与良好市场前景,点燃新动能引擎。
三年间,南岗区成为各类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2700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户,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及GDP占比连年攀升。日前《人民日报》和“中国中小城市网”公布的《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显示,南岗区连续6年蝉联全国综合实力和投资潜力“双百强区”前五十名,成为东北三省的城区领跑者。
2017年5月,省市区三级联合共同建设创新创业大街备忘录签订。2018年初,科技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振兴东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哈尔滨市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创新创业大街”,科技创新“先手棋”,上升为东北振兴“国”字号工程。
三年时间,是什么样的变革历程,让南岗区跑出了动能转换“加速度”?记者走进南岗,探寻创新创业大街成长之路。
区校融合打开高校“围墙”“服务+”举措催生成果落地
有人说,创新是梦想与现实的桥梁。2015年底,作为哈尔滨市经济体量最大的中心城区,南岗区与其他地方一样,面临转型发展之困。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时代交响中,以创新思维,开启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逐梦之旅。
南岗区委书记梁野提出“打科技牌、走创新路,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走出“先手棋”,启动创新创业大街建设。
梁野对记者说:“南岗区高校每年有1000多项科研成果问世,推动成果落地转化,有很大空间和潜力,是南岗区深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培育壮大新动能,就要从这里破题开路。”
聚力将域内资源优势变成引以为傲的振兴“资本”,南岗区从深化校区融合入手,打开高校“围墙”,强力推进《“6+6+X”服务高校专项行动计划》,让这里成为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地区。
三年时间,域内高校与南岗区之间,发生了全新变化,从过去交集甚少,到区域归属感、融入感不断增强,再到区校规划“一盘棋”,合力谋划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区校双方常态化、多层次沟通对接渐入佳境。
9月开学季,南岗区市场监督局与食药监、环保、消防、执法等多部门联手,对辖区高校校区内及周边无证无照餐饮网点进行了彻底清理,这是继上半年对校园周边逐一摸排清理,建立“一校一档”,给出“一校一策”之后,在开学季持续进行的专项整治。南岗区市场监督局副局长袁国锋对记者说:“保障高校秩序和食品安全,是近两年工作的头等大事。多部门联合实施多项举措,特别是与创新创业大街沿线高校密集对接,问需求,建档案,打开高校‘围墙’,常态化联动管理、联合执法,得到校方高度称赞。”
回溯到2015年底,创新创业大街打造之初,新一届区领导班子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带队拜会哈工大、哈工程等驻区高校领导“问政、问需”,释放服务高校的最大诚意,以真情服务拆“心墙”建“心桥”,区校融合渐次推进。
“6+6+X”服务高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建立起区领导常态化走访高校工作机制,针对驻区高校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组团式”对接,对驻区高校实行“一校一档”台账式管理,专人负责跟踪落实,确保“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结果”。数据显示,仅今年年初以来,南岗区就为驻区大学协调解决了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牌匾审批、“黑小吃”整治、校区狗患、校区周边交通治理、供热管理、产业园区场地等54项问题,与高校联勤联动形成执法合力,为11所高校清理校内外乱象2000余处,为高校营造了干净、整洁、有序、靓丽的教学环境。
哈工大后勤集团于力军对记者说,三年间,南岗区为哈工大解决了众多学校无力解决的难题,涉及土地征拆、校内及周边商贩占道、牌匾广告混乱、家属区私搭滥建等等。现在,校区双方形成了共管共建共赢的局面,为高校管理运营及未来发展带来强大助力。
南岗区科技局局长董炜告诉记者,服务高校专项行动计划就是通过“成立服务专班、建立会商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创投基金、组建孵化联盟”等六大措施,着力构建“产学研用、科技金融、项目建设、政策信息、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六大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区校融合,解决双方对接不顺、转化不畅难题。
这一专项行动不仅让区校之间有了一场最美好的“邂逅”,更强化了对区校规划“一盘棋”理念的认同。南岗区将创新创业大街这条高科技产业经济带与地铁经济带、哈工大“一带一圈”等建设规划有机结合,目前,已与驻区各高校共同谋划推进煤二项目、哈焊所改造项目、黑龙江大学科技创新城项目、49所改造项目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从过去政府“等项目”“找项目”,变为区校合力“谋项目”“推项目”,区校间形成了规划引领、项目牵动、市场导入、共同参与的最大合力。
品牌孵化器与“10分钟创业圈”撑起科创双创新高地
和煦的秋阳里,记者走进与黑龙江大学相隔不过一公里多的黑龙江软通乐业空间,作为国内领先的创新型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商,软通动力与南岗区共同打造专业化孵化平台,现代办公场景令人耳目一新,与临近高校互动频繁。软通动力高级项目经理韩冰告诉记者,入驻这里的企业及创业者,不仅可以在线下获得一站式创业服务,还会按照自身发展需要,获得软通动力提供的弹性云服务器、数据仓库服务、机器学习服务等多项服务。
与软通动力品牌孵化器的专业化相类似,今年上半年落户南岗的深哈合作孵化器,则专注于深哈两地产业、人才的互补优势进行科企创业孵化。执行董事田海岩对记者说,最近刚把一批应届毕业大学生送到深圳就业实习,体验跨境电商全链条运营,在最前沿地区为哈市培养跨境电商人才。他说,深哈合作孵化器在互联网科技及营销领域拥有独特资源优势,入孵企业输出后,还将得到深圳前海创投孵化器的相关配套支持。运营不到半年,注册企业已近70家,其中,科技创新型企业占80%。
记者了解到,在创新创业大街沿线,专业化、品牌化的孵化器数量连年增加,科创与双创载体不断提档升级,中关村基地、中俄科企孵化器、新能源创新大厦等品牌化、专业化孵化器,吸引了创新生态链、产业链的要素集聚。
