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诗人革命家—邹问轩

邹问轩,原名邹恩洵,曾用名邹恩沪、邹文宣,祖籍江西省余江县。1914年4月20日,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小官僚家庭,长兄是著名民主战士、“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邹恩润)。

邹问轩少年时入家塾,1930年考入了南昌心远中学,后转入省立一中读书,后因参加闹学潮被学校开除。1933年,他进入北平大中中学学习。一年后,他考入中国大学。邹问轩在学生时代就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赞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在学生时代,他非常爱好文学,并勤于写作,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诗文作品。

1935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在白色恐怖下,他不畏强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举行游行示威。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刀和水龙头,他们毫不畏惧,坚决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后,他加入左联。同年12月下旬,由北平左联市委书记陈络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先后担任北平左联市委委员、中国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东区区委书记、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党团委员、北方局军委秘书等职。1937年6月,他来到上海,担任北平学联派驻全国学联代表和全国学联、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委。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和天津的流亡学生纷纷南下,邹问轩与周平非(北京朝阳大学生,余江人)带领一批人来到南昌。经新四军驻赣办事处领导的同意,邹问轩在“乡抗团”团本部工作,周平非被分到六队担任队长,负责赣东10个县的抗战宣传工作。10月,邹问轩回到家乡,担任中共江西临时省工委书记、南昌中心市委青年部部长。1938年7月,因公开组织青年抗战宣传运动,被国民党政府以“汉奸嫌疑”为借口逮捕。在狱中,他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邹韬奋得知弟弟被诬陷情况后,非常愤怒,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抗议,并进行营救,后经周恩来保释,邹问轩于9月出狱,留在中共东南分局青年部工作。

1938年10月,邹问轩随同曾山、陈丕显来到陕北延安,参加全国青救代表大会。会后,他进入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二部学习。1940年5月结业后,由中央组织部分配到陕甘宁边区绥德特委工作,担任特委宣传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党组织派赴东北工作。历任中共松江省委秘书长、延寿中心县委书记、哈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东北局派往赛马县土改工作团团长兼县委书记和孤山县土改工作团团长兼县委书记等职。

1945年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决定,撤销中共滨江工委,成立中共松江省工作委员会。张秀山任书记,钟子云任副书记,邹问轩任秘书长。1946年4月,松江省委派他到延寿,任中心县委书记(中心县委领导延寿、方正、通河3县工作)。 

1947年3月,中心县委取消,他继任延寿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这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挖匪根,消灭土匪,减租减息,扩展独立团,发展人民武装,整顿民兵自卫队。邹问轩夜以继日的工作。《东北日报》社曾聘请他为特约记者。他写了许多新闻报导,如地主剥削农民花招120例,登载在《东北日报》上,使干部农民深受教育,激发了他们打土豪分田地的积极性。在剿匪时,邹问轩同独立团团长周正率领部队,从黑龙宫打到宾县,消灭了以“黄炮”为首的一股土匪,从延西打到尚志县,消灭了以刘作非为首的700多名土匪,基本肃清了延寿县境内的土匪。还在县城召开了公审大会,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刘会卿按党的政策予以处决,广大人民拍手称快。

1947年5月16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发出命令,向国民党军队展开夏季攻势。为了支援南满解放区,巩固我党新开辟地区,各省根据上级要求,纷纷抽调大批干部派往新解放区。邹问轩等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被松江省委先后抽调组成一个又一个土改工作团,到新解放区工作。

1948年2月鞍山解放后,遵照行政公署指示,由中共辽南一地委、一专署负责鞍山市委、市政府工作。1948年6月,中共鞍山市委正式组建,邹问轩被任命为市委书记。市委由邹问轩与市长娄光琦、副市长马豫章、组织部长王丕年、宣传部长颜志敏、公安局长崔次丰6人共同组成。7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命令,将辽宁省与辽南行署合并,仍称辽宁省,鞍山市由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2月,东北全境解放。地委一专署撤销,中共鞍山市委改组,中共辽南一地委、一专署的大多数人员充实到鞍山市委,市委书记为杨春茂。邹问轩调旅大工作。

