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尚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日斗争中,他领导的珠河抗日游击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1933年到1936年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由最初的七人发展成为拥有十个师、近六千余人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作为东北抗联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十分重视队伍建设。
在长期的抗日斗争中,他结合东北抗战实际,依据曾在黄埔军校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东北抗联队伍建设思想,并把它运用到抗联队伍建设的实践中,培养了一支政治坚定、骁勇善战、不畏牺牲的东北抗联队伍,使之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一、重视学习培训,着力培养东北抗联队伍的骨干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共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抗日武装队伍。在创建之初,各支队伍除主要骨干力量外,队员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武装斗争经验。面对日益激烈的革命战争,提升队伍知识水平和作战能力迫在眉睫。赵尚志认为学习培训是培育抗日战争人才的关键,很早就提出要通过学习培训来提高部队的整体素质,帮助骨干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丰富的军事技术。
第一,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1936年5月,为培养抗日联军第三、六、九、十一军的军政干部,在赵尚志的倡议下,于汤原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政治军事学校(后于同年9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学校“以适合于伟大动荡时代新的政治知识军事战斗技术,为创造大批军政干部,以形成有系统之政治领导与军事领导为宗旨。”[1]赵尚志担任学校校长,主持制定学校的教育纲领,并明确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这所军政学校招收学员的年龄在18岁以上40岁以下,学员分为军官班、学生班,并按学制分为短期班和长期班,课程设有政治、军事和文化等课程。该学校共举办了三期,培养了近300名学员。学员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后,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日后成为了东北抗联队伍的领导和骨干力量。抗联独立师师长祁致中、抗联第六军一师师长马德山、抗联第三路军总参谋长许亨植等诸多优秀将领都毕业于这所学校。
第二,成立无线电通讯学校。为适应战争需要,培养军用无线电通讯人才,1936年末赵尚志派曾在苏联学习过无线电技术的于保合筹建无线电通讯学校。这所学校于1936年7月正式成立,命名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部电信学校。学校的九名学员分别来自第三、六军和抗联独立师,课程以无线电技术为主,并设有练习收发报的实践课。该校后于1936年12月与抗联总部政治军事学校合并。政治军事学校和电讯学校的创办在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上是具有开创性的。赵尚志对抗联队伍学习的重视,带动了整个队伍的学习气氛,提升了抗联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抗联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人才保证。
二、着力提高东北抗联队伍的政治素质,增强队伍战斗力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敌我力量悬殊、孤悬敌后的困难条件下进行抗日游击战争的。在十分艰苦的斗争环境中,部队官兵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刻理解斗争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才能确保斗争坚持下去并赢得胜利。赵尚志十分清楚政治素质对于个人坚定信仰和义无反顾投身于革命的重要作用,因此从创建珠河游击队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大发展,赵尚志都十分重视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
第一,重视思想教育。赵尚志深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思想政治教育是部队建设的灵魂,是所有力量汇聚到一起夺取胜利的关键因素。为此,赵尚志要求凡参加抗联队伍的人都要接受抗日救国的思想教育,同时要求基层连队和各级干部担负起教育战士的责任,帮助战士们了解自身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起抗日第一的思想意识和观念。赵尚志尤其注重对收编部队的思想教育。1936年9月,他在写给第三军第三师师长李熙山的信中说“对义勇军应进行政治及军事之指导……政治工作不仅对于军队,对主要城市、乡村及满军内部也更加注意。”为加强对收编队伍进行思想教育,赵尚志向收编部队派干部专门负责政治工作,帮助他们确立抗日救国的坚定信念。
