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献身国防现代化的英雄—苏宁

苏宁是新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队伍中一位德才兼备、忠于职守、献身国防的模范,是中央军委决定在全军连以上部队悬挂画像的解放军8位英模之一。苏宁一生没有参加过战争,却一生都在为战争准备着,他以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无比忠诚履行着和平年代里一名军人的光荣使命,树立了新时期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在第83个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向为抢救战友生命而牺牲的新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军人苏宁致敬!向当前正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人民子弟兵们致敬!向曾经在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们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付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致敬!

苏宁,山西省孝义县(今孝义市) 人,1953年出生,1969年2月应征入伍,197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作训参谋、作训股长、营长、炮兵团参谋长等职,中校军衔。他入伍22年来,热爱军队,埋头苦干,钻研和掌握国防现代化知识和军事技术,是一名具有现代军事素质的指挥员。1991年4月21日,在组织部队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时,他为救护战友英勇负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靠父辈的功劳捞好处,那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

苏宁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我军的高级干部。在部队大院长大的苏宁,从小就受到了革命传统的熏陶,使他树立了长大当兵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1969年初,苏宁如愿入伍了。到连队后,他从不显露自己的家庭身世,也不炫耀父母的官衔、职位。许多战友不知道他是高干子弟。部队生活是艰苦和枯燥的,尤其是在基层连队,物质条件更为艰苦,精神生活也相对贫乏。远离城市,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每天艰苦而单调的训练会让很多人产生想要离开的想法。苏宁的亲朋看到苏宁是个人才,觉得他在基层部队工作很辛苦,想让他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发展,不止一次向他发出邀请:“如果你愿意,可以调到市区的机关来工作。”苏宁却从不动摇,他说:“我谢谢您的好意,在基层我已经习惯了。”在提议了几次都被苏宁拒绝后,亲人们再也不提给苏宁调动工作的事了。1979年初,南方有战事,团队不少干部得到提升,这时的苏宁已经当了3年的连长,而且带出了两个先进连队,面对干部队伍的调整,有人给他出主意:“团里有营职位置,让你父亲活动活动,这事准成。”苏宁笑了笑,然后坚定地说:“靠父辈的功劳捞好处,那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

就这样,十多年间,苏宁紧紧扎根在基层,他在连职岗位上一干就是7年,在营职岗位上干了8年。一位在钻研和掌握国防现代化知识和军事技术都走在前列的优秀军人,在职位的晋升上却放慢了脚步。

“像雷锋那样做人,像焦裕禄那样做官”

在工作中,苏宁不仅从不依靠父母的地位获取晋升,生活中的苏宁也没有因为自己家境优越而奢侈浪费。相反,苏宁是一个相当俭朴的人,无论是当战士时还是当上参谋长后,他的俭朴甚至让人觉得他对自己有些苛刻。

苏宁的家距团里有20多公里路,按说周末团里的小车可以送他,而他却坚持坐团里的通勤车,尔后转公共汽车回家。有人跟他开玩笑说:“穿着毛料军装挤公共汽车多掉价。”苏宁却笑笑说:“群众最烦的是官升脾气长,官升要待遇的党员干部。我不能穿上毛料忘了自己是普通一兵。”

当参谋长以后,苏宁住的宿舍还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背阴小屋。团领导两次要给他换房子,都被他谢绝。1990 年仲夏的一天,哥哥带着侄儿从北京到军营来看苏宁,走进弟弟那9平方米的寝室,哥哥苏峰吃了一惊:挂在窗梁上的小圆镜子,四边生满了锈;床头上的简易台灯,下面用夹子夹在床头上。一张用了20多年的木板床,一张30多年“军龄”的办公桌,一个类似"出土文物"的旧书柜,加上一只缝过的马扎凳,便是这位团参谋长的主要家当。时隔不到一年,苏峰又从北京赶到炮兵团,在整理弟弟的遗物时,苏峰的心灵再次颤栗了:他身上常穿的那件蓝色线衣,缝了好多次;沾满鲜血的绒衣绒裤,里边已磨得没了毛;军用尼龙袜、绿粗布短裤,颜色正由绿变黄…… 还是妻子武庆华理解苏宁。他曾对她说:“我并不是舍不得消费,而是觉得这样生活心里更踏实,身上更得劲儿。”

苏宁自己平时花钱十分节省,别人有困难时,他却慷慨接济。苏宁家附近住着一户靠修鞋维持生计的外地人,苏宁看到他们生活困难,多次把自己家的豆油、粮食、蔬菜送给他们。连队到野外演习,住在老百姓家,苏宁看到村里孩子的鞋都露着脚趾头,就把自己的鞋送给孩子们。

