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东北抗日联军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东北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它是东北抗日战场的中坚力量,也是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联指战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和敌强我弱的情状下,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坚持了十四年不屈不挠的斗争,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本文试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卢沟桥事变后的配合全国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配合苏军反攻东北、战场积累的宝贵经验教训以及伟大的抗联精神五个方面,系统论述总结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及其做出的杰出历史贡献。
关键词:东北抗日联军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东北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组织起来的一支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的广大指战员,始终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了长达十四年的斗争,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其功绩永载史册,其精神永励人民。
一 白山黑水 中流砥柱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南京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短短时间内,东北大片河山陷于敌手,日本侵略者更要以此为跳板南下入关,变整个中国为其殖民地。
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坚决抗日的严正主张,号召东北广大民众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并派出一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工作。大批东北军爱国官兵和民众不甘沦为亡国奴的命运,拿起武器组成各支抗日义勇军,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但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明确政治主张,加上日军的残酷镇压,先后都遭遇失败。
1933年,根据党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东北党组织着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义勇军协同作战。在此基础上,各反日游击队先后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反日联合军,游击战被不断推向高潮。1936年2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布决议草案,决定将东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统一称为“东北抗日联军”。2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布,从1936年2月到11月,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部队先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军。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夏云杰、李学福分任军长。之后,又相继成立了抗日联军第八至十一军。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使得东北抗日形势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抗联鼎盛期兵力达3万余人,足迹遍布东满、南满、吉东、北满70余县的广大地区,他们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坚持斗争,杀伤其大量有生力量,成为支撑东北抗日危局的中流砥柱。
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歼敌数字,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尚没有完整准确的统计。据东北抗联领导人之一周保中的推算,1931年至1937年间,东北抗联歼敌人数约为103500人。而据日本陆军省1936年3月公布的数字,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战死4200人,伤病17.13万人。日本关东军参谋部统计,1936年日伪军战死者627人,伤1417人;1937年1月至9月,死伤518人。 从这些不完整的数字中也能看出,东北抗日联军以劣势的武器对强悍的关东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成就了可观的战果。同时,抗联不断出击,袭扰日伪军据点,袭击其交通运输线,使得其疲于奔命无法自安,极大地动摇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据日伪机关统计,1935年抗联部队出击次数为3915次,1936年达到36517次。仅中东铁路线就在十余日内被袭击90余次,列车被倾覆16次,日伪军伤亡100多人。日本侵略军为之痛恨不已,称东北抗日联军为“满洲治安之癌”。日本关东军头目本庄繁亦言:“要清除东北敌军,非用3年工夫、10万精兵不可。”
