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高衡在黑龙江省德都县创办了德都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了包括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在内的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黑龙江的教育事业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1918 年 6 月,高衡出生于北京市一个贫苦市民家庭。艰难的生活使高衡只读了几年书就失学了,但他从没放弃过求学的机会。1932年,他在北京私立朝阳大学创办的民众学校免费读书。在这里,他既学到了文化,又接受了革命的教育。1933年,高衡来到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英文夜校学习,接触到了高尔基等人的革命著作,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1935年9月,入北京求实中学继续求学。学习期间,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与同学们奔走在中华民族救亡的道路上。并先后加入北平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 年 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北平市委北区交通员、北平学委及大学干事会等工作。此后,高衡转辗济南鲁西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43 年 6 月到延安,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
1945 年 9 月,高衡随驻延安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学校组成的东北干部团奔赴东北。同年11 月 15 日,在范式人、赵德尊等人的带领下,来到黑龙江地区的北安市,开始了他从事教育的革命生涯。
此时的黑龙江百废待兴,各地急需干部开展工作,但干部却不足,延安来的一百九十几名干部分派到县,重点县只分配五、六人,非重点县只分到二、三人。为解当务之急,黑龙江省工委决定由高衡担任省军政学校教育长,培养急需的干部人才。1945年 12月 1日,军政学校第一期学习班正式开学,学员人数仅50 人。高衡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并亲自授课,尤其是他的《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的启蒙教育课深受学员们的欢迎。这些刚刚参加革命的青年学员在高衡等的关怀、教导和鼓舞下如饥似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
在艰苦创业的岁月里,高衡和他的战友们克服缺粮、少柴的困难坚持办学。他常常将自己的细粮换成粗粮、把自己稍微值钱的物品卖掉,以弥补学校经费之不足。这样,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1945 年底,第一期学习班毕业。1946 年初,第二期开学。与此同时,又开办了一期附设训练班,招收了 200多名中小学教员和教育行政干部,这两个班4月初同时毕业。附设训练班给军政学校的工作增加了新的培训内容。此后,增设了对文教工作者的培训任务。经过培训的一大批中小学教员和教育行政干部回到原工作岗位,对扫除日伪封建、奴化教育,恢复党的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省军政学校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指导下,主张实行自给自足,总务处组织学员种植蔬菜;警卫排除一个班担任警卫,其余的人员全部去德都开荒种地,创建校办农场。经过学院全体员工一年多的努力,学校从原来只有 960 元的开办费和一座破楼,发展到有自己的饭馆、农场、面粉厂、油坊,由原来的节衣缩食到现在的丰衣足食。
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高衡和他的战友们深切地感受到革命事业急需有文化的干部和人才,这更增加了创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他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到教育事业中。军政学校的第一期学员谢东安在离德都县城 5 里的宛家屯搞土改期间执行高衡的指示,一边搞土改,帮助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一边开展农村文化教育,帮助农民在文化上翻身。土改结束后,他被高衡留在了宛家屯创办小学。
谢东安在宛家屯不负众望,将两间被斗的地主房子收拾一下,找一块地主家的隔扇做黑板,动员孩子将自家的饭桌当课桌,群众主动买来粉笔、铅笔。这样,一座新型学校就办起来了。学生由 20 多人逐步发展到 40多人。学校在村里的帮助下,也有了新发展。到1947年春,学校开始边劳动、边学习,自力更生解决学生的学习费用和食宿。这座小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得到高度的评价。当年东北日报的记者是这样描述的:“他们完全靠自力更生,自己劳动,供自己上学,包括吃穿和学杂费,不要国家和家长一分钱;采用生活(实践)教育原则,以生活(实践)为学习内容,学习怎样生产,怎样生活,包括怎样做饭,怎样务农,同时,学习文化,学习革命道理,进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理论知识;他们同甘共苦,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为人民服务;办学者既要搞好学生的教学,更要解决学生的衣食住等一系列问题。”很难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办这样的一个学校,要克服多大的困难、付出多少辛苦。
正是宛家屯小学的成功办学实践,为德都萌芽师范学校成立作了良好的示范。1947 年 3月 3日,一座新型的学校———德都萌芽乡村师范试验学校诞生在黑龙江的大地上。
作为校长的高衡,深知白手起家建立一所学校的艰辛。3月3 日开学这天,学员 50 多人层次不一:他们中有十几岁的放牛娃、有二十几岁的青年,有伪满国民的优级生、还有已参加革命工作的军校工作人员,其中还有几名女生。学校虽然经过去年军政干校学员的收拾整理,但仍显得破烂不堪。没有像样的教室、宿舍、也没有桌椅黑板,更没有甬路花圃。不少人脸上露出失望和茫然的神色。高衡对大家说:“同学们,八•一五解放,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我们搞土改、闹翻身,过上新生活。现在我们翻身了,大家都有了学文化的要求。可是咱们没有现成的学校,整个德都县连一所中学都没有。咱们政府也不富裕,暂时还拿不出更多的钱办学校供大家念书。怎么办?咱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把学校建起来,用自己的双手,解决自己上学的学费和食宿问题。别看现在我们的学校又破又烂,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把它收拾得漂漂亮亮。同学们,这是我们自己的学校,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我们一定把它建设好!”在高衡话语感动下,学校师生拿起工具开始建校劳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劳动建设,德都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学习劳动都有一定的秩序。同学们虽然主要时间上劳动课,但政治、史地课都已开课。在这里具体地运用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使学生既学到实践的生产劳动知识技能,又学到了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高衡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劳动,与他们一同吃饭、打床、修房、打柴、作饭。他一边劳动,一边思考怎样联系实际。