1949年4月1日,旅大区党委组织向群众公开,《旅大人民日报》创刊,并以中共旅大区党委机关报名义发行。邹问轩在此担任社长。

1949年8月,中共旅大区党委做出土地改革的决定,并组成以邹问轩、陈少景为正副主任的土改委员会,筹备土改事宜。他们根据毛泽东关于“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指示,首先抓了土改干部的培训工作,先后从各县(市)区抽调172名干部集中在地委党校参加培训;然后各县(市)区也相继抓紧培训基层党支部书记、村长、农会会长等,共培养了3130余名干部。培训中,各级领导机关结合旅大地区的实际,组织干部认真学习土地改革的有关文件,带领大家讨论土地调剂的目的和意义,讨论对各阶级、阶层的政策,如何划分阶级以及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等;还细致地研究土地调剂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并针对参加学习的干部中存在的一些模糊想法及时进行了澄清,使参加学习的干部对旅大地区的土地调剂运动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大批干部经过培训有了相当的思想准备,因此当土地调剂运动开始后,这些经过训练的干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了广大群众,使土地调剂运动少走了不少弯路。新中国成立初,党和国家极为重视航空工业领导班子的配备,由中共中央直接任命主要负责干部。当时中央选调干部不仅要求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领导工作能力,而且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程度,年纪要轻,要有发展前途。

1952年4月,邹问轩响应中共中央号召,离开海滨城市旅大,到黑龙江参加大规模经济建设。他奉命调到哈尔滨任国营一二○厂(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前身)厂长。此时,正值建厂初期,厂区仅有几座破厂房和少量的陈旧设置,从祖国各地调来的干部和工人分住于几里或十几里以外的北厂、沙曼屯和周家地带。面对党和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他努力探索,知难而进,克服生产和生活条件的艰苦,带领全厂职工开拓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创业之路。为尽快建好国家迫切需要的强大航空企业,他集中精力抓基本建设,经过4年建设,工厂初具规模。他坚持边建设、边生产的方针,积极组织职工昼夜抢修航空发动机。由于他对工厂的精心管理,提高了发动机修理质量和数量,开始每月只能修10台,到1954年,每月能修150台。发动机修理数量的提高,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和空军训练的需要。同时,他还带领工厂的技术人员自力更生解决零备件问题。

到1956年,自制零备件已达90%,这为从修理走向制造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建立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航空工业职工队伍,他身体力行,带头学习,不到两年就完全熟悉了航空产品、种类、工艺过程和工厂管理,成为管理航空工业的内行。在抓企业管理方面,他非常重视产品质量,把产品质量看成是加强国防建设和保障空军战士生命安全的大事,多次提出:“产品质量是人的质量的再现。”1955年,他把废品率作为考核工厂、车间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之一,还建立了工厂质量分析制度,召开了首届质量分析会,举办了产品质量展览会等等。在生活中,邹问轩胸怀坦荡、平易近人,与职工同甘共苦。建厂初期,工厂没有家属宿舍,他就与职工住在一起,与他们一同到大食堂用餐。在工作中,他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爱护人才,对有经验的知识分子大胆使用,委以重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经过邹问轩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经过广大职工的艰苦奋斗,一座国家大型骨干企业拔地而起。可以说,他是国营一二○厂创建和发展的主要奠基人,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6年7月,邹问轩被党组织派到黑龙江省委工作,先后担任省委地方工业部部长、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常委等职。他经常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去基层调研一次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农村开展调查研究看到农村生产力遭到破坏时,便以各种方式,多次向 省 委 反映 。 对 当时 农 村 阶级 斗 争 形势 的 过 高估 计 , 他坚 持 不 同看 法 。 他认 为 , 只是 个 别 的社 队 领 导或 党 员 蜕化 变 质 ,不 能 看 成是 阶 级 敌人 的 全 面进攻。他把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并及时向省委反映,从不回避矛盾。1962年,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干部下乡调查,写了一篇赞许包产到户的材料,他不怕被扣上“右”倾帽子,签批在省委《情况反映》上发表。同年10月,作为省委常委、副秘书长,邹问轩带领7名处长,与哈尔滨市委常委、秘书长许凤图等20余人组成了城市公社生产、生活、教育、服务一体化工作组,在松江分社搞试点。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许多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诗歌,发表在省内外报刊上。他写的访《五大连池途中记》以满腔热忱赞颂祖国山河壮美。诗曰:

