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黑龙江

大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曾经和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是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当时在奉系军阀统治下的黑龙江,国共双方亦曾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通力携手,共同战斗过。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陈为人作为东北地区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返回哈尔滨后,他积极宣传和贯彻会议精神。1923年12月,哈尔滨党、团组织召开全体会议,决定今后要“积极赞助国民党及青年学院”的活动,韩迭声、吴春雷等骨干都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从而在思想和组织上为黑龙江地区国共合作做了准备。

与此同时,国民党也加快了在东北建立组织的步伐。1923年10月,孙中山就通过中共北京区执委李大钊,派遣中共党员张晋担任国民党哈尔滨支部长,筹建国民党哈尔滨组织。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张晋作为东北地区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之后,孙中山派东北籍国民党员朱霁青前往哈尔滨开展党务工作。朱霁青到哈尔滨后,与在哈的国民党员张子才、邢纯遐、杨首渔和齐东野等人取得联系,决定首先在哈尔滨成立党部,筹建工作交由张子才负责。张子才是国民党的元老,早年留学日本时就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思想上属国民党左派。1924冬,共产党员吴丽石被中共中央派到东北后,即与张取得联系,共同商讨合作组建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的工作。

当时的哈尔滨处于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统治下,中国共产党组织虽然在陈为人等人的努力下做了很多工作,但力量和影响都较弱;国民党方面虽然有少量党员在活动,但有体系的组织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同共产党一样,其活动也受到军阀当局的严密监视。但由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张作霖当局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还有一定利用心态,对其没有采取公开镇压的手段,而是相对默认的态度。这就为国共两党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不久,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建立起来。张子才担任负责人,因为张身体虚弱,具体工作交由朱霁青负责。执行委员还有杨首渔、陈晦生、彭守朴、张晋。同年秋,共产党员任国桢和高洪光来哈后,也参加了国民党市党部的工作。根据党的三大精神以及工作需要,这些共产党员都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开展工作。

哈尔滨市国民党党部成立后,以发展和壮大国民党组织,发动民众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主要任务,并以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三民主义等对党员进行教育。为建立舆论阵地,1925年8月,由广州国民党中央出资,李铁钧出面申请,筹办了《东北早报》,社长由张昭德担任,编辑有杨首渔、陈晦生、任国祯、高洪光等人。报纸以“开导民智,增进文化”为口号,倡导民主、针砭时弊,同时宣传反帝反军阀思想,并传播了一些苏联革命经验和消息,在当时的哈尔滨报界独树一帜,受到广泛欢迎。

在开辟宣传阵地,传播革命火种的同时,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还向外输送了大批进步青年参加学习和战斗。如到广州黄埔军校的赵尚志、隋长青,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孟咸直,以及到武汉参加北阀战争的陆秋人、刘菏生、刘汉平、赵昕初、吕镇东等人。其中赵尚志成为后来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消息传来,国共两党人员积极组织悼念活动。3月29日,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召开了追悼大会,中共党员陈晦生、刘天佑被选为筹委会成员,参与大会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当天近500人参加了悼念活动。会上,张子才、刘天佑、杨守渔等国共两党人士发表了演讲,热情颂扬了孙中山革命奋斗的一生和对国家民族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号召民众继承遗志,继续奋斗。韩迭声和陈为人所在的《哈尔滨晨光》报还献上了挽联:“创千古革命奇功,拼七尺身与专制恶魔斗与黑暗政府斗,廿余省奔走呼号,挽救他破碎河山,还我锦锈;拯亿万斯民水火,凭三寸舌争国家参政权争人民自由权,数十载心疲力竭,博得个香花寒墓,吊慰英魂” 。

