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从邓小平七次视察黑龙江看其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实践

内容提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不仅亲自参与了群众路线的理论创造,而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本文通过梳理邓小平在七次视察黑龙江过程中所作的决策指示,总结他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所体现的优良作风和高瞻远瞩的伟人风范。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实践不仅使黑龙江人民受益匪浅,更是我们党历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一直受到全党的高度重视。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在长达几十年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不仅亲身参与了群众路线理论的创造,更是积极倡导和亲身践行群众路线的代表者。新中国建立后,他曾七次视察我国东北边陲黑龙江省。无论是工厂还是学校,油田还是乡村,都留下了他老人家光辉的足迹。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温他在黑龙江视察中的优良作风及其对黑龙江发展所作的高瞻远瞩的重要指示,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邓小平同志是如何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

一、重视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真实情况

邓小平同志向来注重调查研究,反对轻率地“拍脑袋”,凭想象作出决策。他曾指出:“必须有系统地改善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方法,使领导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群众,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方法,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所作出的决策才是慎重和可靠的。在长期的领导工作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调查研究风格,就是一定要经常深入实际,到生产一线,到群众中去,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经过“一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黑龙江省初步形成了以苏联援建国家重点工程为核心的基础工业框架,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了了解和掌握黑龙江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分别于1958年9月、1959年7月、1960年5月和1961年7月,连续四年视察黑龙江国有工业企业。并且在三年后的1964年7月,第五次视察黑龙江省。仅是1958年9月,他在黑龙江省视察的9天时间里,就视察了国营和平机器制造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第一重型机器厂、齐齐哈尔钢厂、国营华安机械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等10余个国有工业企业。每到一个企业,他不仅是听厂领导的工作汇报,而是都要深入生产车间,察看生产设备。都要走上操作台,观看产品的生产过程。特别是针对当时苏联援助的一些设备,他都格外关注,都要详细询问工厂的工人对设备的使用和了解情况。当他听说工人不仅会使用这些设备而且会维修时,都会高兴地大加赞赏。当他得知国有企业遇到困难时,立即走进工厂,走到工人中间,详细询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企业负责同志查找问题存在的根源。在国营伟建机器厂和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他叮嘱厂领导要多想办法,克服困难,提高产品质量,把工厂搞好。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石油。邓小平提出,要多到实地勘探,选准突破口。1959年9月,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大庆油田诞生。为尽快开采石油,大庆油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1961年7月23日,小平亲自到大庆会战一线指导工作。只一天时间,他就视察了大庆油田萨尔图炼油厂的北1—58井、孙玉庭井队、北1排2号转油站、3排1号注水站和正在建设的西油库。在北1—58井,小平与工人一起计算着油井的产量,一起规划着油井开采的进度。他还走进工人居住的干打垒房子,与当地的负责同志讨论着如何尽快让工人们都有暖屋子住。1964年7月16日至17日,邓小平第二次到大庆视察。他来到由铁人王进喜带领的1205钻井队、中三转油站、中二注水站,察看了执行“三老四严”中首创“四个一样”的李天照井组、西油库和大庆龙凤炼油厂。每到一地,他都认真倾听,详细询问。视察后,他提出大庆油田建设和发展要搞好原油运输,运原油比运产品方便,石油产品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要分散建一些中小型炼油厂。这些想法许多是小平在实际调研中产生的,所作出的指示是在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大庆油田在后来的发展中一直践行着这一指示,在国家政治经济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仍始终保持稳产高产。

1978年9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也是我党粉碎“四人帮”即将实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了黑龙江省。可以说,这次视察使他对黑龙江省的各方面发展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直观、更切实的感受。视察后,他结合黑龙江的实际讲了许多关于解放思想、改革体制、加强管理和发展科技等十分重要和敏感的问题,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对激发黑龙江人民建设与发展的热情和信心,推动黑龙江思想解放和工作重心转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提出农村要进行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为了了解黑龙江农村改革情况,1983年8月,已近80岁的高龄邓小平视察三江平原。这一次,他依然走进田间地头,参观机械化农场,在深入了解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为黑龙江农业进一步综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提出许多具有战略性的指示。

