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百年 照耀冰城

——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成立概述

哈尔滨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自19世纪末沙皇俄国侵占哈尔滨开始,英勇的哈尔滨人民就掀起了一次次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1923年10月,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哈尔滨组成立。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哈尔滨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全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重温中共哈尔滨组成立这段红色历史,寻根溯源,缅怀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对于当前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哈尔滨建设新征程,谱写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篇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 中共哈尔滨组成立的历史背景

(一)哈尔滨工人运动的兴起,为中共哈尔滨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从1898年开始,随着沙俄在我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和近代工业的兴起,哈尔滨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中东铁路工人达到2.5万多人,中国工人有1.7万多人,是东北北部唯一集中的产业工人队伍。中东铁路修建后,哈尔滨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其它行业在哈尔滨开始兴起。到1911年,哈尔滨初步形成了铁路、机械、制粉、发电、航运、印刷等行业。到20年代初,日、英、美、法、意等20多个国家的工商资本家涌入哈尔滨,外国侨民达十几万人,中外企业达1154家。这些企业都雇佣中国工人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

哈尔滨工人阶级在抗击沙俄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斗争中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05年的俄国革命对哈尔滨的工人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哈尔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组织,不仅在俄国工人,而且在中国工人中也经常进行革命宣传。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1907年5月14日(俄历5月1日),中俄两国数千名铁路工人在太阳岛举行集会。他们手举红旗,高呼着“中俄工人团结起来”“‘五一’万岁”等口号。这是中国工人阶级最早举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1918年10月,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建立了第一个工会组织——三十六棚维持会,领导工厂的工人运动。从1918年至1920年,中俄工人为反对在中东铁路的沙俄残余势力及外国干涉者,掀起了四次全路罢工高潮。期间,俄国布尔什维克向中国工人介绍俄国革命斗争的情况,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重要意义。

(二)哈尔滨“红色之路”重要枢纽地位,使其成为马列主义传播较早的城市,为中共哈尔滨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着中东铁路建设,马克思主义开始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组织)直接传入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中国较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工人阶级在思想上有了较早的启蒙。俄国十月革命后,数万计的旅俄华工回国,大多数人留在哈尔滨谋生。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成为马列主义的宣传员,进一步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这一时期的红色俄文报刊和书籍也成为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媒介。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成立。共产国际十分关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经常派人通过中东铁路经哈尔滨到中国宣传马列主义。中国一些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学习俄国革命经验,从四面八方来到哈尔滨,再经中东铁路这条便捷之路赴苏联学习,由此形成一条从中国东北通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哈尔滨成为这条红色之路上的重要枢纽。

著名教育家邓洁民创办了东华学校,成为早期马列主义传播的重要基地,宣传新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启发进步青年学生。五四运动期间,东华学校的学生首当其冲,其他各校学生也纷纷加入到声援行动中。他们走上街头,组织集会、演讲,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演出活报剧,举行游行示威,吁请市民“抵制日货,声援学生”,以达“御外辱,救国家”之目的。在学生们的影响下,哈尔滨各界迅速掀起了声援北京爱国学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热潮。

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等都在哈尔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20年,瞿秋白赴俄途中在哈尔滨停留了50多天,第一次听到《国际歌》。后在起草的《饿乡纪程》一书中几次提到“在哈尔滨闻到共产党的空气”。1922年,共产党员马骏回宁安探亲路经哈尔滨,对哈尔滨的革命运动给予极大的关注,并指导进步青年韩迭声等发起成立了哈尔滨救国唤醒团,播下了孕育革命的火种。

二、中共哈尔滨组成立的主要经过

(一)罗章龙建议在哈尔滨筹建党团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中共中央要求把东北地区特别是哈尔滨作为发展党团组织的重点地区。1922年初,中共北京区执委会派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罗章龙北上哈尔滨。罗章龙先后到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秋林洋行、道外戍通轮船公司和中东铁路沿线进行了考察,对哈尔滨的工人运动进行了全面了解。罗章龙返回北京后,立即起草了《关于东北工人状况和建议在东北建立党组织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哈尔滨是东北工业发达地区之一,产业工人数量多且集中,直接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特别是因中东铁路这个特殊的条件,使工人们较早地接受了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的影响,觉悟程度比较高,有强烈的革命性。他建议党组织派人到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筹建党团组织。

(二) 陈为人、李震瀛受党委派来哈尔滨筹备建党

1923年3月,中共北京区执委会根据罗章龙的建议,派遣中共党员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开辟党的工作。陈为人、李震瀛抵哈后在考察中发现,哈尔滨救国唤醒团创办的《哈尔滨晨光》报是以宣传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报纸,决定从开展革命宣传开始,培养进步青年,筹建党团组织。二人来到报社,被聘为报社记者。他们利用这个阵地,广泛与文化团体、知识界接触,发表抨击军阀政府反动统治的文章,传播革命思想。由此,使报纸越办越好,筹建党组织的工作得以迅速开展。

为了反对日本和白俄对哈尔滨新闻的垄断,1923年9月16日,陈为人、李震瀛在道里中国十四道街52号创办了哈尔滨通讯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创办的第一个新闻机构。通讯社通过无线电台接收日、俄、英新闻稿,译成中文后加以改编,供报刊、电台使用,扩大反帝反军阀的宣传。10月10日,哈尔滨通讯社约请哈埠商、学、报界进步人士100余人,在中世界楼上召开纪念推翻清政府12周年大会。他们轮流演说,慷慨激昂,说至极处,无不泪下。报界评论说:“我们这个偏僻边陲、北塞草地哈尔滨,竟有这么多爱国志士。”

陈为人、李震瀛通过报纸、电台进行宣传革命的同时,着手培养进步青年,先后发展了教员汪洁曼、李铁钧、刘天佑,工人马新吾,翻译陈毅可等5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7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建立。8月以后,中共北京区执委会派中共党员陈晦生、团员彭守朴来哈尔滨协助陈为人、李震瀛筹建党的工作。此时,哈尔滨有党团员9人,其中党员3人,团员6人。

(三)中共哈尔滨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1923年10月,在陈为人领导下,中共哈尔滨组(亦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正式建立,标志着哈尔滨及东北地区的斗争进入了由无产阶级先进政党领导的新阶段。中共哈尔滨组是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党组织,是撒在东北大地上的一颗革命火种,他在东北地方党组织发展史乃至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史上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