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歌岭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今宁安市)镜泊湖南端东岸上,北距学园屯1.5公里,南距南湖头屯2公里。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莺歌岭遗址是牡丹江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存,这一遗址包含上、下两层不同时代的文化堆积:上层距今约3000年左右,应为商周之际;下层较上层更早,应在商代初期。莺歌岭遗址先民以渔猎为主,兼事农耕,渔猎文化压制石器发达,农耕文化出土的实物以石器和陶器居多。
这件齿轮状石器直径9厘米、厚6厘米,于1963年从宁安县莺歌岭遗址采集,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石器内为环形,外侧成齿轮状,通体磨制,中间圆孔,可以穿柄。该件石器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距今约4000年。在这一类石器中,除齿轮状者外,还有环形、多角形、多棱形和球形等多种形式的。
对于原始人来说,木棒可以用来打猎或者同野兽搏斗。为了增大棍棒的杀伤力,人类开始对木棒进行改装,在棍棒上安装石质的棍棒头。这种棍棒头外观多呈齿轮状,上面布满突起,中间是用来安插木柄的贯通式圆孔。这种石器开始是一种狩猎工具,之后演变为一种质地昂贵、装饰华丽的称为“骨朵”的权杖。辽金时期发现的用铜、铁、银制成的骨朵,应源于这类石器。
在莺歌岭采集和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同时又有大量兽骨和鱼骨,这表明莺歌岭人的文化带有山区渔猎及农耕多种经济的特点。
莺歌岭遗址是肃慎先民繁衍生息所在地,而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这也就说明,古代黑龙江并非贫瘠的亘古荒原,自古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在此处居住生活的先民们在黑龙江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