二 牵制日军 配合全国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危机,东北抗日联军原本的局部抗战转变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7月15日,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发表《为响应中日大战告东北同胞书》,号召东北民众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大联合起来,暴动起来,响应中日大战,驱逐日寇滚出中国。”北满、吉东省委党组织和抗联司令部也发出公告文件,号召东北军民团结起来,在敌人后方齐起奋斗,响应全国抗战。在新形势的鼓舞和新精神的指引下,各路东北抗联指战员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杨靖宇率领抗联第一路军第一军在南满;魏拯民率领第二军在辉南、濛江抚松等地;周保中率领第二路军在吉东;第三、六、九、十一军在北满,均主动广泛地出击,频繁打击日、伪军,破坏交通枢纽,扰乱其后方基地,消耗其大批人力、物力,掀起了抗日斗争的新高潮,并进一步开辟了游击根据地。
据日伪资料统计,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出动次数为25487次,1938年后虽因敌人疯狂“讨伐”和残酷封锁,抗联陷入极端艰苦的境遇,但仍坚持战斗。1938年出动13100次,1939年出动6547次,1940年出动2667次 ,杀伤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据日本原生省战后统计,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6年初,日军在东北阵亡约4.6万人,加上受伤人员约13万余人。在这种形势下,日军在入关南下的同时,不得不在东北逐年增兵,关东军东北兵力在1937年约为20万,1940年增至40余万,1941年增至76万(其中有预备与苏战争原因) ,即使在准备对苏战争调动关东军主力之时,日军仍不敢掉以轻心,专门组建了“关东防卫军”以保证其在东北的后方安全,由此可见东北抗日联军对其巨大的牵制。正如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东三省的游击战争,在全国抗战未起以前当然不发生配合问题,但在抗战起来以后,配合的意义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至其给予整个敌军敌国以精神上的不利影响,给予整个我军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 配合苏军 反攻东北
1940年以后,由于日伪不断在东北增兵,进行各种“大讨伐”,并推行残酷的“集团部落”,断绝东北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抗联部队陷入了极端艰难的环境,游击根据地被大面积破坏,部队减少到不足2000人。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保存实力,坚持斗争,抗联大部分人员越境到苏联进行整训,留下少数部队在东北继续坚持游击斗争。
在苏整训期间,东北抗联部队组成教导旅,接受了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步兵第八十八旅的番号,但仍保持单独的组织系统。在加紧进行部队政治文化教育和军事训练,提高指战员各项素质的同时,东北抗联不断派遣小部队返回东北进行游击活动,收拢失散部队、秘密发展新的反日会和恢复建立党组织、开展反日宣传、伺机破坏敌人军事设施和交通运输,以及进行各项军事侦察,仅1941年就派回8支小部队回东北执行任务。这些小部队和留守部队开展的游击活动,向日军和群众证明了东北抗日联军始终不曾被打垮,仍然在坚持战斗,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志。
1943年之后,返回东北的抗联小部队主要执行由苏方直接派遣的军事侦察任务,了解日军在边境的军事部署、兵力调动和工事构筑等情况,比如对日军在中苏边境地区军事要塞群的侦察工作。为了日后能顺利攻破这被关东军夸口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庞大要塞,抗联侦查员冒着巨大风险开展活动,以生命为代价搜集了宝贵的资料,为苏军提供了第一手情报,为彻底打垮盘踞中国东北多年的关东军铺平了道路,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1943年夏在珲春南部的小部队就在任务中牺牲了20余名战士。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和第三路军秘书长张中孚等领导人都在率小部队回东北执行任务时牺牲。
1945年上半年起,东北抗联教导旅开始积极准备配合苏军反攻东北。在加紧各项有针对性的军事训练的同时,从7月开始,陆续抽调部分精干人员组成先遣小分队到苏军各方面军参加空降和担任向导工作。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百万红军对关东军发起进攻,配合作战的抗联指战员以无线电向苏军报告日军的火力和兵力调动情况,从背后袭扰敌人,并且宣传和组织群众起义。留守在东北各地坚持斗争和执行任务的抗联部队以及潜伏地下的抗联人员也纷纷起来,侦察敌情、收缴日军武器、打击其补给线,并配合苏军歼灭日伪残余势力。在强大的攻势面前,日本关东军很快土崩瓦解,东北抗日联军在这一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东北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斗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四 斗争经验 宝贵积累
东北抗日联军在复杂恶劣的条件下与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坚持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以鲜血和生命摸索出了丰富的对敌战略战术经验,这些经验为全国抗战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中华民族近代战争史宝库中增添了珍贵积累。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立即发表宣言,明确抗日主张,号召在东北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此选派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工作,如杨靖宇、周保中、赵一曼、冯仲云、李兆麟、魏拯民等人,后来都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领导人,并派干部深入抗日义勇军和中协助工作,发展党组织。1936年2月,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为健全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决议草案》的精神下,在东北抗日部队陆续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3月,为了适应东北斗争形势的变化,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示,满洲省委撤销,分建南满、吉东、北满三个省委来领导东北抗日斗争,并对东北抗联各军进行合编,分别成立第一、二、三路军。
