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独特的历史文化铸就龙江精神——读《雄鸡冠上的璀璨明珠——黑龙江省情概览》

640 (22).jpg

翻开这部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组织编纂的《雄鸡冠上的璀璨明珠——黑龙江省情概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部书不仅仅图文并茂地全面介绍了黑龙江省的人文地理、民族人口、资源禀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省情,而且更深刻地发掘和介绍了黑龙江地区的悠久历史、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以及这种地域历史文化所铸就的伟大龙江精神、龙江气派和龙江性格。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历史纵深、反映独特文化、蕴含龙江精神的好书,一部匠心独运、用意深远、有思想灵魂的好书。

我们从远古走来,我们的先民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和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建邦兴业,开疆拓土,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激荡,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民族地域文化。

阅读这部书,犹如拂去历史的尘埃,展现给我们一幅幅金戈铁马、雄浑壮阔的历史画卷。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我们的先民肃慎部族就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开始渔猎和农耕生活,并同中原王朝保持密切的往来。春秋末期的孔子就曾邂逅和见证了肃慎供奉周朝的“楛矢石砮”。大约在两千年前,居住在大鲜卑山(大兴安岭)的拓跋鲜卑走出噶仙洞,开始了历时几百年的三次大迁徙,建立了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创造了龙门石窟、洛阳石窟和敦煌石窟等文化瑰宝,为后世的大唐雄风注入了鲜卑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一千三百年前的盛唐时期,北方靺鞨部建立了渤海国,作为大唐的藩属国,学习唐朝文化、先进技术和典章制度,其疆域五千余里,史称“海东盛国”。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期,黑水女真和白山女真融合而成的完颜女真部族,奋起反抗辽国欺凌压迫,建立大金国,先后灭辽和南宋,统一北方。金朝学习吸收中原文化和先进技术,发展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促进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融合和发展。

《雄鸡冠上的璀璨明珠——黑龙江省情概览》告诉我们,黑龙江省古代民族历史文化异彩纷呈,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省,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精神。这就是学习中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大一统意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铁马冰河、开疆拓土的英雄精神,以及粗犷豁达、豪放质朴的民族性格。

进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欺压和外来侵略,无数志士仁人为拯救民族危亡探求真理,奋起抗战,多少英烈慷慨悲歌,壮怀激烈,创造了誓死报国、威武不屈的英雄史诗和龙江品格。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们了解到,早在十六世纪下半叶,远在欧洲的沙皇俄国就向西伯利亚扩张,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城镇屠杀边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军民奋起抗俄保边,取得雅克萨大捷,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国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主权。黑龙江军民在寿山将军领导下英勇抗击沙俄侵略军,边境各民族和各地自筹武器组织民团、义和团打击侵略者。驻防瑷珲的副都统凤翔率部奋勇杀敌,壮烈牺牲。寿山将军与齐齐哈尔共存亡,誓死不降,壮烈殉国。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们了解到,在二十世纪初,为了寻求救国图强之路,许多中国先进分子和共产党人通过中东铁路到苏俄考察学习,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哈尔滨是中国较早传播马列主义、较早传唱《国际歌》的城市。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支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中俄工人于1919至1920年举行了四次中东铁路全线大罢工,阻断了白匪和西方国家干涉苏维埃革命的通道。“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列宁和共产国际加快向中国传播马列主义,先后派俄共党员布尔特曼、共产国际维经斯基与李大钊、陈独秀等联系,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哈尔滨成为传播马列主义的桥头堡和中转站,中东铁路成为共产党人往返苏俄的红色交通线。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周恩来、张太雷、罗章龙等,都在哈尔滨的许多街巷,在绥芬河、满洲里国际交通站留下革命足迹。“红色之路”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英雄的黑龙江人民英勇不屈,打响了十四年艰苦抗战的第一枪,著名的“江桥抗战”“哈尔滨保卫战”重创侵略者,血染黑土地。在白山黑水间、在兴安密林中,东北抗联将士英勇不屈、顽强杀敌,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民族英雄,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东北抗联精神。在抗战胜利后,黑龙江地区迅速开展建立民主政权、剿灭土匪、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工作,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以及大批干部南下开辟新解放区,倾其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黑龙江人民以开拓、担当、奉献的革命激情和“长子情怀”,挥师开垦北大荒、开发大小兴安岭、会战大庆油田、建设国家工业基地,为支援抗美援朝、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精品,形成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

这部以历史文化见长的省情概览,详尽地为我们展示了黑龙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恢宏历史画卷。首先是开垦北大荒。1947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从部队和地方抽调一批干部奔赴北大荒,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组织几十万复转官兵和垦荒队员,奔赴北大荒屯垦戍边。在气候异常恶劣、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勤劳勇敢智慧的北大荒人用辛勤汗水、热血和生命,将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建设成国家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和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开垦北大荒不仅创造了人类垦殖史上的奇迹,而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北大荒精神。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一场决定新中国甩掉贫油帽子的石油大会战在松嫩平原展开。几万名转业官兵和石油工人开赴莽莽荒原,面对极其艰难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和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英雄气概,以“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以及“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会战作风,顶风冒雪战严寒,手拉肩扛竖井架,终于在1959年国庆前夕打出第一口喷油井。经过三年艰苦会战,打出了一千多口油井,生产了一千多万吨原油,不仅创造了油田勘探史上的世界奇迹,而且形成了著名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开发大、小兴安岭是我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又一场大会战。早在1948年,当时的合江省委就组织一万多民工进入伊春林区伐木,支援解放战争。1953年解放军林业三师7000人集体转业伊春林区,与林业职工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用简陋的工具开发林场,建设林业局,涌现出劳动模范马永顺、优秀领导干部张子良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环境更加恶劣、条件更加艰苦,曾经过三次开发建设。面对冬季的奇寒无比,会战官兵不顾手脚冻裂、寒风刺骨,挥舞铁镐修路架桥,无私奉献兴建林区,终于完成了中央“进得去,站住脚,拿出木头来”的号召,建成了国家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更多地承担了为中国工业化奠基的使命。经过“一五”时期22项苏联援建项目落户黑龙江,抗美援朝时期部分南厂北迁,加上原有的工业基础,使黑龙江成为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龙头,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煤炭、机电、冶金等门类齐全的国家工业基地,创造了共和国装备工业和科技创新无数个“第一”。在实现工业化辉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王进喜、马恒昌、苏广铭、马永顺等英雄模范,用无私奉献精神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成为国家工业的一面面旗帜,代表了龙江精神和长子情怀。

一卷在手,尽览大美北疆;胜在文史,彰显龙江精神。

阅读这部书,让我们深信:独特魅力的黑龙江历史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伟大的龙江精神,是中华文明谱系和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闪耀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古老的龙江大地生机勃发,前程似锦。肩负使命的各族龙江儿女必将汲取优秀历史文化的营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龙江精神,为龙江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再创历史辉煌而踔厉奋发、不懈奋斗。


(来源:奋斗网、奋斗者APP;作者:葛喜东,系哈尔滨市政协原常务副主席、黑龙江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原副会长、哈尔滨人民政协理论和文史研究会原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