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光,汉族,祖籍山东曲阜,1912 年 3 月 24 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当时称卜奎)一个贫苦之家,兄弟姐妹共 9 人。他在齐齐哈尔先念了一年私塾。十岁到卜魁商业小学读书。为了生计,1922 年举家搬到了城南 50里左右的昂昂溪谋生。1927 年,高小毕业后考入哈尔滨第一中学(广益中学)。1928 年夏末,又转读昂昂溪第五中学。在五中学习时期,韩光因受学校中共党员教师孙绂生、邹继英、谢仲吾(尚钺)等的影响,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东北各大中学校中的政治空气很浓厚。特别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不少进步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一些是共产党人,也有一些是国民党左派人士,他们或受组织派遣,或为躲避白色恐怖,来到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北方大中城市的学校中任教。这些人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反帝大同盟等进步团体,讲时事,讲政治,讲革命,揭露腐败的社会制度;讲青年应当有所作为,应当追求真理,应当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做变革社会、铲除旧制度的大事。一批进步的青年学生集中在他们周围,在他们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韩光就是其中之一。
1927 年 10 月 15 日,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满铁)总裁山本条太郎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秘密签订《满蒙新五路密约》。按条约规定,1928 年将先修筑吉会(吉林至朝鲜会宁)、长大(长春至大赉)两段。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东北的一个重大步骤。
1928 年 10 月 10 日,哈尔滨各法团在奉天(沈阳)参加国庆阅兵式,获悉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修筑吉会、长大两路。11日,各法团致电张学良,要求张“严词拒绝”,由此发起了“抗路运动”。11月 9 日,哈尔滨工大、法政大学、医专,东省特区一中、二中、三中等校学生 5000 余人,在哈尔滨道外许公路(今景阳街)广场召开群众大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者修建“五路”的侵略行径。大会之后,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示威群众遭到警察的镇压,学生重伤 8 人,轻伤 140 人,酿成“11•9 惨案”。11 月 10 日,昂昂溪各学校教职员和学生举行为期一周的罢课、游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经和反动当局对爱国群众的血腥镇压。韩光积极参加了这些游行示威活动,这是他走向革命道路的第一步。
1929 年冬,韩光在昂昂溪第五中学初中毕业。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哈尔滨王里封开办的“开明书局”任校对。这个“开明书局”,实际上是我们党地下组织的一个活动地点。在开明书局工作不到一个月,中共哈尔滨市委决定韩光和陶文久、朱新阳、林道醇、卢化庸、张鸿恩、李常兴等进哈尔滨学院学习,由此踏上了职业革命家的征途。哈尔滨学院的教师大部分是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全院130 多名学生中,不少是反帝大同盟的会员。学生中成立了共青团支部,负责人是邹大鹏。韩光等人进入哈尔滨学院,不是为了补课升学,而是按照市委的部署,以学院为基地,把哈尔滨市的青年学生运动搞起来。平时他们分头活动,联络同学,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买办阶级的宣传,要求当局开放“党禁”,要求给予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
1930 年 3 月 31 日,东省特别区警察局以哈尔滨学院“煽动学潮”为借口,逼迫院长王里封辞职。消息传来,全院师生义愤填膺。当晚,学院学生召开会议,抗议当局干涉出版、集会、言论自由的野蛮行径,并决定举行游行示威。第二天,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哈尔滨青年反帝大同盟、争自由运动大同盟等学生、群众组织举行示威,并沿途散发《青年反帝大同盟宣言》、《哈尔滨青年反帝大同盟纲领》、《哈尔滨市民争自由运动大同盟宣言》等传单,号召工、学、兵群众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海陆空军出中国,撤销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军事设施。他们把传单分送各大报纸,多数报刊的负责人对学生的行动表示同情,并刊登学生的声明、宣言,唯独《国际协报》拒绝发表,并发表污蔑学生运动的言论。4月2 日,哈尔滨学院和一中、二中、法政大学等校学生为抗议《国际协报》的反动行径,再次示威,并闯入《国际协报》报馆,切断电话线,推倒办公桌,砸翻铅字架,把铅字扔到大街上。随后,又召集了 20 来个工人举行了“飞行集会”(当时对临时性集会的一种流行说法)。韩光等几位学生在集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演,强烈抗议反动当局的暴行,号召工人们起来,与学生共同斗争。此时,在参加哈尔滨学院的学生斗争过程中,韩光被吸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 年 4 月,奉调中共哈尔滨市委机关,同金伯阳一起搞秘密印刷工作。到市委机关的最初几天,整天在密室里刻蜡版,印刷宣传品。虽然工作的成果是明显的,心情也很兴奋,但是由于是秘密工作,不能出去接触群众,因而大有与世隔绝之感。但工作性质如此,党的纪律要求,他无条件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韩光和金伯阳在一位中东铁路工人(苏联人)家里租了一间房子,作为秘密联络点。这个秘密地点,市委只有孟坚(孟用潜)来联系。印好的宣传品,由韩光按规定的地点和时间送出,交给市委指定的联络人员。1930 年 9、10 月间,上级调韩光任共青团满洲省委秘书长。