第二,重视组织建设。在珠河游击队创建之初,为加强队伍政治教育工作,赵尚志在队内成立了党支部和青年团小组。这使队内思想政治教育从开始就能够依托于组织而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为日后队伍政治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组织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1935年,东北抗联队伍已经健全了党内的组织建设。一份党内报告中这样提到:“在这一年中间,队内党的工作亦是很好。那时候游击队改为哈东支队,支队里边成立党委会,各大队内有党支部,这个支部由大队指导员领导。大队里边有团的小组;亦有党支部书记负责。党、团小组会每五天开一次,支部干部会有七天一次。”[2]健全的组织保证了队伍政治素质的提高,增强了战斗力。东北抗日斗争的实践证明, 在敌强我弱,孤悬敌后的斗争环境下,坚定的政治信仰成为抗联队伍的有利武器,它使抗联队伍成为了东北抗日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所向披靡的一支劲旅。
三、团结东北各支抗日武装,着力壮大抗联力量
在整个东北抗日战争中,一直是敌强我弱。日本侵略者的目标不仅要霸占东北,而且要以东北为基地霸占全中国。因此,九一八事变后,不断向我国东北增加兵力。日本侵略者武器装备精良,人数众多。到1938年底,日本侵略军在东北的数量就已达到近 20 万之多[3]。而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游击队面临着人员少,装备不足的困难。赵尚志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认识到日本入侵东三省后,民族矛盾已经取代阶级矛盾上升为我国的主要矛盾,要抗击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并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尽可能的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抗战力量,不断壮大抗日队伍。
第一,加强联合抗日的宣传教育。珠河游击队在建立联合抗日之初,一些游击队员认为“义勇军”、山林队多是土匪根底,行迹恶劣,容易影响游击队声誉,对联合抗日存在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赵尚志耐心做游击队员的思想工作,反复向游击队员说明大敌当前,只有联合才能聚集能量、壮大队伍取得胜利的道理。并以自己在反日统一战线认识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向游击队员讲解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使游击队员明白了联合抗日的道理,提高了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义的认识。
第二,实事求是,团结各支抗日武装。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在经历了1934年冬和1935年初两次反“讨伐”斗争后,政治影响和队伍力量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大。这使得各种反日武装开始积极向人民革命军第三军靠拢。面对进一步扩大反日统一战线的需要,赵尚志实事求是,分清敌我,对各种不同武装采取了不同政策分别对待。他根据各种武装的组织、活动方式和群众关系将其分为“小线”、“胡子”和“义勇军”。介于“小线” 行动方式主要是抢劫,无丝毫反日性质,除和游击队有特殊关系的一概缴械。“胡子”虽主观上不反日,但其经济来源有时是在公开战斗中取得,所以客观上具有部分反日性质。“义勇军”以反日为号召,经济来源也是来自于公开战斗。因此,对于“胡子”、“义勇军”采取团结、联合抗日的政策,适时团结了一大批抗日武装队伍。
第三,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在团结、联合李华堂、谢文东、祁致中等部基础上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随后,为进一步壮大抗日队伍力量,力求民族革命取得胜利,赵尚志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及已参加联合军的义勇军各部为基础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并任总指挥。为更好的团结各“义勇军”、山林队,赵尚志提出要在政治上进行教育,在军事上给以帮助,让义勇军真正体会到联合抗日的重要意义。在赵尚志的指挥下,一些反日义勇军加入到东北人民革命军中来,发展壮大了第三军的武装力量。
四、严肃东北抗日联军的组织纪律,加强队伍管理组成东北抗日联军的社会阶层非常广泛,不仅有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而且有遍及东北的各种武装队伍。赵尚志认为复杂的队伍成分必须依靠统一的纪律来规范行为、维持秩序,良好的纪律是队伍集中统一和增强战斗力的决定因素。
第一,加强组织纪律重要性的宣传教育。珠河游击队成立之初,其队员虽以工农群众为主体,但也有一部分来自“义勇军”、山林队。受不同环境的影响,队内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行为松散,缺乏组织纪律性。针对这样的情况,赵尚志利用每次游击队开会的机会,反复强调:我们的队伍是革命的队伍,是人民的队伍,我们要依靠老百姓,不能像“义勇军”、山林队那样欺负老百姓。他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引导游击队队员,使他们明白严格的纪律是部队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取得群众拥护和支持的保证,更是党领导的反日部队区别于其他任何部队的重要标志。
