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东北抗日联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张瑞麟诞辰100周年。在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东北,中华民族陷于危难之时,张瑞麟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救国斗争,并立誓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解放前,他为革命身先士卒,勇敢作战,转战黑龙江各地,曾数次血染征衣;解放后,他廉洁奉公、呕心沥血,为统一战线工作鞠躬尽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历史时期,我们纪念张瑞麟同志百年诞辰,弘扬他的光辉业绩、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张瑞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干部,是一位在白色恐怖下,依然自觉坚持斗争、矢志不移的党的优秀儿女。张瑞麟少年时就立志救民众于水火,1933年在中共地下党员曹国安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同年2月,为创建抗日武装,打击日本侵略者,张瑞麟同曹国安一起打进伪铁道警备旅第14团迫击炮连做策反工作。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端午节夜间,成功策反迫击炮连全连士兵武装起义。而后,带领起义部队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总队,被任命为总队迫击炮独立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1933年8月下旬,张瑞麟在一次对敌作战中,被子弹打碎了右下颚,当时游击队缺医少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他忍受巨大的痛苦,接受了两次下颚缝合手术,剪刀剪掉他两腮上溃烂的腐肉,豆大的汗珠在他的脸上划过,但他都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着,因为他心中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好好活下去,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10月下旬,张瑞麟因伤被派往哈尔滨学习,由李兆麟将军亲自任课。1934年1月,满洲省委派张瑞麟回到三岔河边养伤边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张瑞麟有意识地对比较可靠的群众讲述抗日救国运动,秘密发展了张广德等6名党员。同年7月,组建了三岔河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张瑞麟任支部书记。1936年2月,张瑞麟调回哈尔滨,任中共哈尔滨特委组织部长兼哈尔滨市委书记。1937年,由于叛徒出卖,“四一五”事件爆发,张瑞麟冒着被抓捕的危险,分别同还没有被捕的地下党员见面,安排他们立即分散到各地隐蔽起来或另找职业。由于张瑞麟等人的努力,保护了一部分党内同志,但是从全局来看,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中共地下党组织还是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整整四年,张瑞麟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四年里,在白色恐怖下,他靠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革命责任感,自觉地发动群众,自觉地发展组织,自觉地去从事艰苦的革命斗争,与日伪特务苦斗周旋,坚持开展党的抗日地下活动,先后建立了中共哈尔滨荣济铁工厂支部和中共三棵树机车厂支部,在农村组织起了抗日救国会等抗日爱国群众组织,并积极组织党员和爱国民众开展抗日斗争。
张瑞麟是东北抗日联军优秀的指挥员,是一位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无所畏惧的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1940年6月,为壮大抗日力量,张瑞麟冒着生命危险打入了一支报号“庄稼人”的土匪武装。经过三个多月艰苦细致的工作,这支土匪队伍慢慢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后改编为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领导的独立大队,张瑞麟被任命为第十二支队政治部主任。同年末,张瑞麟组织与发动了伪满哈尔滨市第三航空飞行队学员武装起义,虽然最后起义被镇压,大部分士兵英勇战死或被杀害,但这次起义震撼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统治的大本营,迫使日伪统治者撤消了设在长春、沈阳的两个航空队,是东北抗联斗争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1941年,东北抗日战争进入极其艰难困苦的时期。日军为建立巩固的侵华后方基地,开始大规模实施归屯并户、“匪”民分离等毒辣政策,对抗联部队进行梳篦式搜查,毁灭性扫荡。为保存实力,东北抗日联军陆续进入苏联境内休整,国内仅留几个小分队进行活动,张瑞麟就带领着一支小分队在巴彦、木兰、东兴等县进行抗日游击活动,建立了几十个抗日救国会。1942年10月,“龙南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将北满的各支小分队统一编成3支小分队,张瑞麟率领其中一支到蒙古山一带活动,开展新的抗日游击区。在张瑞麟的带领下,小分队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活动,寻找时机,主动出击”的斗争方式,依托山区,依靠群众,侦察敌情,袭击日寇,使抗日烈火在这一地区熊熊燃烧。1943年冬,张瑞麟领导的小分队接到上级指示奔赴苏联,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1944年1月进入苏境到达伯力。休整几天后,张瑞麟又被周保中和李兆麟派遣回国,主要任务是寻找于天放和他领导的小分队,并把他们接到苏联境内。这次任务极其危险,但张瑞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为了寻找抗联的同志,张瑞麟等人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山林中穿行,每天靠吃野菜充饥,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把牛皮靰鞡也煮烂吃掉,克服了重重困难回到东北。在敌人的严密封锁和追杀下,他们四处探听消息,寻找于天放小分队,但在漫无边际的北国大地上寻找一支十几个人的小分队,就好比大海捞针。寻找过程中,许多战士牺牲被捕,张瑞麟也在战斗中右臂负伤。为了小分队的安全,根据上级指示,张瑞麟奉命撤回苏联,并开始野营的学习和训练。期间,张瑞麟被任命为第三营党总支副书记兼营文化教员。
张瑞麟是久经考验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无私奉献、坚持党性原则的党的优秀领导干部。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组织上派张瑞麟回国到齐齐哈尔市工作,接收日伪政权。张瑞麟为了自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投身革命,十几年间,与家人失去了联系。父母和兄弟们去世时,他都没在身边。妻子去世时对儿女们说:“你们好好活着,你们有爸爸,你们的爸爸正为中国的解放而战斗在密林深处,他会回来找你们的。”然而革命胜利后,在赴任路上,张瑞麟仅在三岔河车站利用短暂的停车时间,站在站台口,深深地呼吸着家乡的空气,深情地环视着养育自己的土地,却没有下车去探望自己的亲人,而是随着火车的轰鸣,告别家乡,奔向了需要他的嫩江大地。张瑞麟到达齐齐哈尔后,迅速开展工作。他积极组织进步青年建立了“齐齐哈尔市民主大同盟”,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军队和地方培养干部,秘密挑选了200名民主大同盟的会员进行了军事训练,为接收和建立政权打下了良好基础。11月9日,中共嫩江省委在齐齐哈尔成立,张瑞麟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率嫩江省代表团参加了东北人民代表大会。1946年1月,嫩江省军政干校成立,张瑞麟任教育长,负责干校全面工作,为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47年,张瑞麟在嫩江省战勤纵队任政委期间,多次到前线参加战勤工作。在执行任务时,胳膊意外骨折,张瑞麟带着打着石膏的伤臂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1948年5月,中共齐齐哈尔市委成立,张瑞麟先后担任齐齐哈尔市委秘书长、副书记、书记。建国后,张瑞麟长期在统战部门工作,他认真执行党的统战工作政策,广交、深交党外朋友,从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出发,以宽广的胸怀认真考察党外人士,向省委推荐一大批各民主党派和党外干部。他后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长、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5年5月离休。1999年5月,张瑞麟病逝于哈尔滨,享年88岁。
张瑞麟在其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人民军队建设,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他历尽艰险,矢志不移。他既具有丰富的政治工作领导经验,又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凡事都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坚持党性原则,顾全大局,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张瑞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今天,我们纪念张瑞麟,就是要继承、学习、弘扬他的革命精神,使这种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特别是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的实践中,我们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自觉地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努力做到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多做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