1931 年 1 月 7 日,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中共满洲省委职工运动负责人唐宏经作为满洲省委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间,罗章龙等反对四中全会,并在组织上进行分裂活动,要另立第二党团。罗章龙抓住了唐宏经,派他回东北进行分裂活动。这时,中共中央指示满洲省委要注意唐宏经等人的活动,并派张应龙、吴福敬到满洲省委传达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下旬,唐宏经回到当时设在沈阳的中共满洲省委。但唐宏经等的分裂活动在满洲省委无人支持并受到抵制,便来到哈尔滨。他利用老关系拉走了相当一部分党员。为了维护党的团结,2 月 21 日,中共满洲省委派刘焜(赵毅敏)和韩光分别以中共满洲省委代表、团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到北满巡视,召开了中共北满特委会议,传达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制止了分裂活动,维护了党的团结。2 月,韩光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在此之后,曾任中共北满特委委员兼共青团北满特委书记。不久又回到了团省委,任秘书长,负责机要方面的工作。4月,韩光回到沈阳。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9月 20 日晚,团省委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决定多方开展宣传工作,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号召人民群众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此外,根据日本侵略者控制了沈阳市各商店,特别是粮店都已关门、市民缺粮这一情况,组织了群众的抢粮斗争。11月,中共满洲省委遭到大破坏。由于省委书记张应龙被捕后叛变,省委被破坏,工作一时难以开展。这时在沈阳已不能再做什么,而外地义勇军的武装抗日运动已经起来,马占山正在嫩江桥抗战。韩光经省委新领导同意到哈尔滨做群众工作,12 月末回到哈尔滨。这时,由于沈阳的局势紧张,中共满洲省委刚刚从沈阳迁到哈尔滨。在省委做了一段秘密工作之后,于1932年 9月奔赴珠河(今尚志)抗日前线,投入到武装抗日斗争中去。在珠河,他根据珠河中心县委的指示,做过“红枪会”的工作,从事过兵运工作,组织过伪军哗变。
1933 年 5 月初,省委调韩光到哈尔滨市,任共青团道里区委书记。同年 10月,省委派韩光以党、团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到南满杨靖宇处工作,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代理政委,协助杨靖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工作。不久,回调省委。
1934 年 4 月下旬,韩光回到哈尔滨。5 月到珠河,向县委的领导和珠河游击队队长赵尚志详细讲述了南满游击队的斗争情况,并着重介绍了杨靖宇部队进行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于是,赵尚志等分别与过去有联系的抗日义勇军队伍的首领进行谈话,做联合统一的工作。6 月下旬,中共珠河县委召开党团扩大会议。会上,韩光介绍了南满抗日斗争的经验。会议经过认真的讨论,决定组织统一战线性质的队伍———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6 月 29 日,哈东支队成立大会在乌吉密南沟的柳树河子召开。哈东支队设司令部,赵尚志任支队司令,李兆麟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梁佐术任参谋长。全支队共分三个总队,韩光担任第三总队的政委,9 月 任哈东支队政治部主任。
1934 年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调韩光等几位东北地方干部去莫斯科,出席“少共”国际会议并参加学习。韩光于 1935年 2 月到达莫斯科,后进莫斯科东方大学第八分校学习。八分校的校长是韩光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时的领导和战友赵毅敏。在八分校学习的有来自中国各地的 80 多名青年干部。学校的课程分为军事和政治理论两部分。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有马列主义原著,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两种策略》、《左派幼稚病》、《资本论》等,其他教材有《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以及西方革命运动史等。另外,还学习军事理论课。八分校的学习任务相当紧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一般不安排学员其它工作。学习的期限原定为 3 年。但是,1937 年“七•七”事变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需要大批干部。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代表团的同志和在莫斯科学习、工作的许多同志陆续回国,韩光等的学业也就提前结束。
