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伟人心系黑土 思想指引北疆

——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对黑龙江这块热土,更是寄予了无限的深情与厚望。新中国建立后,他曾于1958、1959、1960、1961、1964、1978和1983年7次视察黑龙江,为黑龙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要指示。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袖风范,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心系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始终是激励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黑龙江逐步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在整个国民经济格局和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先后5次到黑龙江视察工作,为黑龙江的工农业生产、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使黑龙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

1958年,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方针指导下,黑龙江省初步形成了以苏联援建国家重点工程为核心的基础工业框架。为了了解和掌握黑龙江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9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首次视察黑龙江省。当时,正值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工程创业和起步的关键时期。9天时间里,他先后视察了国营和平机器制造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第一重型机器厂、齐齐哈尔钢厂、国营华安机械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等10余个国有工业企业。每到一个企业,他都仔细听取厂领导的工作汇报,并深入生产车间,走上操作台,观看产品的生产过程。特别是当时黑龙江的一些国有企业有许多苏联援助的设备,他都要详细询问工人对设备的使用和了解情况。在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他与“马恒昌小组”成员亲切交谈,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在我国第一座先进的大型特种钢厂——齐齐哈尔钢厂,邓小平走进轧钢车间,登上二辊可送式825初轧机操纵台,仔细地观看。他看完轧机轧完一个钢锭后,意犹未尽,又回转身面对轧机后方,看着钢锭从加热炉中出来,一直目送钢锭轧制完成。在液体磨擦轴承清洗车间,邓小平在仔细观看轴承备件后,停在小型成品机列前观看。这里轧件经常爱出故障,轧件在以每秒7米的速度经过正反围盘时,经常容易跳出槽来,造成轧件报废。陪同邓小平视察的同志刚想提醒他注意,这时一根烧得通红的轧件一下子从围盘里窜出来,旁边的人都被吓得屏住了呼吸。幸好那个轧件钢种较软,没窜出去多远,一位轧钢工人就飞快地用钳子夹住,迅速地把它送进轧辊导管内,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而邓小平却神情镇定,不住地夸奖这位工人动作麻利。在成品车间,他面对排列整齐的一堆堆等待上交国家的各种钢材时,感慨地说:“这都是我们国家搞建设的急需物资啊!”话语间既流露出对钢厂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肯定,也体现出邓小平同志对钢厂要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在视察哈尔滨电机厂时,他来到工人中间问寒问暖,鼓励工人们为建设新中国出力献策,并指示厂领导要抓好生产,尽快把生产搞上去。邓小平还应哈尔滨电机厂领导的请求,为其厂报题写了报头《电机工人》,直到今天,工厂依然在使用这个报头。在哈尔滨锅炉厂,邓小平对刚刚通过国家验收的厂房、设备运行情况非常满意,特别是当他听说厂里拥有国内唯一的2000吨水压机和4滚筒卷板机,可以独家生产发电锅炉,不再从国外进口时,语重心长地嘱咐厂领导:“要抓好产品质量,当好全国龙头企业。”邓小平对黑龙江国有企业发展的殷切期望和嘱托,激发了国有企业职工努力生产的强大精神动力,使他们进一步认清了黑龙江装备工业在国家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黑龙江省国有企业为国家敢于担当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次视察,邓小平还走进了学校。在哈尔滨市第19中学,邓小平留下了“边学习,边劳动,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指示。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他提出:“大厂大校要关心国家命运,高等学校要成为突破科学技术的基点之一。”并突出地强调:“只搞勤工俭学,不搞尖端,就是生产一个亿,也不算完成任务。”按照邓小平的指示,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哈工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化学、数学力学、工程力学、航空工程、工程物理、无线电工程、自动控制等系和一批尖端专业陆续创建。哈工大逐步走上了由民到军转变的新阶段。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技术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使哈工大人深受鼓舞,使哈工大人对科学技术、高校的使命有了全新的认识。大厂大校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多搞尖搞科研,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发展惟有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与国家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促进高校的发展,完成历史与国家赋予高校的使命。