虽然长期孤悬敌后,失去与党中央的直接联系,东北抗日联军始终坚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这面不落的红旗,无论何时境况,都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严明的纪律和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东北抗日联军始终强调党在部队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巩固和发展各级党支部,军、师有党委会,团有党总支部,连有党支部和士兵委员会,即使在入苏整训期间,也坚持贯彻组织原则,选举成立了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和中共教导旅党委作为领导机关。在对战士的政治教育上,“以阶级思想为基础,启发仇视民族敌人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为内容……对于干部,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及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理论的教育。” 以此不断充实干部队伍,并在斗争中积极发挥其先锋作用。抗联每到一处,都深入群众开展宣传,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启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并坚持党的纪律,注意维护群众利益,从而得到拥护爱戴,与群众建立了血肉般的密切联系。即使在日军残酷的“集团部落”封锁之下,东北各城乡爱国民众仍然冒着危险对抗联积极援助,送食送水,提供情报,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正是因为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组织原则和军队纪律,东北抗日联军才能够在恶劣条件下坚持对抗强大的敌人,始终没有溃散和瓦解,最终走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东北抗日联军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按照实际斗争需要,团结东北各阶级、各阶层抗日力量组成统一战线,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东北党组织就按照党的抗日救国总纲领要求,团结各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共同斗争。后来东北抗联领导人之一的周保中,就曾在1932年先后加入吉东地区的抗日义勇军吉林自卫军和吉林国民救国军中工作。
1933年初,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发到满洲省委,明确提出了在东北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东北党组织在巩固和发展部下游击队的基础上,积极团结周围义勇军,到1935年初,已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至第三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共五支部队,卓有成效地联合各地抗日武装共同对日斗争。同时着手在城乡建立反日会等广泛性的群众组织,作为反日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不分男女,老幼,职业,宗教,籍贯,贫富,党派,只要是不愿做亡国奴,而自愿加入本会为实行本会宗旨之一项而工作者,概得成为本会会员。”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提出组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表,明确指出“为收回东北领土、为保卫中华祖国……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强盗帝国主义,作游击战争,誓必奋斗到底。”“凡中国同胞及一切反日武装军队,不分宗教,不论政治派别,不论任何社会团体或个人,不分派别,不分穷富,只要是抗日救国,我东北抗日联军便与行动一致……同时欢迎目前东北反日武装军队之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并由公意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对于汉奸、伪军等也针对性地表明态度“今日若能悔过自新,回念中华祖国民族的生存而欲反正抗日救国者——我联军完全不咎既往,愿诚意与之作今后抗日新提携。” 从而达到了最广泛地联合东北全体爱国民众来共同抗日。由此,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从而将东北抗日斗争形势推向新高潮。
(三)灵活机动的游击战
十四年岁月里,东北抗日联军与日伪军进行了数十万次的战斗,在战斗中不断总结,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东北情况的游击战术,从而能够在恶劣的条件下与强大的敌人进行长期周旋。
由于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东北抗联在战略上处于防御地位,但在战术上则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同时注意扬长避短,避免“冒险攻坚”与敌人正面硬碰硬,也反对“蹲仓主义”畏缩不前,要寻找和利用敌人薄弱之处,迅速集中和分散部队,快打快走,以小制大,以少胜多,积累小胜为大胜。早在1934年南满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就提出要“转变工作方式,转变游击战术,反对硬打硬攻,很灵活的运用游击战术。” 1935年初抗联第五军第一师又进一步总结出“五打五不打”的游击战术原则:一是打伏击仗,不打遭遇仗;二是打敌人薄弱环节,不打攻坚仗;三是打机动灵活仗,不打硬仗;四是打便宜仗,不打消耗仗;五是打了解敌情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 这些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使得抗联能够在敌人长期残酷的“讨伐”中坚持下去,并不断地给其以打击,流传下许多传奇而有借鉴意义的出色战例。如1935年赵尚志指挥抗联第三军在海伦、通北交界处的冰趟子伏击战,击毙日伪军200余名;抗联第七军参谋长崔石泉指挥的西风嘴子伏击战,击毙日军少将日野武雄等要员39人;1938年6月杨靖宇、魏拯民指挥抗联第一军声东击西、围城打援的蚊子沟战斗等。在面对与敌人的遭遇战和敌军包围等不利战况时,战术是及时化被动为主动,抢占制高点、争取毙敌主官,尽量迅速脱出包围,进行长距离游击战,寻找机会打击敌人。