国共两党合作后,共同开展了很多革命活动,推动了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发展,也扩大了两党的力量和影响。1925年11月,奉系军阀副军长郭松龄与张作霖分裂,成立了东北国民军,举旗反奉。中共中央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表《为郭松龄倒戈告全国民众》书,并指示东北地区国民党组织集中力量开展反奉运动。12月11日,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七道街成立了东三省国民自治军,朱霁青任自治军总司令,并于次日发表《东三省中国国民党对时局之宣言》,号召“三省民众仿照广州成例,组织农工商武装团体,同奉系军阀作斗争,为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奋斗“。中共党员任国桢、陈晦生、彭守朴都以国民党员身份参加国民自治军,并与郭部建立了联系,积极为其奔走。任国祯还曾秘密与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取得联系,筹集接济郭松龄军队的武器、弹药和军费,并吁请国民党中央和广州国民政府进行援助。《东北早报》也连续发表文章进行舆论声援。

12月末,由于日本出兵干涉,郭松龄倒戈失败,本人也被杀。张作霖对之前东北掀起的反奉运动极为震怒,成立了哈尔滨戒严司令部,下令严查,并特别指出,“查郭松龄的反叛,系受赤化运动的煽惑,而赤党的宣传以哈埠为最甚。”12月30日,东北国民自治军司令部遭反动军警包围,陈晦生、彭守朴、任国桢、孙也鲁等人被捕,朱霁青、张子才等逃离哈尔滨,国民党组织基本陷于瘫痪。

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张晋作为哈尔滨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进一步贯彻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强调在“东北党务落后的地方,须加特别努力,使即刻发生组织”。

1926年春,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改组为北满地委,根据国民党二大会议精神,决定帮助其整顿哈尔滨市党部。不久,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得以重建。共产党员吴丽石、高洪光、海涛为市党部常委,国民党左派张冲、穆景周等为执委。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隶属国民党中央党部,下辖3个分部,此外,吴丽石还秘密派出一些共产党员到奉天、吉林、长春等地协助国民党恢复和建立组织。

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重建后,创办了《哈尔滨日报》,由国民党人穆景周任社长,共产党人杨韦坚、陆秋人等任编辑,吴丽石担任营业部主任。之后被派到东北工作的中共党员杜省吾根据中共北满地委的指示,也到《哈尔滨日报》社从事编辑工作。这份报纸虽然以国民党名义申办发行,实际上是中共北满地委的机关报。报纸积极宣传国民革命思想,揭露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罪恶行径,多次登载过介绍北伐军战况、工会和农民运动等的文章,有时也转载一些塔斯社和日本通讯社的消息,在当时的哈埠影响很大,发行量一度达到1200多份,除哈尔滨外,还发行到长春、吉林、沈阳及中东路沿线各地。由于立场进步,旗帜鲜明,《哈尔滨日报》引起了军阀当局的注意,认为其“宣传赤化”。1926年10月24日,忽有大批警察前来将报社包围。当天是星期天,只有会计纪幼柏一人在。警察在外面检查未发现痕迹,便强行打开抽屉搜查,查到一张空白的国民党员登记表,以及账本内记载的“海记”、“吴记”等收入款项的疑点(此两项实际为报社经费来源的暗记,“海记”为海涛通过国民党中央筹集的款项;“吴记”是吴丽石通过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筹集的款项。)警察将纪幼柏逮捕并查封报社,其余人员都被通缉,不得不疏散开来,有的离开哈市,有的隐蔽起来继续工作。

这一时期,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已基本掌控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手中,双方通力合作,并肩战斗,结下了很多革命友谊。国民党右派朱霁青在逃离哈尔滨后,曾派亲信栾鸿斌回来探听,惊叹“这里不得了啦,市党部全被共产党掌握了。成了共产党的附属机关。”栾曾试图拉拢一些党员另组党部,但遭到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的坚决抵制,阴谋没有得逞。

在此期间,在哈中共党组织也十分注意在工厂、学校中发展革命力量,扩大组织。自1926年春到1927年初,仅在法政大学就发展了张冲、崔光第、程宪刚等10余名进步学生加入国民党组织,培养他们成为革命的后备力量。其中张冲后来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即“中统”前身)总干事,主管情报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代表,积极奔走,多次与周恩来等中共党人会晤谈判,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卓越贡献。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事变,掀起反共浪潮,革命统一战线遭到破坏。张作霖也于4月17日对中共北满地委和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进行了围捕破坏,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共14人遭到逮捕。此后,国民党在哈尔滨的活动基本停止,第一次国共合作被迫终结。

(作者: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马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