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黑龙江工业企业也一度陷入极端艰难的境地。为了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实际困难,也为了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邓小平于1959年7月第二次视察黑龙江。这一次,他主要视察了航空企业。在国营伟建机器厂18号总装车间,他嘱咐厂领导:要克服困难,提高产品质量,把航空工厂搞好。第二年,即1960年5月,邓小平第三次视察黑龙江。这一次,他仍然是主要视察了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在这样的历史关键时刻,邓小平的到来给工人以极大的关怀和鼓舞。他亲自为工厂工人鼓舞士气,号召他们要克服困难,努力工作。这一指示,使工人们干劲倍增,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了新的车间,并研制生产了一批国防建设急需的铝镁合金材料。邓小平的指示和期望,为黑龙江在困境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全省工业生产渡过了难关。

1961年,黑龙江省贯彻党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7月21日,邓小平到黑龙江省进行调研。当时由于苏联政府把援建中国项目的专家撤走,加重了黑龙江省的经济困难。他对省市领导说,人家专家撤走了,没有外援,帝国主义还卡我们的脖子,这并不可怕,要拿出中国人的骨气,搞自力更生嘛!我们不能乞求外国给我们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他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工作汇报时提出,经济调整工作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对工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摸个底,抓住重点,搞出经验。针对当时黑龙江省煤炭和轻工业品极度匮乏问题,邓小平指出,工业发展要先解决煤炭自给问题,有多少煤办多少事,但要保重点企业。如果要维持现有工业水平,就要多注意轻工业品方面的问题。针对黑龙江的农业发展问题,他高瞻远瞩地指出:黑龙江的农业是机械化问题。他说:“黑龙江如果机械化了,不加多少肥料就可以增产。”在这次视察中,邓小平还特别关注作为国家重要的林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黑龙江省林区的发展。他说:“森林就是最好的水库”,“要利用一切空的地方种植经济林,但黑龙江西部的防护林带要搞好,再过20年这就是很大的一笔财富。”他强调指出,黑龙江林区发展要珍惜资源,注意保护环境。

这一年,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也是大庆石油会战的关键时期。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邓小平倾注了全部精力。正是在邓小平的石油勘探战略重点东移的决策下,才有了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在大庆油田会战之初,邓小平就指示:“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为大会战创造条件”。7月23日,邓小平第一次来到大庆,亲自到大庆会战一线指导工作。只一天时间,他就视察了大庆油田萨尔图炼油厂的北1—58井、孙玉庭井队、北1排2号转油站、3排1号注水站和正在建设的西油库。他对石油勘探工作十分关注,连续4次作出要找到10亿吨石油储量的指示。他同时指出,气比油更活跃,找到气能解决大问题,要快点搞。针对油田注水推进不均匀,渗透性好的油层水跑的较快,形成单层突进的情况,邓小平指示,要早点想办法加以解决。在北1—58井,他与工人一起计算着油井的产量,一起规划着油井开采的进度。他还走进工人居住的干打垒房子,与当地的负责同志讨论着如何尽快让工人们都有暖屋子住。在会战工委和会战指挥部,邓小平询问最多的是关于职工生活问题,如职工生活日用品、办供销社、冬季服装、食堂等等,他多次叮嘱当地的负责同志,要多想办法,开拓思路,搞好后勤保障工作。在得知进口面粉价格高、工人生活很紧的情况后,他指示省委领导,进口面粉不能抬高物价,要按国内价格调拨。邓小平对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战略指示和对职工体贴入微的亲切关怀,化作了油田职工艰苦拼搏的动力。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庆油田终于取得了大会战的胜利,我国也从此摆脱了贫油的困境。