不畏艰远僻,

一意觅胜迹。

几见火山锥,

行行且自励。

颠簸沿古驿,

远山浑螺碧。

磅礴大雾去,

云峰连一气。

五十年代末,他写出《田野诗抄》29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反映人们的新生活。其《过道士山》曰:

白云片片天苍苍,

绿树丛中水泱泱。

傍山靠涯鱼跃处,

原是野鹤旧家乡。

为弘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传统,他高度赞颂《红岩》一书中革命英烈,写出《江姐就义》、《龙光华之死》、《华子良狱中送饭》《丁长发在越狱战斗中》、《小萝卜头放走飞虫》等诗篇。其中《江姐就义》诗为:

明霞新露晓云飞,

寂静山林江姐归。

壮别何须低目眼,

伤情切莫锁啼眉。

丹心已化红旗舞,

素愿长和青史垂。

巴蜀年年春似锦,

忠魂定伴杜鹃回。

邹问轩在从事诗作的创作时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写出十几万字的专著——《诗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总结自己的创作体会,详尽论述古典诗词的形成过程,探索和阐明古典诗词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他对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诗歌风格的时代性问题,都作了认真研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邹问轩在《诗话》中指出:“诗眼是指诗句中形象鲜明、生动传神的那个动词。”许多诗坛圣手都是善于捕捉形象的能手。经过诗人精心锤炼出来的“诗眼”,往往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描摹与刻画一幅幅优美生动、充满画意的图景,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美的享受。“诗眼”之所以成为诗之“眼”,大概正是因为它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对诗词的发展,他主张吸收当代的生动语言,适当放宽声律的限制,强调诗歌意最要紧,不能迁就平仄,损害诗意,平仄破格的例子,唐人诗作早已有之。在内容上他强调更广泛、全面、深刻、本质地反映时代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以求创造出民歌和古典诗歌相结合的新形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他撰写的《诗话》曾于1962年在《黑龙江日报》上连载,后经修改,于1963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诗话》包括谈意境、思想和艺术性、源和流、通俗和脱俗、谈批判继承等部分。这本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黑龙江文坛上出现的唯一一部研究旧体诗创作理论的专著。《诗话》一书的出版对省内外诗词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63年2月7日,我国第一次有组织的冰灯游园活动在哈尔滨举办,成为我国现代冰灯艺术的开端。1964年1月,哈尔滨举办第二届冰灯游园会。这是首次全部采用电灯光源,首次采用松花江天然冰来制作冰灯。诗人邹问轩在《黑龙江日报》1964年2月发表了组诗《冰灯游园记盛》:“满城百姓赞任公,别样心裁别样冬。南国慢夸花市好,北疆春节喜灯风。”写出了哈尔滨人民对冰雪文化倡导者、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任仲夷这样的好领导满怀感激之情。然而,1964年底,正当第三届冰灯游园会热火朝天地施工之时,有记者写了一篇调查报告说这是“劳民伤财”,邹问轩因此受到牵连被批判。“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邹问轩遭到迫害。他撰写的《诗话》,被诬蔑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话”。1966年6月19日,邹问轩被迫害致死,终年52岁。

1978年11月,黑龙江省委为邹问轩举行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并为他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