1938 年 6 月,韩光等取道新疆回国。乘坐由苏联方面提供的汽车,经过长时间的路途颠簸,辗转到达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住进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办事处(对外称“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邓发(中共中央驻新疆的代表)以及八办工作人员小李(冯铉)、陈惠清(邓发夫人)、沈谷楠等热情欢迎他们学成归来。邓发向韩光传达了中央要他留新疆工作的决定。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韩光为开辟和利用我党中央西部的重要交通线、对盛世才的统战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939 年底,韩光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任中央统战部秘书长、友党科(后改为党派科)科长。在友党科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韩光组织传记组的同志们,搜集了大量有影响的人物的资料,经过认真研究,写出了不少名人传记。其中多数是国民党的要人,如朱绍良、蒋鼎文、郭紫俊,还有杨虎城、张学良,等等。韩光写了张学良传。在统战部工作期间,还在延安女大先后兼任过班的大指导员 (班里学员中也有个指导员,称小指导员),每周给学员讲一次党课,并辅导班级党的工作。
1941 年 5 月 19 日,毛主席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此后,韩光还于 1942 年 2 月听了毛主席作的《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和《反对党八股》的演说。他又学习了毛主席在 1937 年所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还读了毛主席为党中央机关刊物《共产党人》写的发刊词。
在延安的两年多时间,韩光从毛主席那里学到的就不仅是马列主义的 A、B、C。他还懂得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指导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列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改造思想的最正确、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他深深体会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不是读一两遍就能读懂和领会运用的,而是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来读,在工作中反复读,才能学会掌握运用。这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员要一辈子做到底的事。
1941 年秋,抗日战争开始由相持阶段转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提出,要抓紧开展敌占区城市的工作,进一步开展东北地区的工作,决定设立中共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简称“东工委”或“东委”),负责开展东北地下工作。1942 年 8 月,“东工委”正式成立,办公机关设在晋察冀分局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中央决定程子华(代理晋察冀中央分局书记)兼东工委书记,刘仁(晋察冀中央分局组织部长)和韩光为副书记。组建东工委机关的具体工作由韩光负责,并让他主持东工委的日常工作。东工委的范围不包括北京、天津,而是山海关外日伪统治下的东北。它的任务是,从延安和晋察冀解放区选调在东北有社会关系,或熟悉东北情况的干部,经过短期的训练后派到东北,在那里长期埋伏,进行秘密建党工作。从 1942 年到 1945年日本投降,经东工委派到东北的干部,以及他们在敌占区(伪满和平津)新发展来东工委(即到晋察冀边区)的党员约 80 多人。他们主要分布在长春、哈尔滨、沈阳、营口、承德、抚顺、阜新、盘山、沟帮子、鸡西、鹤岗等城市与矿区,以及热辽边境地带。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 年10月 12日,韩光回到中共中央东北局。10 月中旬,任大连解放后第一届市委书记。在当时极为复杂的形势下,韩光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智慧,不仅负责组建了市委、市政府,正确地处理了与苏联红军的关系、与国民党的斗争,同时又争取了群众,恢复了生产,发展了教育事业,使我党最终在大连站稳了脚跟。大连成为我党在东北接收的第一个大城市,为全国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2 年 12 月 27 日,韩光调任东北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在任期间,在城市建设中首先抓了沈阳、大连、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鞍山、本溪、抚顺、吉林、富拉尔基等 10 个大、中城市的十年规划。
韩光在东北财委工作不到两年,又调到黑龙江省工作。1954 年 7 月,他和欧阳钦到哈尔滨。7 月 27 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原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合省后的新黑龙江省省委领导班子:欧阳钦任省委书记,韩光、强晓初、冯纪新、王一伦任副书记。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在哈尔滨市正式办公。8 月13日至 16日,在黑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韩光当选为黑龙江省省长。在黑龙江省工作期间,韩光认真贯彻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于稳定黑龙江的干部队伍,发展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 年 9 月,在中共八大上,韩光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之后,到国家技术委员会任副主任。后代理国家技委主任。1958 年 11 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与“国家技术委员会”合并,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聂荣臻任主任,韩光任常务副主任。