二、坚持实事求是,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对于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 邓小平不仅把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摆到了同样的位置,而且认为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走群众路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他认为,只有实事求是的路线才是群众路线,要想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1961年7月,邓小平到黑龙江省视察。他这次视察主要是针对刚刚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进行调研。在调研中,他提出,经济调整工作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对工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摸个底,抓住重点,搞出经验。针对当时煤炭和轻工业品极度匮乏问题,邓小平指出,黑龙江工业发展要解决工业煤炭自给,有多少煤办多少工业,没有煤、煤不够用,工业就减下来,但要保重点企业。如果要维持现有工业水平,就要多注意轻工业品方面的问题。这一指示,为正在发展中的黑龙江经济把了脉,提了醒。黑龙江省及时压缩了工业基本建设规模,关、停了一批技术落后、亏损严重的企业,解决了工人干活的盲目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了他们爱厂敬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工业生产得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64年7月14日,小平在视察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时,针对一些干部思想中存在的厂愈大愈好,人愈多愈好,愈光彩的想法,提出新建厂不要太大,应符合实际,已建厂子要结合自己的条件确定规模大小,决不能照样翻版。在建设中要吸收搞得好的省的经验,要学习外国搞得好的经验,要研究先进国家工厂的协作,加强各厂之间的协作关系。1978年9月15日,小平在黑龙江省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对那些产品质次价高,不适合市场需要,大量积压而还在生产的工厂,要坚决停产,不要造成更大的损失。这样就解决了工人做无用功的弊端,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

1977年,小平的领导职务被恢复后,他号召全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当时,黑龙江省委积极响应,于1978年7月4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明确表态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提出“文革”前的黑龙江省委是红省委,不是“黑省委”。这次会议精神在《人民日报》公开报道之后,在省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两个月后,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来到黑龙江。在15日召开的座谈会上,他明确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在彻底清除帮派体系和打砸抢分子的同时,查清事实真相,为老干部落实政策。他还提出,要根据工作需要注意培养和提拔中青年干部。这一指示,在黑龙江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关键时刻统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为黑龙江省委撑了腰,使得人们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促进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大解放,将人们从长期“左”的思想模式和思维定式中解脱出来,彻底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根据他的指示,黑龙江省把“揭批查”工作和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平反冤假错案、解放老干部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同时,按照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标准,大力培养和选拨中青年干部,为黑龙江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适时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做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三、倡导思想解放,激发群众创造活力

邓小平曾经说过:“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 他认为,过去在僵化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各种体制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妨碍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必须要对它们进行改革。不解放思想,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更显示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思想解放了,体制健全了,才能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贯彻群众路线就要顺应群众的正确要求,要把经常工作机制建立起来,靠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使群众有经常性的、广泛地参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机制和渠道。