1964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7月12日,邓小平第五次视察黑龙江。这次视察,他不仅视察了黑龙江的国有企业,还深入到大庆油田和伊春林区。在大庆,他视察了1205钻井队、李天照井组、大庆炼油厂等地,提出大庆油田建设和发展要搞好原油运输,石油产品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要分散建一些中小型炼油厂。在1205钻井队,他亲切地握着铁人王进喜的手,鼓励他多打井、多出油,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邓小平在听取省委关于伊春人造纤维板厂的情况汇报后提出,发展生产不要浪费资源,要用杂木,用边材废料,做到合理利用原材料,森林工业在林区要就地搞,要考虑合理布局和经济问题。20日,他还亲赴伊春小兴安岭林区,在伊春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纤维板生产车间,他对纤维板是利用制材剩余物制成的非常赞许,肯定地说:“这个好,能利用废物。”这次视察中,邓小平还饶有兴致地登上小兴安岭顶峰的长青林场伐木点视察。在路上,他就非常关心林场的经营状况,并详细询问林场的采伐方式改革问题。当他听说50年代学苏联搞“皆伐”,“吃了点亏”,从1963年打破了保守思想和清规戒律的束缚,开始推行“采育兼顾伐”,不“剃光头”,与工人实行“采育双包”制的情况时,他明确地表示:“采育双包制好!就是把采育双包给工人嘛。”邓小平对“采育双包制”的肯定和支持,是对伊春林区企业改革的充分肯定和强有力的推动,在全国林区迅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很快,“长青经验”得到宣传和推广,许多林业局因为借鉴了这一经验而还清了采伐的旧债。这一肯定和支持,也指引了黑龙江乃至全国的林业采伐方式和林业发展思想的转变,从此黑龙江更加注重造林绿化工作,并开始走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978年9月,为进一步推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在结束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访问后视察了黑龙江省。这一次,虽然老人家只是在大庆和哈尔滨做短暂停留,但却是开启新中国改革开放航程的关键之行。

在大庆,他目睹了大庆的发展变化,高兴地说:“十多年没有来了,变化很大。”尽管连日旅途疲劳,但他下车后没有休息,十分关切地询问了油田的发展情况,当听说大庆油田年产5000万吨,可稳产到1985年时非常高兴,连连称赞说:“好,好,很好”。当邓小平了解到大庆油田有15万职工被组织起来学习文化科学技术时,赞扬说:“这个好。”“今后就是要考核,工人要考核。”在萨尔图仓库,他观看了3名同志摸料表演后,高兴地握着新工人曹淑云的手说:“好,学得好。”邓小平深知大庆职工创业的艰辛,早在1964年他第二次到大庆视察时就特别强调,太紧了不行,总是苦战、苦战,这样不行。这次视察中,他提出“大庆贡献大,房子要盖得好一点。要盖楼房。”“工资太低,应该高。”在视察我国第一个30万吨乙烯工程会战时,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把“三废”处理好,我们的化学工业“三废”问题都没有解决好,污水放到海里,鱼都没有了。尽管视察活动安排的很紧张,但邓小平始终精神饱满,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认真地听,仔细地看,并即席发表了许多重要谈话。据大庆的同志事后统计,邓小平在大庆短短的10个小时里,先后在9个地方逗留、参观,同200多人握过手,同800多人合过影,大庆的职工群众有六七万人见到了邓小平。特别感人的是,邓小平在接见大庆劳动英雄耿玉亭时,亲切问候了他的身体状况后,为了弥补因耿玉亭失去双臂而无法握手的缺憾,他还专门同耿玉亭的妻子握了手。临离开大庆前,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示大庆的负责同志:“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大油田。”长期以来,大庆一直是以“先国家后个人”、“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进行油田建设,邓小平的这一指示使大庆油田的建设和发展思路实现了战略性的转变。如今,在大庆人的努力下,大庆油田已实现了邓小平当初的设想,建成了美丽的大油田。

这次视察中,邓小平着重听取了省委工作汇报。在邓小平视察前,黑龙江省委就明确地表态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文革”前的黑龙江省委是红省委,不是“黑省委”,在省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有人指责黑龙江省委好大的胆子,是否定“文化大革命”、是否定毛主席关于夺权的指示和对黑龙江成立省革委会的批示。邓小平来到黑龙江后,针对黑龙江省“揭批查”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引起的反响等情况,明确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在彻底清除帮派体系和打砸抢分子的同时,查清事实真相,为老干部落实政策。他还提出,要根据工作需要注意培养和提拔中青年干部。他指出,“管理一个企业没有一股劲不行。年纪大的,稳重有余,冲劲不足,要找一些年富力强的。”这方面如果我们现在不着手,将来来不及,就会后继无人。邓小平在黑龙江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关键时刻统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为黑龙江省委撑了腰,使黑龙江省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加坚定立场,明确了工作方向。根据邓小平的指示,黑龙江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把“揭批查”工作和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平反冤假错案、解放老干部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同时,按照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标准,大力培养和选拨中青年干部。这样,为黑龙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迅速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做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座谈会上,邓小平再次强调了国有企业要引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外国先进经验这个问题。他说:“我们要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更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早在1964年,在东北轻合金加工厂,邓小平就指示,新建厂不必太大,要符合实际,要吸收搞得好的省的经验,还要学习外国搞得好的经验,同时要加强各厂之间的协作关系。他说:“搞教条主义、搞保守是苏联的路子”,“认为厂愈大愈好,人愈多愈好,愈光彩,这是由于知识缺乏,思想不解放所造成的。”这次座谈会上,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外国设备,是发展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他说:“我们要大量地吸收外国的资金、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但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总的来说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需求,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等,基本上是从苏联学的,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要改革。”他还举例说:“大庆要进口一件什么设备,本来经过党委就可以解决,然而就是转圈子,定不下来,一拖就一年。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他提出,要在充分发挥中央、地方的积极性的同时,扩大基层企业的自主权。在分配制度方面,要把按劳分配原则落到实处,要实行奖励制度。对管理好的企业,对国家贡献大的人应给予奖励。同时,他也指出,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有好多事情要做,有些问题要经过调查研究,逐步解决。