1947 年 5 月 22 日,高衡制定了《萌芽乡师生活(实践)教育纲要》,为萌芽乡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乡师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虽然暂时解决了吃、住、烧的问题,可是还有许许多多问题摆在他们面前。高衡派张守中任教导主任,林宝山任总务主任,希望在事业上能有一个起色。林宝山提出建电厂,使德都的人民有电用,乡师就会有所发展。在高衡支持下,林宝山在筹办建电厂过程中预先向用户收了钱作为发展资金。建厂前期工作进展得很顺利,可就要发电时出现一些故障,一时无法找到原因。于是许多用户纷纷上门讨债,此时筹措的资金已用完,萌芽学校的威信扫地。屋漏偏逢连阴雨,为解决即将到来的冬季 100 多人棉衣问题,高衡将省里给的十几匹布换成棉花,亲自组织同学们纺线织布。线纺出后,派梁军等人去北安学习织布,结果布没织成,本钱却赔上了。关键时刻,他们没沮丧。为了渡过严冬,他们只好另想出路,决定用自己的双手打草卖钱换衣服。于是,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到 9月末共打了 18000 多捆草。然而一夜大雨,草被冲走。多日的心血汗水付之东流,不少人伤心的哭了。
此时,有一些人说高衡要出风头、搞乌托邦、不务正业,更严重的是一位省委领导也直接批评他,如果他再对乡师投入精力,就将乡师封了。在困难面前高衡没有吓倒,他和乡师的师生们相信用自己的劳动一定会战胜眼前的困难。在乡师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到 1948年元旦,电灯也照亮了德都城,萌芽乡师也迎来了光明的前景。在政府的坚决支持下,乡师开始在荒野上建立学校,使之成为乡师的实习基地。基地既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使学校有了自己的农场,经过春、夏的播种、耕耘,秋天收获麦子 300多石,开垦了 400 垧荒地,盖起来两大栋新校舍。冬天,他们用小麦换了布,每人作了一套棉衣。而后,抓紧时间进行文化课的学习。
高衡认为,民族的、人民的解放,必须同时是妇女的解放。在这所新型学校里,培养有文化的革命新女性,使之在妇女解放中起示范和带头作用,受教育平等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衡始终把乡师中女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把她们作为建校办学的骨干力量,认真培养,努力给她们创造一切机会。决定选送三名同学参加拖拉机训练班时明天指定要有一名女学生,梁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1950年6月3日,萌芽乡师正式组建了女子拖拉机队。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壮举,足以引起世人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北大荒土地上这座奇特的学校,关心高衡和他的学生们的教育改革和试验。不断有行政领导、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光顾这里,并报道宣传这里的情况。先有《人民日报》刊登《新中国第一个女子拖拉机队》,将女拖拉机队和萌芽乡师学校的名字传遍全国,后有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来到萌芽学校,摄制了《女拖拉机手》的记录片,将女拖拉机手的成长历程介绍给全国以及关于《北大荒萌芽学校》、《萌芽学校》的调查报告和书籍发表和出版。
1950 年秋,梁军作为农业劳模进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并呈给毛主席一封关于萌芽学校创建、发展经历的信。毛主席看过后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个学校真是萌芽。”并给学校题了“萌芽学校”四个大字。在此前毛主席仅给长沙师范等两所中学题过词,而萌芽学校得此殊荣是全体萌芽师生几年来奋斗的结果,是他们共同的荣耀。
1950 年 9 月,中央教育部初等教育司黄伯梁一行人,对萌芽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系统地介绍了萌芽学校创办的全部事业,包括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最后写到:“萌芽学校,是几个具有为人民服务思想和事业精神的工农知识分子起来领导着一群穷孩子,在‘边疆人开发边疆’的口号下干起来的新事业。”“在目前新中国的财政经济仍困难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我国的边疆原野上,用这种穷办法办学校或搞农业生产,都是切合需要的。”特别是,初教司司长方予严在出版《萌芽学校》一书后,给高衡的信中说:“你所领导的萌芽学校,如此生动出色,有此惊人的创造,在教育创造中放射了一道异彩,敬佩之至。”但是,东北教育部在《黑龙江省师范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提出让高衡及时整改教育中劳动和教育的关系、解决学生身体不佳的状况。
1951年5月后,在全国发动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东北教育部在批判武训的同时,也株连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高衡的萌芽学校也未能幸免。高衡在东北教育工作会议上受到了批判,黑龙江省也组织了小范围的面对面的批判,并对他停职,免除他文教厅长和萌芽学校校长的职务。
1952 年秋,萌芽学校被解散,学校的部分师生合到克山师范学校,农机设备迁往查哈阳农场,校址改为劳动农场。虽然新型的教育学校夭折了,但这个地区人们依旧怀念高衡和萌芽学校。高衡和他的学生们为新中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探索载入史册。
1952 年 5 月,高衡被任命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轨迹。他先后任齐齐哈尔市长、黑龙江大学校长、黑龙江省统战部部长等多职,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1987年1月24日因病逝世,享年69岁。□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指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