以打造“十分钟创新创业生态圈”为目标,南岗区更注重将双创载体围绕大学周边辟建,吸引高科技领军人才团队落地发展。截至目前,环高校周边打造的载体数量已达42个,占全区孵化器总数的60%,正在成为承接大学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最有效、最便利、最快捷的载体和平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仅哈工大周边,就有科企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2个,占南岗区创新创业载体数量的1/3,入孵企业达711家,占全区入孵总量的近70%。一位高校教师对记者说:“环境便利与资源集聚,最适宜创业团队成长。”
日前,随着哈师大创新创业园启动运营,在南岗区多方助力下,域内11所普通本科高校,共建成创新创业载体16个,实现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全覆盖”。
据了解,南岗区通过租赁、业态置换、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整合楼宇资源53处,总建筑面积37.6万平方米。其中,区政府全资租赁楼宇,打造了新能源大厦、科技金融产业园等特色楼宇、总部基地和科企孵化器等10处创新创业载体,更突出数据化、链条化、专业化、平台化、共享化等孵化载体4.0时代特征,构建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打造出我省科创双创新高地。
记者在南岗区科技局翻看了近三年间的创新创业活动日历。日历显示,该区每年创新创业载体活动超过1000余次,平均每天都有2-3场项目路演、创业培训、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精彩上演。
受南岗区浓厚创新创业氛围感染,很多国内知名品牌孵化器纷纷前来洽谈进驻。黑龙江省工程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等域外高校院所也来此选址,在南岗区助力下,建立起大学科技园区。
截至目前,南岗区各类、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由2015年的17个增加到70个,孵化总面积达到57万平方米。
深化“放管服”营造最适宜科创双创企业成长新生态
南岗区市场监督局企业登记科科长侯树河手里有一本特殊印制的通讯录,里面的联系人,是域内科创企业、各类科企孵化器等相关负责人,他经常跟踪问需,第一时间给出解决方案。
记者在南岗区行政服务中心看到,这里为高校成果转化及大学双创、科技创新企业等专门设立绿色通道,选派专人值守。侯树河告诉记者,绿色通道第一时间提供“预约式”“容缺式”注册登记服务,大力度减少企业注册的过程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负责哈师大创新创业园创办工作的毕老师对记者说,高校教师对填写表格、注册资金、依法设立、组织机构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了解。园区内企业登记注册时,在绿色通道窗口获得了多方面帮助,极大便利了创业者。
南岗区全面落实“三张清单”制度,精简行政审批流程,缩短行政审批时间,在企业登记注册环节,体现的尤为便利。侯树河说,目前,大学生创业,从接待到打印执照,全程无断档,当日拿执照,科创企业,三个工作日拿执照。这对每天新增70余家市场主体的南岗区来说,十分难得。
同时,南岗区不断迎合创新创业新要求、市场主体新需求进行体制机制变革。南岗区副区长孟繁东告诉记者,区政府正在帮助哈工大协调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入驻“师生创业服务中心”相关事宜。年底之前,哈工大师生将可在校园内,完成户籍、工商注册、出国公证等相关事宜办理。借助深哈合作契机,南岗区政府提出对标深圳南山,全力打造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营商环境,探索在重点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建立终端受理平台,进一步缩短服务半径。同时,南岗区已着手研究制定科技创新专项扶持政策,力争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方面给予更多实质性政策支持,形成更富吸引力和引领力的“政策洼地”。
“资金扶持”与“基金参与”赋能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2017年,南岗区政府在全市行政区中率先进行了投融资体制改革。今年初,区政府投入1000万元,参与由哈市科技局与哈工大等共同发起的总投资规模1.01亿元的省工研创投基金,建立了南岗区首支由政府投资参股、针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省内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产业基金。
孟繁东说:“政府与高校共建产业基金,直接赋能于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链条,形成区校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又让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上赢得了一定的话语权。”
政府资金扶持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引导资本流向新技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所在。2017年,南岗区政府出资盘活闲置楼宇,并以“房租加补贴转股权”的模式,打造哈尔滨市金融资本创新大厦,参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该大厦总经理刁漍辉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金融产业平台,金融资本创新大厦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点菜式”金融服务,构建“一站式”金融生态链。目前,入驻金融资本创新大厦、与北上广深创投风投资本有深度对接的杭州国瀚金融黑龙江分公司,已与多家科创企业对接;拥有中国第一创投孵化品牌之称的深圳前海创投孵化器入驻金融资本创新大厦,打造“新锐产业投资家成长营”项目,将为我省培育天使、VC等创投主体。
积力所举无不胜,众志所为无不成。近三年来,南岗区举全区之力打造创新创业大街,一招“先手棋”抢占了“制高点”。在日前《人民日报》和“中国中小城市网”公布《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中,南岗区6年蝉联全国综合实力和投资潜力“双百强区”前五十名,并在各项榜单中以多个“唯一”,成为东北三省的城区领跑者。在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评选中,南岗区排名第38位,是东北三省唯一进入百强区的城区。在2018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中,南岗区排名第57位,是东北三省唯一进入百强区的城区。在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评选中,南岗区排名第23位,居东北三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