1958年9月18日,邓小平在视察哈尔滨市双城县幸福公社时,他鼓励乡亲们要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大力开展科学耕种,尽快富裕起来,用勤劳换得幸福。当时,他在走访农户时发现,有户人家既养猪又养鸡,生活过得很好,而另一户家里却空空荡荡、衣被不齐时,立即向当地的负责同志了解情况。在他得知村里农民收入只靠种地,而没有其它经济来源时,就提出,黑龙江冬季时间长,只靠种地不行。他说:“你们搞个三三制,各拿出三分之一种粮、种蓿草、养牛羊,这么干就会富裕起来。农村要发展畜牧业。”1961年7月21日,小平视察黑龙江时指出,农业必须要发展机械化。他说,黑龙江土地面积大、土质好,黑龙江的农业是机械化问题,黑龙江机械化了,不加多少肥料就可以增产。要解决粮食自给问题,投资两三年就可以见效。全国搞机械化,黑龙江应该是第一个。1978年9月15日,小平在视察时再次强调全国搞机械化,黑龙江应该是第一个,并且提出,“农业翻番不能只靠粮食,主要靠多种经营”,“要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并举”。黑龙江农场多,不仅要搞粮食,更要变成工农联合体。他说,农业最终是要工业化的。在农业搞机械化的同时,还要腾出劳动力搞多种经营。1983年8月7日,他到三江平原视察时,着重提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问题。他说,你们不仅要做商品粮基地,还“要把粮食转化为肉”。要利用农业分离出来的多余劳动力搞多种经营,发展渔业、林果业和加工业,要全面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1964年7月20日,小平到小兴安岭顶峰的长青林场伐木点视察。在路上,小平详细询问林场的采伐方式改革问题。当他听说50年代学苏联搞“皆伐”,“吃了点亏”,从1963年打破了保守思想和清规戒律的束缚,开始推行“采育兼顾伐”,不“剃光头”,与工人实行“采育双包”制的情况时,立即用肯定的语气说:“好!采育双包好!就是把采育双包给工人嘛!”邓小平对“采育双包制”的肯定和支持,在全国林区迅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很快,“长青经验”得到宣传和推广,许多林业局因为借鉴了这一经验而还清了采伐的旧债。邓小平同志这一高瞻远瞩的指示使林场的采育实现了有效地结合,管理体制、生产工艺和劳动组织也进行了改革,改变了林业工人们的精神面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林业劳动生产率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1978年9月15日,小平在视察大庆和哈尔滨后召开了座谈会。会上,他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关于体制和制度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要进行体制改革,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他说,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总的来说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需求,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等,基本上是从苏联学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发展。小平举例说:“大庆要进口一件什么设备,本来经过党委就可以解决,然而就是转圈子,定不下来,一拖就一年。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他提出,既要发挥中央、地方的积极性,也要扩大基层企业的权力。小平说,比如大庆,规定它建立引进的工厂,从头到尾就该由大庆自己负责,派人考察,同外国人来往,签订合同,每件技术怎么引进,怎么学会,就应该由这个企业自己负责。关于分配制度问题,邓小平提出,不能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害处太大。经营好的企业,对国家贡献大,应给予奖励,刺激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凡是经营得好的企业,工资水平要高一些,虽然当前差别不能太大,但是集体福利要多一些。同时,他也指出,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有好多事情要做,有些问题要经过调查研究,逐步解决。

四、强调持续发展,谋求群众长远利益

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践行务实的群众路线。他说:“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改革是群众的要求, 发展更是群众的期盼。但是发展不只是追求眼前的效益,要有前瞻性眼光,要从谋求群众的长远利益出发规划发展。

在对黑龙江的视察中,小平多次提出,发展要珍惜资源,要注意保护环境。黑龙江省林业资源非常丰富,是国家重要的林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1961年7月,邓小平在视察时指示,要利用一切空的地方种植经济林,但黑龙江西部的防护林带要搞好,再过20年就是很大的一笔财富,再把它分成段,实行固定所有制,使用、保管都由专人负责。小平还与黑龙江的同志一起算账:“一棵小树至少能蒸发2吨水,一棵大树蒸发8吨水,森林就是最好的水库。”1964年7月15日,邓小平在视察伊春人造纤维板厂时指出,发展生产不要浪费资源,要用杂木,用边材废料,做到合理利用原材料,森林工业在林区要就地搞,要考虑合理布局和经济问题。当他看到伊春友好纤维板厂碎木机生产设备时,肯定地说:“这个好,能利用废物。”1978年9月14日,他在视察大庆30万吨乙烯会战工程时指出,一定要把“三废”处理好。他说:“我们的化学工业‘三废’问题没有解决好,污水放到海里,鱼都没有了。”在他得知黑龙江为增加粮食产量,决定通过开荒扩大耕地面积时,严肃地指出,东北本来降雨量就少,这事要非常慎重。他说:“荒地可以开,开发的方法要研究”。他指示说,你们开荒方针怎么样?影响后果如何?要搞一点调查研究,科学地处理。

在培养选拔干部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干部队伍要年轻化,要为将来储备人才。1978年9月15日,他在黑龙江省视察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对老同志和高级干部提出的一个责任,就是要认真选好接班人。他说:“管理一个企业没有一股劲不行。年纪大的,稳重有余,冲劲不足,要找一些年富力强的。”他在谈话中赞扬大庆的领导班子。他说,大庆的班子不错,比较年轻,中年多。现在所谓年轻,就是40岁出头一点。也有三十多的,二十多的。这方面如果我们现在不着手,将来来不及,就会后继无人。