这次视察和谈话,邓小平自称是“点火”。这次“点火”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激发了黑龙江人民建设与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对推动黑龙江思想解放和工作重心转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谈话与后来包括在视察吉林、辽宁以及唐山和天津等地的一系列重要谈话,被史学界称为邓小平“北方谈话”,它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深入和全国性的思想大解放,加速了历史转折的实现。这次谈话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明确强调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些思想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做了思想和理论准备。在历史转折的前夜,邓小平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了许多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思路、新原则、新办法,“北方谈话”对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发展乃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83年8月,已近80岁高龄的邓小平第七次视察黑龙江。这一次,他主要来了解黑龙江农业发展情况。对于农业发展,邓小平一直强调坚持走种植、养殖、加工协调发展的大农业的路子。他的这种大农业观,多次体现在对黑龙江农业发展作出的指示中。早在1958年他到双城县幸福公社考察农业生产时,针对村里只靠种地发展经济的情况,他就指出,黑龙江冬季时间长,只靠种地不行。“你们搞个三三制”,“农村要发展畜牧业。”在改革开放前,邓小平在黑龙江视察听取省委汇报农业工作的过程中,就曾指出,农民要增收,必须要腾出劳动力搞多种经营。同时针对黑龙江的农场发展,他提出要走工业化的道路。他说:“农场不仅要搞粮食,更要变成工农联合企业”。

这次视察,邓小平主要视察了三江平原。针对三江平原的下一步发展,他再次提出,“你们不仅要作商品粮基地,还要大力发展畜牧业、饲料工业,要把粮食转化为肉。”他还不顾旅途劳累,参观、视察了引进国外设备搞现代化农业示范的友谊农场五分场,即著名的“韩丁农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大型先进农业机械的作业表演,详细询问了科学种田的技术问题。当他了解到从美国纽约翰•迪尔公司引进的大马力拖拉机比国产的普通拖拉机马力大3倍,效率超过了3倍时,说:“国外先进的东西我们也要学嘛!”“人家的好,我们就得学人家的嘛!”对五分场试种的西德玉米,邓小平说还是繁育自己当地的种子好,不要光靠外国的种子,要引进繁育良种的技术。当得知红兴隆一个管理局每年可以向国家提供6亿斤商品粮时,他高兴地说:“你们有贡献,还要做大贡献”。针对农场机械化程度提高后将有大量劳动力从种植业分离出来的情况,邓小平又进一步说:“分离出这么多劳力要注意多种经营哟!要多发展渔业、林业、林果业和加工业,要全面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邓小平的这些指示,不仅指出了当时开发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的重大战略意义,也指明了三江平原和全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发展方向。

这一次,在美丽的镜泊湖,邓小平深深地被黑土地的美景所吸引,题写了“镜泊胜景”四个大字,如今已被雕刻在花岗岩石壁上,成为游区的一大景观,也成为牡丹江人民对一代伟人的永久思念。

历史的车轮已迈进21世纪,邓小平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7年了。伟人已逝,哀思永存。如今又到了老人家诞辰的纪念日,我们又一次回顾了老人家在黑龙江视察时的点点滴滴,他那广博深远、高屋建瓴而又切实具体、深入浅出的谈话,永远荡涤着我们后人的心灵,激励和指引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他对黑龙江的深情与厚望,同他的光辉思想一起,永远铭刻在黑龙江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