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一生革命不居功 伦理党性昭后人 ——纪念王一伦同志诞辰100周年

2012年9月25日是王一伦同志诞辰100周年。当我们回顾王一伦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对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对国家和黑龙江的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依然还是让人充满敬意:他对民勤勤恳恳,对国兢兢业业,对党忠心耿耿,怀揣着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和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情,用一生去证明自己无悔的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共同缅怀这位老领导的革命业绩和崇高品格。

坚强无畏的革命者

“九•一八”以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集中全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日本侵略者在数月间侵占东北。王一伦就读的东北大学也不得不迁入北平。不久日本侵略者又加紧向华北进犯。到1935年,日本通过“何梅协定”,迫使国民党军退出京、津、冀,接着策动华北5省“自治”,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京、津广大同学抗日救亡情绪日益高涨,王一伦痛感华北危在旦夕。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领导下,北平市学联根据同学们的强烈要求,决定1935年12月9日,组织全市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大请愿。按预定的计划,12月9日,王一伦利用早饭的时间,向东大北校就餐的同学发表了慷慨激昂的简短演说,激起了同学们对日本侵略者无比愤慨,他呼吁东大学生团结起来,积极参加和平请愿活动。在王一伦等进步学生的带领下,东大学生们高呼:“反对华北自治!”“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坚持抗战,反对投降!”“一致抗日!”等口号,冲破国民党反动军警的重重包围,来到新华门与其他院校几万名学生汇集在一起,向国民党北平分会代表委员长何应钦请愿,未果。学生们遂决定将和平请愿改为示威游行,途中,队伍不断扩大,达到六七千人。游行队伍遭到军警的镇压,大刀、水柱、木棍劈头盖脸地向学生们袭来。王一伦挺身而出,迎着高压水柱,同手持皮鞭、棍棒、长枪的反动军警搏斗。由于天寒地冻,王一伦及其他同学潮湿的衣服顿时结成了冰。学生们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面前,毫不畏惧,奋起反抗,鲜血染红了北平街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

为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随后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一二•一六”大示威。王一伦积极参加并参与组织了东北大学的示威游行。各校学生及市民1万多人汇集在天桥,召开了市民大会,通过了“不承认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任何傀儡组织”、“收复东北失地”等项决议案。会后举行了比12月9日规模更大的游行示威。东大的示威队伍行至骡马大街北口时,天色已晚,路灯突然熄灭,事先埋伏在这里的军警又猛扑过来。王一伦指挥同学们与军警边斗边走,胜利返回校园。但在黑暗中,很多同学被捕,付出了血的代价。国民党当局慑于人民爱国运动的压力,被迫宣布“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在“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中,王一伦的组织领导能力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深受同学们的赞扬。在中共东大支部的支持下,东大同学一致推举他为东大同学代表、营救被捕同学委员会主任,后被选为东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和东大民族解放先锋队总务。

敌后一盏明灯解放战争中,王一伦担任辽东三地委书记。此期间,他亲自参加直接领导了辽东敌后游击战争。辽东敌后游击战争是国民党侵占东北各大城市、交通沿线、各县区城镇后,我军在敌人后方进行的游击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辽东敌后游击战是一场敌强我弱、以弱胜强的战争,是一场没有根据地、没有后勤保障、没有休养生息的敌后作战。在王一伦的坚强领导下,地委指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就地坚持游击战争。在我军解放了通化、柳河、辉南、辑安后,敌人纠集六个精锐师的主力和大批地方杂牌军对新宾敌后根据地进行毁灭性“扫荡”时,王一伦当面责成新宾县分委,率领分区警卫连和三个区中队,依托三块石大山与敌军周旋,掩护我分区主力、首脑机关转移到外线作战后,再向领导靠拢。经过四天四夜完成掩护任务后,稍加休整,又在省委书记刘澜波领导下,配合我军主力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解放了新宾、抚顺、本溪、清原等县。从而解放了辽东各县,一直坚持到解放东北全境。

由于辽东三地委所处位置十分重要,是敌我必争之地,王一伦审时度势,抓紧时间进行根据地建设。他领导三分区军民进行了剿匪安民、扩大武装、培训干部、土地改革等各项工作。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中,王一伦针对农民对土改运动存在的“你们在,什么也不怕,你们走了就靠不住”的思想顾虑,亲率一个土改工作团,跋山涉水,到偏僻地区去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清算汉奸和地主恶霸,处决了罪大恶极分子,把土地分给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王一伦在三地委工作的两年多时间,战斗频繁,生活艰苦,他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团结一班人,使三地委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共中央、东北局、辽东分局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省委的指示,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受到辽宁军区的通令嘉奖,被当时主管南满工作的陈云誉为“敌后一盏明灯”,陈云表扬三地委为坚持敌后斗争的三大块,这是对三地委最重要最好的奖励。王一伦后来回顾三分区两年多的战斗历程,并没有把功劳归于自身,而是归功于:一、党的正确领导;二、三分区武装部队之间的相互配合;三、广大群众的支援;四、良好的国际条件。他的低调带给身边的人很大的触动和影响,这也充分显示了一名革命者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

祛除地方病的父母官

新中国成立后,王一伦在黑龙江工作。他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为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而操劳。黑龙江省当年曾经是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多发地区,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王一伦分工主管文教卫生等方面的工作之后,就指出:防治地方病是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大事,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大事,是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事。