与此同时,党中央又成立了“科学领导小组”,由聂荣臻主持,韩光为科学领导小组的成员。期间,韩光为我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韩光和其他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一样,受到了冲击。1975 年夏初,国务院任命韩光担任国家建委第一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在建委任上,韩光自认为干基本建设是新兵,不了解情况,很多事也都不熟悉,便从头做起,学习、学习、再学习,终于成了“内行”。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成立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982年中共十二大选出了新一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韩光当选为专职书记。不久,任常务书记。在中纪委常务书记任上,韩光坚持原则,同党内的不良风气进行坚决斗争。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党规党法,肩负起整顿党风的艰巨任务。在新的形势下,纪律检查工作遇到了不少新的问题。韩光坚持调查研究,为新形势下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创新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87 年,韩光已 76 岁。当时,一方面他的腹主动脉瘤已经很大,非做手术不可,而手术的前途未卜;另一方面,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在中共十三大期间,韩光向中央写信,申请退离党、政领导职务,得到中央赞誉和批准。从此开始了他人生的一个新阶段。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韩光退下来以后,仍然在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义务,做到老有所为。
党中央于 1980 年成立了由冯文彬为主任的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全国各省、区的党史资料征集机构也普遍建立起来,工作开展得广泛而深入。这时,由于韩光在东北地区党的早期活动和东北抗联部队的那段经历,东北三省党史界同志向他调查访问的人日渐增多。不仅多头、多次来访,有的还要他亲自写材料、修订记录稿,等等。1982 年秋,东北三省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会上,韩光受中征委的委托,兼管东北三省这方面的工作,任中征委东北组组长。此后十几年来,韩光对东北地方党史工作倾注了大量精力,做了许多工作。其一,为东北抗联后期小部队活动征集专题史料,并帮助一些老同志解决落实政策问题。其二,经中央批准,召开了东北抗联历史问题座谈会。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和反复修订,形成了《东北抗联历史问题座谈会纪要》。这份纪要对于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做出了充分肯定的评价;对于历史上北满、吉东两地党组织和抗联部队主要负责人之间的争论做出了明确的分析。这份《纪要》经韩光与冯文彬联名上报中央。1986 年4 月,中央批示同意了《纪要》全文,并以正式文件转发全国省、军级以上单位。这样,久悬了半个世纪的这场争论,终于告以结束。其三,在多年征集、研究党史资料的基础上,韩光主持编纂出《中国共产党东北地方组织的活动 概 述》(1919、5-1945、10)一书。其四,回报东北地方党史界的厚谊,编出了一本《韩光党史工作文集》。自从 1982年韩光兼管东北地方党史和抗联史的史料征集、研究工作以来,他几乎每年都要回东北参加或主持有关这方面的会议并讲话,还经常应约撰写回忆文章、书序以及提供文字史料等。日积月累,这类文字材料在他手边达数十万字。其五,韩光促成了《东北抗联》这部反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斗争14 年光荣事迹的电视剧,于2001 年摄制完成并在中央电视台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多家电视台播出。
多年来,韩光在东北地区进行党史工作活动的同时,还常常对所到地方的政治、经济状况作一些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一篇是 1989 年北京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波平息不久,韩光给江泽民和中央的一份报告。总结了大连市委多年来重视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着重抓干部教育和健全学习制度,特别是重视高等院校党的工作和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经验,并建议中央派人来深入调查研究,把大连的经验推广全国。中央接受了这个建议,后来派《人民日报》记者到大连作了专题报道。另一篇是1990 年 6、7 月间,他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和黑河地区考察后所作的《关于北疆见闻向中央的报告》。就大兴安岭 1987年特大火灾后恢复重建遇到的问题,黑河地区加强经济开发和开展对俄贸易与经济合作问题,向中央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份报告随后得到了李鹏总理的批复。那次考察,是韩光十多年来专程到黑龙江时间最长的一次。毕竟岁月不饶人,旅途劳顿再加上活动日程较紧,韩光返回哈尔滨后,突发心肌梗塞。黑龙江省委领导立即将韩光送进了医院。他在医院住了两个来月才返回北京。返京后又立即住进北京医院,三个月后才真正痊愈。此后,他仍然在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而奔走,为党的建设事业而奔走。
2008 年 9 月 27 日,韩光走完了他一生的辉煌历程,在北京逝世,终年 96 岁。韩光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永远怀念他。
(本文作者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