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云雀姑娘”刘瑛

2023-10-10 16-00-02屏幕截图.png

年轻时的刘瑛(资料图)

生于1936年的刘瑛,在少年读书时,就有了献身农业机械化事业、为北京生产粮食支援全国解放的理想。1950年3月,刘瑛说服了在北京外事部门做翻译工作的母亲,只身远赴黑龙江省,来到刚刚建立不久的北安通北机械农场。

通北机械农场始建于1947年,是全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刘瑛为自己能来到这样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农场感到自豪。受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影响,刘瑛坚定地想做一名女拖拉机手。到农场后,她一头扎到工人中间,开车、修车什么活都干。1950年秋天,抗美援朝战争急需机动车驾驶员,男拖拉机手去前线支援,女拖拉机手完成了当年的收割和垦荒任务。那段时间条件极为艰苦,工人们吃的是冻萝卜条子、玉米面,喝的是小沟里积留的雨水,住的是临时搭建的小窝棚,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二三个小时。面对艰苦的环境,刘瑛没有一丝抱怨,依旧干劲十足。1950年开荒结束后,刘瑛被评为三等劳模。

1950年,《人民日报》发表的《草原上的拖拉机》,讲述了刘瑛在北大荒锻炼成长的事迹,文章被选入当时的初中课本。一时间,刘瑛成为青年人的榜样,很多青年给她写信,表示要向她学习,决心献身北大荒。刘瑛备受感动,在农场开荒誓师大会上,她坚定地说:“我14岁来北大荒,24、34、44……也不离开北大荒,我永远是北大荒的人。”

1954年底,在通北机械农场艰苦奋战了五年的刘瑛,作为农机战线的骨干力量,被调到友谊农场,参加我国第一个大型谷物农场的建设。为了提高开荒效率,刘瑛找到农场的苏联专家改造拖拉机,她吃饭不停车,一手开车,一手吃着干粮,班次工效由45亩、75亩提高到120亩,刘瑛成为著名的建场开荒模范。

1955年7月,刘瑛跳下拖拉机,登上了高高的收割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收割机手,创造了轰动全国的班次收割小麦375亩的新纪录。同年,刘瑛被评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出席了世界青年代表大会和世界青年联欢节。1958年,刘瑛带领联合收割机组在多雨的情况下,以班次收割小麦375.1亩的成绩刷新了全国纪录。她所在的车组被团中央授予“保尔•柯察金突击队”光荣称号。

1958年1月,《长江文艺》发表了汤汝燕的长篇报告文学《云雀姑娘》。自此,刘瑛以“云雀姑娘”的美名誉满北大荒。

1961年,党组织为了培养刘瑛,把她送到大学去深造。毕业时,学院考虑她家在北京,准备把她分配到北京工作。可她坚决向党组织表示:“农场送我上大学,我坚决回农场工作!”她不仅回到了农场,还把母亲、弟弟都接到了农场,在北大荒扎了根。此后的工作经历中,刘瑛还是和农机打交道,隆隆的机器轰鸣中,交响着“云雀姑娘”最美丽的人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