第二,制定规章条例。珠河游击队联合“义勇军”、山林队共同开展反日作战期间,赵尚志为进一步严肃队伍纪律,制定并执行了《反日游击队纪律暂行条例草案》。该草案详细规定了不同程度的违纪行为所应受到的不同处罚,具体明确的规定使游击队员的行为有了可依据的准绳,并为各反日义勇军树立了遵纪爱民的榜样。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成立后,赵尚志针对部队实际,提出部队在继续执行《反日游击队纪律暂行条例》的同时,增加遵守禁烟禁酒律令,律令特别规定禁止少年队员吸烟。此外,赵尚志在1936年创办政治军事学校过程中,又亲自制定了《政军学校的各种纪律详则草案》,该草案内容详尽,对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规定,使学员在接受政治军事教育的同时强化了纪律教育。在赵尚志的带领下,第三军因纪律严明得到了更多民众和义勇军的尊敬。
第三,严肃处罚违纪行为。赵尚志认为严格的纪律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违犯纪律规定的行为从不姑息纵容。1934年春,游击队员丑殿五和李春山等先后叛变。丑殿五叛变后拉拢山林队作起土匪行径。李春山好吃懒做,受不了游击队严格的纪律约束,后因私自放走汉奸而叛出投奔丑殿五。事后赵尚志率队将其包围,抓住丑、李二人。尽管李春山是赵尚志的亲属,按辈分应称其为舅舅,但赵尚志仍坚持对二人进行军法处治,执行枪决。严格的纪律规范了队员的行为,保证了队伍的秩序,极大的提高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关注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建制,努力促进队伍向规范化发展
从1933年赵尚志领导建立珠河反日游击队到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成立,队伍实现了从七个人不断发展壮大到拥有十个师的近六千余人的大部队的跨越。队伍大发展的原因除得到群众支持、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军纪严明外,赵尚志一直关注队伍的建制建设,努力促进队伍不断向规范化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制定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编制计划草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通过广泛吸收“义勇军”、山林队等各抗日武装力量,实现了发展壮大。为有机整合这些抗日力量,在新的形势下规范队伍的发展,满足抗日战争的需要,赵尚志于1935年3月25日制定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编制计划草案。该计划草案将部队分为班、排、连、团、师、军各级,并详细规定了每一级别的人员组成、干部配备和具体人数。到1936年夏,该计划大部分得到实现。
第二,团改师的建制改编。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第三军冲破日伪军“大讨伐”后,积极开展游击活动,在团结各抗日武装力量的同时扩大了游击区。仅半年多时间,队伍得到迅速壮大,人数显著增加。赵尚志根据队伍发展的情况和实际斗争的需要,将第三军所属第一、二、三、四团改编为四个师,对队伍的建制和人员进行重新调整、合理分配。四个师建制的改编整合了各抗日游击区队伍的力量,充分发挥了原有各团的作战能力,提高了队伍的战斗力。
第三,设想实行“官兵等级制”。1936年8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根据中共中央1935年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精神和1936年2月发表的《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为适应战争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强部队的规范化建设,赵尚志曾于 1936 年末设想第三军实行“官兵等级制”,并制定草案。该草案将军事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分为将、校、尉三等,每等分三级;战斗员分士、兵两等,每等也分三级,并对各等级“薪俸”、“阵亡恤金”做出规定。该草案虽因实际斗争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实现,但它反映出赵尚志对部队建制建设有着深远打算和为实现队伍正规化发展所做的努力。赵尚志关于东北抗联队伍建设的思想是在东北抗日战争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是被东北抗日战争实践验证的正确思想。这些队伍建设思想虽不十分完善,但却极大的推动了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对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长达十四年英勇顽强的抗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赵尚志关于东北队伍建设的思想更体现了东北抗日将领在艰苦的抗日斗争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党史资料》第七辑,第12-13页。
[2]刘海涛:《关于满洲情形的报告》(1936年),载《文件汇集》甲四十七册。
[3]《黑龙江党史资料》第九辑,第240—242页。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