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学史问道 以启未来 ——黑龙江省发展史实研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黑龙江省十二次党代会胜利闭幕之际,了解黑龙江的历史,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分析当前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基于历史规律和现实条件对未来发展做出预判,对开辟黑龙江振兴发展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析困境之因、求振兴之道,只有在思想、思路层面破题,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才能在全面振兴发展的征程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历史脉络
 
    黑龙江地区地处我国东北边陲,自古以来常被视为蛮荒之地,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形成多个文明高峰,昌盛一时,只是由于受到人口外迁和区位功能定位的限制,使黑龙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中原地区。
    早在帝舜时代黑龙江地区的先民就与中原建立了联系,《竹书纪年》记载“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南北朝时期,发源于大兴安岭的鲜卑族第一次南迁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武周时,居住在今牡丹江流域的粟末靺鞨部建立了“渤海国”,成为威震东北亚的“海东盛国”。后来被新兴的契丹灭国,国人多被迁徙至辽东。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在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建立金国,灭辽伐宋,统一了中国北方。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迁都中都(北京),并先后3次从黑龙江地区迁出女真族人,使黑龙江地区再次成为人烟稀少之地。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将黑龙江地区作为军事管理区,经济发展滞后。特别是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黑龙江地区八旗将士和家属、奴仆以及八旗辖下的民户数万之众“从龙入关”。清军入关后,黑龙江地区军事空虚,只剩下土著居民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以及居住在大兴安岭一带的蒙古诸部。清政府为保护“龙兴之地”实施了“柳条边”封禁政策,严禁汉人迁入。清政府对东北非常重视,把它看成是安全可靠的大后方,并作为清一代重要的兵源,多次将黑龙江地区的军队及家属调往全国各地驻防。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将宁古塔驻防官改为昂邦章京,与盛京昂邦章京同为镇守一方之最高官员,至此“东北两分”。为稳固东北地区统治,抗击俄罗斯帝国入侵,1683年12月,清政府于黑龙江左岸瑷珲旧城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划出宁古塔将军所辖之西北地区,归黑龙江将军统辖,形成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并立,“自是东北三分,吉江并列”。这是黑龙江自成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1907年4月,清政府裁撤黑龙江将军,设立黑龙江省。
    可以看出从远古到清朝末期,黑龙江地区的发展比较缓慢,甚至被称为“绝域”,这其中既有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先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清政府一直将黑龙江地区定位为军事防御区,而不是经济发展区。如清朝为了保护东北龙兴之地实施了“柳条边”封禁政策,致使东北人烟稀少,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清朝后期虽然不再封禁,但由于明朝以来黑龙江地区一直被定位成军事防御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黑龙江地区也依然是“北大荒”,至1907年黑龙江正式设省时约57万余平方公里1的土地上仅有人口1,273,391人2。
 
    早期开发
    由于黑龙江地区地处边疆,资源丰富,一直受到沙俄觊觎。19世纪中叶,趁着清王朝内忧外患之际,沙俄掠吞了10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沙俄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称霸远东地区,诱迫清政府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防御同盟条约》,一般称《中俄密约》),获得在中国东北修筑和经营铁路(即中东铁路,也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的特权。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枢纽,呈“丁”字形,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1898年,沙俄把中东铁路工程局迁至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枢纽。中东跌路的开通加快了沙俄掠夺我国资源的速度,丰富了掠夺手段,也强行为黑龙江地区嫁接了近代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基因。哈尔滨市也逐渐由一个村落成为黑龙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日、俄签订了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朴茨茅斯条约》。日本又于1905年12月胁迫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获得了日俄战后由俄国转让给日本在南满的各项权利,并将黑龙江地区的哈尔滨、宁古塔(今宁安市)、三姓(今依兰县)、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今黑河市)、满洲里等地方辟为商埠。1907年1月,哈尔滨正式开埠通商。
    哈尔滨开埠为本地区民族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民族工商业的相继涌现,促进了哈尔滨经济社会向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商埠开辟,外国机器工业产品的展示效应越来越明显,随着开埠带来货币资本的增加与投资条件的日臻成熟,近代民族机器工业在哈尔滨开始起步发展。3哈尔滨开埠通商后,对外交往日趋扩大,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外国开始设立商会组织,以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各国领事馆纷纷建立,改变了由沙俄一统哈尔滨的局面。中东铁路的全线通车与哈尔滨开埠,使得人口急速增长。在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之时,哈尔滨“丘陵起伏,茅舍三五”,总人口不过三五千人。而到了1922年哈尔滨人口接近40万,其中外侨人口比重高达51.69%4,使哈尔滨成为一个“华洋杂处”的国际化城市。
 
