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班孙,字奕喜,小字季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崇祯八年(1635年)生。少时天资颖悟,喜为诗文,兼通禅学。其诗清丽绝俗,不假雕饰,友人以“真如芙蓉出水饶奇姿”之句称颂之。他与其兄理孙,在族属中排行第五与第六,因此人们习惯呼之为祁五、祁六公子,而不称名。
其父祁彪佳,于崇祯、弘光朝内曾任大理寺丞、苏松巡抚等职。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南下,弘光政权灭亡,清军进陷杭州,彪佳投水殉难。彪佳死后不久,淅东江上抗清义师兴起。班孙与理孙也毁家纾难,支持义师,并在家中秘密容纳大批反清复明志士,从事反清活动。其中主要有湖州的钱瞻伯、钱缵曾、潘廷聪,山阴的杨越,萧山的李兼汝,慈溪的魏耕,嘉兴的吴祖锡等人。他们与海上义师郑成功、张煌言有联系。
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等大举进攻长江,兵围南京,声势大震,但不久因轻敌兵败。义师撤回海上后,清廷大兴“通海”之狱,借此打击江南汉族地主阶级抗清势力。十八年,一个出身于无赖的僧人孔元章因讹诈钱财不遂,便将他们的通海活动向清吏告密。十二月,浙江将军遣兵捕获钱、潘等人。这时,魏耕正客居祁氏之寓山,杨越先得知钱、潘被捕之事,就连夜赶往寓山,告知此事。班孙召募健儿护卫魏耕从间道浮海,不幸走到台州被清兵捕获,于是班孙兄弟也同时被捕。
在审问中,祁班孙兄弟抢着自认是事件的主谋与策划者。祁氏门客私下计议,不能二人同死,必须设法保全一人,便纳贿于清吏,将理孙放回。后来理孙郁郁以卒。
次年,即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被定为逆案。六月初一,魏耕、钱缵曾、钱瞻伯、潘廷聪被处死,祁班孙、杨越、李兼汝及钱瞻伯的3个弟弟虞仲、方叔、丹季被押赴京师,长流宁古塔。
同年十月,班孙出了山海关,取道广宁、沈阳等地。次年三月,渡过松花江,不久行抵戍所。
这时,先已流放至此的友人吴兆骞曾赋诗相赠。内云:“一别朱门瑶草后,相逢紫塞战尘中。交游只讶当时尽,樽酒翻怜此夕同。”
祁班孙除了与吴兆骞诗文唱和外,与杨越交往甚密。一次,与杨越自沙岭泛舟40里,直游至东京城(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在“芙蓉碧芦,间错交映”的秀丽景色中,赋诗纪胜,抒发了其“欲下杨生泪,难穷阮子途”的无限感慨。
康熙三年,由于沙俄入侵黑龙江,清廷命宁古塔将军巴海“治师东征,令流人强壮者,供役军中”。班孙与杨越、李兼汝等流人于二月十一日被征调往乌喇(今吉林市)充当水兵。临行时,赋有《复迁》一诗,以咏其事。该诗将宁古塔军民在“长安羽书下”之后,“牛马集前途,糇粮备今日,妇女尽随行”的备战转徒的情景,写得形象逼真。又表现出“意气颇自得”、“献俘见天子”的抗俄御侮的爱国情怀。
由于当地官员对流人管束不严,班孙于康熙四年(1664年)十月初六日自乌喇逃去。其一妾因在宁古塔,未能同逃。
祁班孙逃归后,至苏州尧峰山寺中落发为僧,法号咒明林。次年,又说法于常州马鞍山。作为僧人,他平时不喜讲佛法,专喜议论古今,每当谈到明、清两朝之交的兴亡史,就“掩面欷觑而不能止”。又常对别人说:“宁古塔蘑菇足称天下第一,吾妾所居篱下出者,又为宁古塔第一。”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十一日卒于寺中,时年39岁。著有《东书堂集》、《紫芝轩集》、《东行风俗记》(又名《盛京风俗记》),前两书已佚。后人辑其遗诗为《紫芝轩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