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赤诚的情怀 无悔的人生——走访抗联老战士张玉君纪实

2012年11月23日,在鸡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宋丽萍的带领下,一辆白色面包车疾驰在鸡西至鸡东县东海镇的乡村公路上。带着一份敬仰和期望,车里所有人员都热切期盼着见到95岁高龄、鸡西市唯一健在的抗联老战士——张玉君老人。

汽车在东海镇长山村一间宽敞明亮的民房前停了下来。迎接我们的是张玉君老人的儿媳,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走进了新盖的房子。在新房子的东屋,我们见到了年已近百却精神饱满的张玉君老人。老人家听力不好,但却十分健谈。

在我们看望老人的过程中,他始终在翻看着一本《东北抗日联军名录》。很破旧的一本书,上面贴满了许许多多的透明胶布,书侧面留下了明显被常年翻过的痕迹。提起当年的往事,老人脸色凝重,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张玉君,小名大生子。1916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1926年随父迁到密山县哈达岗,即现在的鸡东县东海镇长山村。为了生活,年仅10岁的张玉君就已给地主刘仲和家放猪,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但日子仍过得十分艰难。

1931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使东北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顽强驱逐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1933年春天,山上的冰雪开始融化,满山盛开着沁人心脾的达子香。此时,中共绥宁中心县委派共产党员朴凤南等同志来到哈达河沟里,组建起了反日会。

反日会的主要领导人有:李成林、朴凤南、阚玉坤(外号阚麻子)、李春根(外号“大老朴”)、金长德、李太俊、李发、李根淑(女)。会员有张继明(张玉君父亲)、孙福林、戴云峰、戴云章、戴云亭、王维邦(王庆云之父)、佟双庆、张哈(外号王山东)、李宝文、王清、梁玉坤等。妇女会的领导人是李根淑,张玉君的母亲参加了反日妇女会。而时年17岁的张玉君与儿时的伙伴何福全、王庆云、戴清云、陈忠堂等参加了儿童团组织。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为反日会运送物资、站岗放哨、传递信件和学唱革命歌曲。

老人家说到这,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当年的抗日歌曲,“用我们的枪炮开自己的路,勇敢向前,稳住脚步……”老人慷慨的表情、洪亮的声音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

抗日会成立后,朴凤南组织大家捐款买了第一支手枪,随后又从伪满甲长“于秧子”手中缴获了一支。用这两支手枪,抗日会去勃利县搞掉了一个城防所,缴获20多支长短枪,以此组建起了密山县抗日游击队,地点在哈达张老呔菜营,队长张宝山,参谋长金根,分队长梁怀忠,事务长徐光新。1934年3月,张玉君参加游击队当战士。不久游击队队长张宝山叛变,带走了几名队员,给抗日力量造成不小的损失。4月初,地方党组织朴凤南派张继明、佟双庆去勃利县茄子河取枪,交到了新任游击队队长朱守一手中,并于同年5月27日参加了哈达河暴动。附近勃利、杨木岗、密山的山林队共1 000多人联合起来攻打哈达河守备队的日军和伪军。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在强大的火力攻击下,敌人退缩到大地主张老四的张家大院内负隅顽抗。战斗中,朝鲜族战士金长哲连续打倒了3个日本鬼子,队长朱守一兴奋地站了起来为之叫好,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当场牺牲。

朱守一牺牲后,上级又派来张奎任游击队长,经过一年多的斗争,队伍不断壮大。先后瓦解了伪军骑兵第四旅机枪连,处决了大地主张老四,为朱守一烈士报了仇,击溃了锅盔山的日军,还经历了智取沈家大院失利的教训。

1935年6月,密山县抗日游击队正式编入东北抗联第四军第二团,张玉君成为时任二团团长张奎的警卫员。

在此后多年抗日斗争中,张玉君由一名普通的儿童团员、地下交通员,逐渐成长一名坚强的抗日联军战士,经历过大小数百次战役。为军部送密信、护送抗联将士、处决叛徒、巧降伪军、智夺日军给养等,都留下了他瘦小却机敏矫健的身影。在东北一带,抗联四军同二军、三军、五军、六军、七军、八军协同作战的事例比比皆是。这支部队在军长李延禄的带领下,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有力地拖住了日军进一步进占我内陆的脚步。1938年春,抗日战争进入艰苦卓绝的境地。面对日寇更加疯狂的“大扫荡”,抗联四军在军长李延平(李延禄的弟弟)的带领下,开始了悲壮的西征之路。

出山后,抗联第四军第二团主要在富锦、宝清一带活动。部队采取了保存实力、袭扰敌人的策略,不断消耗日寇的实力和精力。

1938年5月初,西征部队到达勃利,住在一个叫“偏脸子”的地方。1935年第二团团长杨太和就牺牲在这里。在偏脸子与卧凤河交界的地方,西征部队被伪军十九团 800 多人跟上了。此时,西征部队不到300人,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抗联将士沉着应战,迅速阻击来犯之敌。时任第三连二排排长的张玉君带领全排战士与100多敌人展开了激战。正当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团里及时调来机枪班增援。这时,一颗流弹飞来,击中了张玉君斜挎在身上的子弹袋。子弹袋子断了,子弹在他的胸前爆炸。他浑身一震,匣子枪从手中甩出老远,鲜血顺着炸烂的衣服淌了出来,但张玉君却丝毫不为所动。三班长武成文说:“排长,你挂彩了。”

“我挂什么彩?”

武成文说:“你身子右边出血了。”

 “别虚唬,我枪呢?”

“枪让我捡起来了!”

战斗持续到天黑。我方负伤三四人,牺牲七八位同志。而敌军死伤30多人。西 征 部 队 转 战 到 五 常县,敌人的“围剿”更加疯狂,部队同敌人展开了“拉锯战”,指战员的鞋都跑烂了。

从 1938 年初到 9 月间,共打了48次仗。原在牡丹江出发时的一千多人,西征途中时有伤亡,到五常时还有五六百人。此时部队已被打散,军长李延平所带的一部分队伍只剩不到30人。

1938年9月下旬,部队驻扎在冲河河西,张玉君同军部人员住在一起。极度的疲倦使他倒头便睡。半夜,一股敌人又摸了上来,形成了三面包围,只在西南留下一道豁口,抗联战士在李军长的带领下冲出去一部分,而张玉君和剩下的八九名战士因猝不及防被敌人俘虏。当晚被送到冲河街警察大队。押了三天又被送到五常监狱戴上了手铐脚镣。在这里张玉君看到了四师师长、团长,还有四名女战士。在五常监禁不到一个月又转到哈尔滨马家沟。一个月后,日寇把他们押解到鞍山做苦工,干了两年,张玉君趁机逃出来回到了老家宽甸。日本鬼子投降后,才回到现在住的鸡东县新华乡长山村。几十年来默默地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他常常抚摸着胸部的伤口,独自沉浸在那抗日烽火的硝烟中……

谈到现在的生活状况,老人家动情地说:“过去同我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都不在了,我有幸能够活到现在,赶上了好年代呀!同过去所吃的苦,受的罪相比,还有我患难的战友相比,我知足啊!”听了老人深情的讲诉,我们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敬佩;看到老人坚毅的目光,我们似乎领略了这其中的不屈和坚毅!

是啊!我们的民族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和这些看似普通、平凡却又伟大的爱国志士,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我们国家不断走向复兴之路的今天,缅怀老一代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对国家的发展、全民族素质的提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我们党史研究工作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道路决定命运。正如总书记习近平所说的“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作者单位:中共鸡西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