    快速发展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先后派遣了2万名干部,10万名八路军、新四军,分6批从延安、各革命根据地进军黑龙江,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东北解放战争。黑龙江地区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有22个在黑龙江,国家对黑龙江省的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计划25.7亿元,占全国工业投资的10.3%。51958年,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向党中央提出了动员10万转业军人开发北大荒的计划,先后共有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知识青年相继投身垦区开发建设,在亘古荒原上创造了人类垦殖史上的奇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进行资源配置,黑龙江省作为能源、木材、粮食等资源大省和重工、军工制造业大省,被赋予资源输出和重工、军工制造的定位。1960年~1985年,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7.92亿吨,工业总产值682.5亿元,累计上缴利税623亿元,是国家对大庆总投资30.7亿元的20.3倍。以“六五”时期为例,大庆产油26,490.2万吨,净调出量为21,907万吨,占产量的82.7%。61949年~1985年,36年间,黑龙江省共生产木材3.8亿立方米,是全国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木材生产商品率年均在90%以上,除本省加工和消费外,每年都有大量商品和木材运往全国各地。以“六五”时期为例,调出4383万立方米,占产量的57.7%。71949年~1985年,36年间,黑龙江省共生产粮食3707.75亿公斤,其中除满足黑龙江省城镇人口和工业生产需要外,净调出省外320.4亿公斤。8
 
    企稳回升
    改革开放后,资源配置的权利由国家逐步交到市场手中,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产业惯性等原因黑龙江省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水土不服”。主要表现:一是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包括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能源产业,以石化、木材为代表的原材料加工业。二是过度依赖重工业,以飞机、特钢等为代表的军工产业,以电站成套设备、重型机械为代表的装备工业。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重化工业沉淀成本高,难以很快转型;二是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模式,难以适应创新发展;三是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缓慢,体制机制没有根本转变;四是产业政策主导,黑龙江省受产业布局影响较大,省直管的12个地级市中,有6个属于依托资源建立的城市,随资源采集而兴,随资源枯竭而衰,且地处偏远,很难实现转型发展;五是缺乏良好营商环境,非国有经济发展迟缓。这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不是黑龙江地区独有的,但由于经济发展放缓,使这些矛盾和问题在黑龙江地区更加放大凸显。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在经济资源自由流动的基础上,人才资源的流动速度也不断加快,人才替代效应明显,虽然每年人员净流出量不大,但主要源于高端人才流出与一般性人员流入的数量重叠。随着黑龙江省经济在发展中不断下滑,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政策赋予黑龙江省的资源配置优势和人才优势也逐渐丧失,作为移民省份,黑龙江省的很多人才流向了原籍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下滑和人才外流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是当前“黑龙江现象”的重要原因。总的说来,“黑龙江问题”源于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是表象,体制性问题是根本原因。
    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经济受国内国际市场影响,下行压力巨大,占据全省工业产值半壁江山的石油、煤炭等能源产业受量价齐跌影响,对黑龙江省经济负向拉动作用明显。面对压力,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3800万人民,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依托省情实际,黑龙江省深入实施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现已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要求,深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旅游、养老、健康、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以“油头化尾”“煤头电尾”“煤头化尾”“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讲政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实施“五大规划”,抓好十大重点产业。5年来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7.1%,全省GDP从2013年开始放缓回落到8%,2014年为5.6%,2015年回升到5.7%,2016年为6.1%,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求新的趋势。黑龙江能源工业2006年占GDP比重为30%,2012年占20.1%,2016年大致降到不足10%。而与2012年相比,2016年经济总量增加1400多亿元,但能源工业比2012年减少1600亿元左右,这一增一减意味着黑龙江省在其他领域多干出3000多亿元的经济增量。这个增量来自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重点产业项目的发力见效、新动能的培育生成,说明黑龙江经济转型重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
 
    面向未来
    在黑龙江地区的历史上,每次振兴发展都离不开中央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两次重要讲话精神,体现了党中央对黑龙江的关心支持,“一条新路子”的前进方向、“两个全面”的奋斗目标、“三长三短”的辩证方法、“四个坚持”的重大任务以及“五个要发展”的根本路径,既提出目标又指明路径,既针对当前又布局长远,既点出问题又开出“药方”,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黑龙江问题、分析黑龙江问题、解决黑龙江问题的“金钥匙”,是黑龙江迈向新征程的根本指针。国家近期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和《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支持措施愈发精准、力度愈发加大,为黑龙江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当前,黑龙江正处在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有利发展的机遇期、大有作为的窗口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这一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全面、辩证、科学分析黑龙江的历史方位、优势潜力、内生动力,做出“时和势总体有利我们推动振兴发展”的理性判断,提出了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开辟振兴发展新境界的今后5年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着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做好“三篇大文章”,培育发展新动能。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三偏”问题,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构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资源精深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着力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坚持思想再解放、政策再放开,吸引更多人才为振兴发展服务。“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黑龙江省的发展历程证明,只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难得历史机遇,充分释放优势潜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激发黑龙江发展的内生动力,就一定能在振兴发展征程中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央将全面振兴的机遇赋予了黑龙江,新一届省委正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志·地名录》第一编,第一章,5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2.《黑龙江志略》·张国洤,《张国洤文集三编·方志卷》,119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月。
 
    3.段永富《浅析哈尔滨开埠与城市近代化进程》《世纪桥》2013年10月。
    4.《哈尔滨市志·人口志》第二篇,第一章,第一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5.《黑龙江省志·总述》第三篇,第二章,307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6.《黑龙江省志·总述》第四篇,第一章,421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7.《黑龙江省志·总述》第四篇,第一章,431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8.《黑龙江省志·总述》第四篇,第一章,415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作者系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