他本人更是率先身体力行,多次深入重病区进行调查研究,甚至在严寒的冬天冒着鹅毛大雪深入到病区群众家中了解病情。当他看到百姓生产凋敝,生活艰难,而大多数病人又缺医少药,被疾病折磨得痛不欲生时,他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省委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并聘请研究克山病的著名专家于维汉、研究大骨节病的著名专家杨建伯担任顾问。为了预防和减轻大骨节病对群众的危害,王一伦提出加强改水工作,决定把改水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并在省卫生厅内设立改水办公室,在重病市县设立改水办公室和打井队,为在全省开展改水防病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了推动这项工作,他还到一面坡蹲点调研。王一伦主管了25年地方病防治工作,跑遍了地方病多发的30多个县,当场解决许多问题。当他得知有一种能够缓解病情的药品,但因价格太贵,很多病人买不起时,他直接找到了省里的医药生产和销售部门的同志一起商讨降低成本,增加供应的办法。最后经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这种药品由原来的四元三角降到一元多钱。看到病人都能买得起用得上之后,他才终于放心了。在王一伦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和有关地区的共同努力,全省的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威胁和危害人民群众的地方病大为减弱。到20世纪80年代,克山病死亡率由十万分之三十二,下降到十万分之零点一,基本解除了克山病对数以万计农民生命的威胁。黑龙江省防治地方病取得的成就和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家的表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和赞扬。

简朴低调的厚道人同王一伦相处过的人都说:“他待人实在、厚道。”王一伦身边有位同他一起从太行山革命老区走到东北的老马夫,等他们的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之后,王一伦给老马夫妥善的安排了工作。逢年过节,王一伦一定会去探望他。老人生病的时候,王一伦就和妻子轮流给老人送药送饭,直到老人逝世。王一伦也会像普通家长一样为孩子去开家长会;会同普通观众一样坐在长条板凳上听“二人转”;还会同站在路边的老人、妇女叙家常……他始终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中。厌恶空话、虚话、摆花架子,不愿听阿谀奉承的话,不接受任何馈赠,这是王一伦坚持了一辈子的风范。外事活动中接受的礼物,他按规定一律交公;出差时他一再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把食宿费用和粮票结清,而地方同志送的当地土特产品也一定要按价付款。工作上高要求,生活上他的“低标准”则让人心疼。衬衣、背心破了,他就请保姆帮他缝补。有时连保姆都看不下去,对他说:“都缝好几回了,该扔了。”他仍是哈哈一笑毫不在意地接着穿。“一伦同志生活俭朴,一件中山服,一双皮鞋,一穿就是十几年,吃饭从不挑拣,粗茶淡饭什么都吃。”妻子冀峰感怀道。甚至他晚年出省走访、治病时,为了节省公家开支,即使事先安排了条件好的房间也要挑换到小房间里住。他不仅严格自律,而且对子女要求也很严。孩子长大要成家时,他提出了“三不准”:不准大操大办,不准车接车送,不准请客送礼。王一伦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家人。

高风亮节 忍辱负重

“文革”期间,时任省委常务书记的王一伦,成为黑龙江省最早被打倒、被罢官的领导之一,受尽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蒙受了极大的冤屈,身心受到摧残。他宁肯自己遭受人格污辱和身心摧残,也要推功揽过,为此受尽了无尽的屈辱与痛苦。但是,王一伦和妻子冀峰他们却从无怨言,他们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荣辱,更不记恨群众,他总是说,那是当时的形势造成的,要原谅群众。他对党的事业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特别是对待“文革”中犯过错误的一些同志的态度上,也总是显得很宽容大度,与人为善。他恢复职务后,有关部门在征求他对一些曾经在“文革”中批斗过他的同志看法的时候,他对人对事总是从大局出发,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他的这种高风亮节、忍辱负重的精神,使他无愧于党员领导干部的称号,也使他赢得了群众的爱戴,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尊重。他坚信党和人民,坚信真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毫不动摇,充分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老共产党员的崇高党性

王一伦在黑龙江省的革命和建设中,长期担任党政领导工作,曾先后分管省委的常务等多方面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各方面都起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和老干部的表率作用,深受我省广大群众的尊重和爱戴。入党50多年来,他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贞不渝,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革命事业。他曾经掌握着很多权力,但他从不以权谋私,他对拉关系走后门大吃大喝为政不廉洁、贪污腐败现象极为愤慨,他常说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这些问题不解决,党就会在人民群众中丧失威信,为此他严格要求自己。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勤奋好学,甚至在晚年视力极度衰退的情况下,用放大镜坚持学习,刻苦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党性原则,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廉洁奉公,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作风正派,谦虚谨慎,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作为一名红军时期的老党员,王一伦的党性和组织观念很强,和普通党员一样,只要没有公务在身,就按时参加党的生活会。他除参加省委常委支部生活外,还积极参加组织安排的省委政治研究室党支部生活会。从这些细微小事中充分看出了一个忠诚可敬的老共产党员的崇高党性。从他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

为缅怀优秀共产党员王一伦的丰功伟绩,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黑龙江省政协在哈尔滨召开“纪念王一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上,与会人员高度评价了王一伦的革命业绩和崇高品德,充分表达了敬仰和缅怀之情,为其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所动容,为其光明磊落、廉洁奉公的情操所激励。他的革命业绩和崇高风范是留给我们、留给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优秀思想、高尚品德、优良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着人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开拓进取,我们永远怀念他。□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