为了社会发展需要,邓小平提出要在党内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他在黑龙江省视察时多次强调,“教育不注意不行了,科学研究不注意不行了”。1978年9月14日,他在大庆视察时,非常关心大庆有没有计算机以及利用得怎么样?当他听说每天只开两小时时,很不满意,说那不同算盘差不多了,花那么多钱做什么。他指示,要把计算机设备利用起来。在黑龙江省委负责同志汇报谈到这个话题时,邓小平又说,计算中心要统一规划,可以先搞一个每秒一亿次级的,还要有千万次的、几百万次的,从大到小,大大小小配套起来。形成一个网,像电网一样。必须保证每天工作24小时,谁用谁出钱。关于黑龙江省的教育问题,邓小平针对校舍不足、上课多采取二部制的情况,指出可以利用工厂多余的厂房、闲置的礼堂培训技术工人,办中专学校。他举例说,武钢1.7米轧机,是德国、日本的最新技术,现在搁在那儿不会管,逼迫我们要留一点外国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现在日本工业要高中毕业生当工人,没有高中文化不行。我们技术落后,要从头学起,要大量培训年轻干部和技术工人,我相信,我们总会自己培养出合格人才的。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指示,许多工厂办起了夜校和职工技校,既培训在职工人,也从中学生中招收一些中专学生进行培养,充实了工人队伍,也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水平。

五、立足为民务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邓小平认为,党群关系中也包含着物质利益关系,在工作中只讲革命,不讲物质利益是一种唯心论,认为要切实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关心群众生活,“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他认为,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

1961年7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大庆视察时,看到沿油井耕种了许多庄稼,非常高兴,他说:“你们也办个农场,养乳牛,菜牛和羊……井边要多栽些树,最好种核桃树,可以榨油,又可以吸收水份,每棵树就等于一个小水库。”当邓小平看了油建公司的养猪场后说:“要好好养猪,要好好种地。成立专业队,实行单独核算形式,开头两年要补贴点,以后可以自给自足。农副业队生产的东西,也要实行等价交换,专业队是集体所有制,不要和企业混在一起。你们要争取做到蔬菜、副食品自给。”在会战工委和会战指挥部,邓小平询问最多的是关于职工生活问题,如职工生活日用品、办供销社、冬季服装、食堂等等。在调查研究、部署工作中,邓小平经常叮嘱当地的负责同志,要多想办法,开拓思路,搞好后勤保障工作。

在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天寒地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人们的吃饭、住房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当时开发大庆油田,国家资金有限,大庆石油职工提出了“先国家后个人”、“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当时住的都是非常简陋的干打垒房子。1964年7月16日邓小平第二次到大庆视察,在谈到职工生活时,他特别强调,太紧了不行,总是苦战、苦战,这样不行。这里夏季劳动很紧张,冬季又冷,中心是住房问题,有条件解决还是要解决一些。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第三次视察大庆。他深知大庆职工创业的艰辛,在得知工人还住干打垒房子时说:“大庆贡献大,房子要盖得好一点,要盖楼房。”针对大庆职工平均工资较低的状况,他说,工资太低了,大庆贡献这么大,应该高一些。

尽管邓小平每次视察活动安排的都很紧张,但他老人家始终精神饱满,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认真地听,仔细地看。据大庆的同志事后统计,邓小平1978年9月14日在大庆停留的10个小时里,先后到9个地方视察,同200多人握过手,同800多人合过影,大庆的职工群众有六七万人见到了邓小平。特别感人的是,邓小平在接见大庆劳动英雄耿玉亭时,亲切问候了他的身体状况后,为了弥补因耿玉亭失去双臂而无法握手的缺憾,他还专门同耿玉亭的妻子握了手。离开大庆前,邓小平一再叮嘱大庆领导:“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大油田。”正是因为有了小平的指示,大庆从1978年以后开始注重城市规划、住宅和公用设施的建设。“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大油田”,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积极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的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可以说,正是因为胸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邓小平同志才做到了始终心系民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他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誓言:“我是人民的儿子”。他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也把小平装在心中。大庆人民没有辜负小平同志的期望,在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后,积极为继续保持大庆油田稳产高产而努力工作。

邓小平对黑龙江的七次视察,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为民务实的群众路线。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实践,成为黑龙江广大党员干部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照耀着前行。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实践,更是我们党历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于凝聚民众力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