同时,东北抗日联军也注意游击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先后建立几十处根据地,在其中进行群众组织的建设,成为部队与敌人长期周旋的有力依托。在敌人广修“集团部落”,根据地被大肆破坏之后,抗联在一些易守难攻的山林处建立很多密营,其中设有指挥机关、办事处、被服厂、医院、宿营地、仓库等,部队可以来此进行休整。这些密营作为游击战的后方基地,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五 伟大精神 鼓舞全民
在与日本侵略者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以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伟大的抗联精神,在最艰难危险的时代中证明了东北民众不屈不挠的意志,鼓舞全国人民为了民族解放坚持不懈地战斗抗争下去,这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史册上永放光芒。
东北抗联精神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道德观念,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东北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国民政府执行不抵抗策略,短短时间,东北大好河山和广大人民沦入侵略者铁蹄之下,民族危机达到了空前顶点。东北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信仰的爱国民众不甘为日寇奴役,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观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发动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引领下,携手组成东北抗日联军,站到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线,以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伟大诗篇。
英勇拼搏、前仆后继的战斗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面对强大凶残的敌人没有退缩,而是敢于斗争,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体现出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在十四年苦斗中,无数将士血染沙场,其中不乏抗日联军的高级领导人,如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魏拯民、陈翰章、王德泰、夏云杰等;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八女投江、莲花泡四十二烈士、冰趟子战斗、镜泊湖战斗等,永远为人民纪念和传颂。
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东北抗日联军所面对的战斗环境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空前艰难的。抗日联军最鼎盛时有大约3万人,而日本关东军有数十万兵力,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侵华日军中精锐的部分,加上大批伪军,敌我众寡悬殊。日军在侵占中国东北后,对民众的反抗进行种种残酷的镇压,对东北抗联更是用尽手段进行反复“讨伐”,并推行残酷的集团部落政策,断绝了抗联部队与群众的联系。东北自然环境恶劣,冬季时间漫长,抗联将士经常在零下40余度的环境里与敌人战斗和周旋,缺衣少食,不得不以树皮、草根、棉絮等果腹,“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著名《露营之歌》便是最真实的写照。很多指战员都因冻饿和缺医少药而牺牲。但抗日联军始终以顽强意志坚持斗争,即使在过境入苏期间,小部队和留守部队的战斗也一直没有停止,其精神可歌可泣。
团结协作的国际主义精神。东北抗日联军中有很多不甘于为日寇奴役的朝鲜流亡爱国者和共产党员,如金日成、崔庸健、金策等,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加入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中国军民并肩战斗,共御外侮,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苏联的侵略野心,中苏两国也站在了一条战线上,东北抗联英勇顽强的战斗,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的大批兵力,使其迟迟无法对苏联发动战略进攻。在1940年抗联陷入最艰难危险的时刻,苏方接纳其入境整训,给予了很大支持和援助,抗联也不断以小部队返回东北进行侦察,为苏军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军事情报。在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阶段,苏联红军向关东军发动强大攻势,东北抗日联军配合反攻,直到日本宣布投降,东北获得解放。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先锋,是东北抗日战场的旗帜,十四年的斗争生涯中,他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坚持不屈不挠的抗日游击战争,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伟大功勋和光辉精神永不磨灭。
(作者: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马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