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浅谈修志口述资料的特性及运用

作者: 赵 伸
 
    编修地方志书需要依靠大量资料的支撑。从形态上看,我们把修志资料主要划分为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图表资料和实物资料等,除此之外,还往往单独列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料——口述资料,并由此把修志资料定为五大类。
    编修志书用的资料,通常是以档案为主的文字资料为支撑,充任志书记述事物的骨干;音像、图表、实物等资料,则往往起到的是验证、说明的作用。口述资料则是两种作用兼备,既可以补充文字的不足或缺憾,又可以为验证文字记述史实提供旁证。从形态上看,由于口述资料不便于脱离载体而存在,所以它又往往隐于文字(记录口述)、音像(录制音像)等形式之中,因此使得口述资料身份有些尴尬。其实,无论是否可以将其单独列出,口述资料的特性与运用以及在修志中所能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值得很好地加以研究。
    以往的志书中,档案、史书的资料占据绝对地位,使用口述资料的,寥寥无几。而在很多野史、逸闻记事中,口述材料俯拾皆是。这一方面说明修志的严谨,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到对口述资料的轻视,甚至是蔑视。随着现代口述史的出现,田野调查的兴起,人们越来越看重个人对历史和传统的看法,口述资料也随之成为修志资料的一个部分。有人担忧会因口述资料的失真而谬误流传,其实,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保证口述资料准确性的记述手段有很多,验证口述资料的方法也很多,因此完全不必杞人忧天。
    所谓口述资料,就是个人对历史与传统的记忆。历史是人创造的,传统是靠人来继承与发扬的,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人类在采用工具记述历史与传统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对其中一些内容有所“遗漏”。但遗漏不等于遗忘,个人的记忆可以“拾遗补缺”,客观上起到了弥补作用。例如,记述某一事件的文字和图片被收入档案,档案资料的收集与组织注重的是事件的主脉,是围绕事件中心区的记述。而曾经历过事件的某些人的所见所闻,往往是这些档案资料里所没有的,他们的口述在经过验证后,就可以补充档案资料之不足。再如,一项手工技艺濒临失传,掌握技艺者只靠口耳相传,而各类媒体(图书、录像带等)中均无记载,技艺传人的口述,就成了该传统的唯一记载。因此,我们认为,口述资料具有其他类型资料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也是地方志全面、系统、准确记述历史与现状的保障元素之一。
    无论是历史还是传统的记忆,口述资料一般都可以人物为主线或以事件(事物)为主线来记述。以人物为主线的,就是记述亲历者自己或身边人当时的行为;以事件(事物)为主线,就是记述事件(事物)本身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这种口述资料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保有较强的原始性,使得历史与传统的记述鲜活、独特,如果在志书里运用得当,能弥补文字资料的缺憾与不足,还能改变志书内容的呆板与枯燥,可谓一举两得。
    由于口述资料来源于个人对历史与传统的记忆,因而与档案等文字资料相比较,口述资料所记述的多是“点”上的内容,只是口述者自己的见闻录。因此在对历史的记忆上,常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在对传统方面的记忆,又往往脱离不开个人的局限与狭隘。“点”替代不了“面”上的记述,脱离开“面”,这些“点”的记述只能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可疑的”资料。只有点与面相结合,相互印证,才能很好地发挥口述资料的作用。
    由于个人的因素,口述资料可能会带有口述者无意识的遗忘与虚构的色彩,或者是有意识的规避与选择性失忆。前者是由于时间的久远,人们记忆可能会发生不可避免的遗忘或错位,如记错了时间、地点,人物张冠李戴、事件因果关系错乱等;至于后者,由于存在不利于己的史实或对一些事物的忌讳,企图“隐恶扬善”,使得口述者宁愿选择躲避,甚至编造,如个人在事件中有表现不佳,或事实与正史记载反差较大等。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会造成口述资料的失真。如果选择不当而使用,就会造成史实的谬误流传,影响了志书资料的权威性。因此我们强调口述资料的辨识,是其在志书中运用的前提。
    在同一个事件的口述资料中,当事者可能不止一个,资料也不止一种,口述的内容与过程却可能大相径庭。原因很简单,历史记忆者的身份很重要。试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老板与雇工、师傅与徒弟、长官与下属等,他们的记忆会有明显的差别,因而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差异。差异是正常的,志书编纂者应当学会在差异中去辨识、鉴别资料,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好资料的选择与运用。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要把收集用于修志的口述资料与做口述史区别开来。由于史和志的密切关系,常使人们将口述资料的搜集与做口述史混淆在一起。口述资料仅仅是用于编纂志书(当然它也有记录历史的作用),搜集的目的在于补充或验证某一段历史或某一项传统,作为补充性资料而使用,寓观点于资料中,做到述而不论。而口述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做口述史则是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历史研究工作。与历史的各分支一样,口述史也有史料、史著、史学等层次。做口述史的必然是先从资料入手,进而对资料做更高层次的运用与处理,最后完成史学评判。如果分辨不清,一味地向口述史方面追求,修志干了编史的活儿,就显得舍本逐末了,毕竟口述资料在志书编纂中不是最主要的资料。
    资料是志书的基础,口述资料作为修志资料的组成部分,理应在编修志书中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口述资料更应得到合理、恰当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