这就是生活中的苏宁,“像雷锋那样做人,像焦裕禄那样做官”是大家对苏宁的评价,也是苏宁生活的真实写照。

初中毕业的“发明家”

苏宁在参军前并没有上过几年学,仅仅是初中毕业。事实上,那个时候正好是文革时期。然而,就是这个初中都没毕业的解放军基层指挥官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发明了很多具有实际用途的国防“小玩意”。冬季的黑龙江雪花飞舞,冰天雪地。苏宁野营拉练回来,一直想着一个问题,就是冬季拉练的取暖问题。士兵们拉练时都是打雪洞过夜,早上起来,一个个眉毛上都挂着霜,像白胡子老头,有些战士还冻坏了手脚。为解决这个问题,苏宁就想发明一种野营用的能够保暖的帐篷。说干就干,苏宁很快搞了一个“多功能帐篷”的设计图。并把自己的家当做实验工厂,着手干起来。苏宁找来一些铁棍和三角铁,焊成支架。没有帆布,就把家里的旧床单拿来代替。可是他不会蹬缝纫机,他的岳母就主动来帮忙缝制。经过反复研究、修改,一顶冬季用的多用帐篷缝制成功了。部队又要野营了,苏宁决定到野外试试。多用帐篷支起来了,3个人只用了1分钟。室外温度是零下30度,帐篷里是零上20度,最高时达到27度,行军时可以罩在汽车上,随时用随时可以取下来,解决了野营行军取暖的问题。

苏宁潜心研制国防“小玩意”的脚步没有因为他职位的晋升而停止。

当上侦察班长后,苏宁自己制造了一种“射击捕捉器”。作为炮兵,准确地捕捉炸点十分重要。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捕捉炸点,指挥员就无法根据炸点进行射击修正,就不能对目标实施有效的射击。而当时炮兵指挥员使用的方向盘视界小,常常抓不到炸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苏宁找来一根木棍,用刀刮光,又找来一根短棍,在上面安上一些小齿,齿与齿之间用刀刻下密位分度,再把带齿的短棍固定在那根长棍上。这个类似耙子的东西,苏宁就叫它射击捕捉器。别看这个射击捕捉器简单,射击时可以准确抓住炸点,并且能迅速、精确地修正偏差,很受战士们的欢迎。为了方便夜间捕捉炸点,苏宁又在捕捉器的横棍上安上小灯泡,这样夜间训练问题也解决了。苏宁的小发明还有很多,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玩意”解决了炮兵在训练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也体现了苏宁刻苦专研、献身国防的敬业精神。

全 身 心 投入国防事业的“炮兵英才”

“苏宁同志是一位出色的炮兵指挥人才,是全军炮兵指战员学习的榜样……”这是总参炮兵部惊悉苏宁牺牲后,从北京发来唁电的内容。一个普通指挥员的献身,能引起高级领导机关如此惋惜和评价,是因为他在军事舞台上的建树和贡献。上个世纪70年代,世界军事发展初露信息化端倪。苏宁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当你看到外军指挥系统一秒钟处理几万个数据,指挥战争效率成倍增长,而我军指挥员们还用铅笔在地图上点点时,作为一个中国军人,你不着急吗?当你看到外军炮兵采用一个不同方法,就能用100发炮弹打出200发的效果时,作为炮兵指挥员能不奋发进取吗?”从此,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为国防现代化建功立业,力争做一名优秀指挥员。

一天,刚刚从连长位置调到师作训科当参谋的苏宁找到师领导说:“咱们的指挥决策手段太落后,我想尝试着编制一个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您说行吗?”听了这话,这位领导惊奇地睁大了眼睛。他知道苏宁入伍时连初中课程都没念完,硬是后来自学攻下了高中课程,没想到,他现在居然提出要攻克高难度的现代军事项目,心里实在没有底数,可是,师里几位领导还是答应让苏宁试一试。然而,搞一项研究谈何容易!当时,国内的计算机技术还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驻地偌大的一个市也没有几台计算机。可苏宁没有犹豫也没有放弃,他利用业余时间到市工程力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拜师求教、学习计算机语言,又买来高等数学等书籍,啃起了大专课程。攻关是艰苦的。但为了尽快提高部队训练、作战的现代化水平,苏宁豁出去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星期天和业余时间,他都搭了进去,不到两年,他首先完成计算机知识合成军作战原则、决策论等知识的储备。1983年初,他开始《摩托步兵师攻防作战计算机决策系统》的总体设计。正当研究进入关键阶段,他的妻子分娩了,紧接着,又做了乳腺切除手术。为了不耽误研究,苏宁只好给爱妻道歉,说明缘由,把妹妹请来照顾她。

经过千余个日日夜夜的艰难孕育,一篇2万多字,包括几千个数据和上百个计算公式的《摩托步兵师攻防作战计算机决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终于完成了。它能反映出攻防双方十个团上千个作战单位的作战行动,双方指挥员可以将自己的决心、部署输入到计算机内进行对抗,既能为指挥员制定作战方案提供数理依据,又能为指挥员提供科学评估、正确决策。不久,这套方案经过进一步完善,在全军得到推广,并在训练中发生巨大效益。

苏宁还和哈工大的教授共同研制了一种激光测速系统,用激光测试炮弹的初速。有人劝苏宁:“这么大的难题,科研单位都拿不出解决的办法,你不是自寻烦恼吗?好则无功,坏则有过,何必担那么大的风险呢?即使成功了,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和实惠呢?”苏宁回答说:“我什么也不图。作为基层指挥员,这个难题我完全可以不去考虑。但我总觉得,我们的国防现代化,人人有责。”为了研究的顺利进行,苏宁经常坐公共汽车去哈工大。赶不上吃饭就啃面包。他买了许多书,学习有关激光的知识。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大量的实验后,苏宁和他所在的课题组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然而就在这项研究快要成功的时候,1991年4月21日,苏宁为抢救战友身负重伤。课题组的专家们得知苏宁身负重伤的消息后,都感到意外和痛心。当这项实验研究取得最终成功后,课题组决定用苏宁的名字来命名。

苏宁入伍22年,心系祖国安危,着眼于未来战争,一心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而努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刻苦学习和掌握现代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潜心钻研军事理论,先后撰写了70余篇、共30多万字的学术论文,其中一些观点受到上级领导机关和军事专家的高度评价。从1981年到1991年4月,他自己完成和参与研制的改革有162项,其中1项获全军模拟器材二等奖,6项受到总部、军区机关肯定和推广,1项获军区科研成果四等奖,8项被军区、集团军推广。苏宁因此被战友们赞誉为“炮兵英才”。

为救战友而牺牲

1991年4月21日,这一天,天气很好,草地青青,微风吹动着柳树的嫩枝。苏宁带领炮团机关的干部参加越野考核。早饭后,苏宁第一个来到靶场,他要亲自组织指挥手榴弹实投考核。投弹开始了。苏宁投了第一弹,给大家做示范。然后,按照顺序,一个连、一个连地投掷,进行得很顺利。当轮到十二连投掷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连长修柏岩由于用劲过大,手榴弹撞在堑壕的后沿,掉在站在旁边的十三连连长李印权的身后。手榴弹哧哧冒烟,在35秒内就会爆炸,可李印权一点都没察觉。就在这万分危急时候,苏宁大喊一声:“快卧倒!”一个箭步,从右侧一米多远处冲过来,推开李印权,拉过修柏岩,双手抓起冒烟的手榴弹,就在扔出去的一刹那,手榴弹爆炸了。一声巨响,气浪把苏宁掀出了一米多远。两名战友得救了,而苏宁却倒下了。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把苏宁送到师医院抢救。经专家会诊:苏宁的双手被炸断,脑子被震烂,脑细胞完全死亡。

尽管苏宁的手术台前聚集了部队驻地和沈阳军区最高级的医疗专家,但严重的伤情,已无法使英雄起死回生。政治处主任周立柱俯在苏宁的旁边,眼里充溢着泪水。他多么希望跟这位知心朋友说说话、交交心啊!然而病房里出奇地静,在他的耳畔,似乎又出现了苏宁曾跟他说过的话:“假如,每个官兵都是一把现代化建设的干柴,那么中国军队的强大之火该有多大啊!每个人,留给社会最有价值的遗产,应该是问心无愧的告别。”

经过9天8夜抢救,1991年4月29日下午6点8分,苏宁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苏宁同志舍身救战友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报刊连续报道他的事迹,赞誉苏宁是一个“想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的雷锋,是广大官兵学习的好榜样。1993年3月,中央军委授予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题词,号召全党全军向他学习。

苏宁用他短暂的生命诠释了新时期一名优秀军人的时代价值,用高尚的品格实践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职责。他的精神鼓舞着后人。□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