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历史长风塞外龙沙传奇——回溯齐齐哈尔三百年

    传说在现实中虚幻得谁也抓不住,传说在想象中坚实为人们灵魂的图腾。卜奎就这样,从风中而来,在风中站立,那风,是一道历史的长风。

  齐齐哈尔从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人类活动。考古材料证明,最早开发这块土地的是新石器时期的昂昂溪人。千百年来齐齐哈尔一直处于历史脉络的纵横交错之中。自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以来,齐齐哈尔就是中国北方三大族系的先人彼来彼往、频繁交往的宝地。早年的齐齐哈尔是达斡尔、蒙古、满、柯尔克孜等民族生息的地方。在这一地区,有遐迩闻名的卜奎古城,有历史悠久的昂昂溪古文化遗址、金代蒲峪路古城和辽金泰州塔子城遗址;还有茫茫草原中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和水禽猎场。无论是商周时期的索离人、汉魏时期南下蒙古族系的鲜卑人,还是宋金时期肃慎族系的女真人,都先后在齐齐哈尔的松嫩平原上施放马背上的威风,演绎了金戈铁马的传奇故事。嫩江水养育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也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传说。

  三百年的动人传奇——传说“风刮卜奎”

  “风刮卜奎”就是齐齐哈尔众多传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卜奎”,是齐齐哈尔的原名,是达斡尔语——“吉祥”的意思。据说,很早以前,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很荒凉,没人居住,而嫩江的西岸却有许多达斡尔人居住,他们世代在此打猎、捕鱼、放牧,过着比较安稳的日子。有一年的某一天,清朝要派到黑龙江的一个大官,带着兵勇和风水先生来到这里,说这风水好,可以建个城池。过了几天,就来了一些人,在这里划线、定牌、楔木桩,并运来了一些沙石和木料,开始挖地基。当地人不知道官府要干什么,就凑到一个当官的面前打听,那人说:大清国为了治服山里山外的野人,要在这修个城池驻兵。你们近期就得搬迁到别处去,谁敢违抗,斩首示众。当地人听了都很气愤,就是想不出不搬迁的办法。到了晚上,众人找到了主意最多、心肠最好的苏义老爷爷商量对策。苏义老人想了一会儿说,有办法了,咱们利用计谋让他们搬家。刚才我看了天象:日落西山胭脂红,晚上保准起大风。咱们今晚就利用这风,给他们搬家。大家都拍手叫好,然后各自回去准备去了。过了一会儿,招聚来了许多身强体壮的小伙子,苏义老人领着这些人借着月亮来到了嫩江的东岸。他们动手划线、挖地基,和江西岸官兵划的大小一样。然后他们又将江西岸的木料、沙石等建筑材料运到江东岸,堆放在固定的地方,与官兵在江西堆放的位置一样,将标牌、木桩拔下来,插到了东岸。一切都安排妥当后,便都回家睡觉去了。夜里,西风大作,呼啸不停,只刮得沙飞石走、天昏地暗,狂风整整刮了一夜。第二天,风停了。官兵们来到工地干活,一看都惊呆了,他们准备的东西什么都没了。当官的令小兵到处寻找,结果在江东找到了,并且和江西的样式一样。禀报长官,长官大惊,以为这是老天安排他们将城池修在江东,天命难违,故把卜奎城就建到这里了。自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起,齐齐哈尔在长达255年期间一直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直到1954年省会迁到了哈尔滨。清末、民国、伪满、解放战争、建立共和国。三百多年的历史积淀让这座塞外龙沙有了无数的传奇故事。

  一个家族与城市的命运——话剧《风刮卜奎》

  “风刮卜奎”这个传说在齐齐哈尔流传了上百年,但在我国戏剧舞台上还没有一部专门描写黑龙江独特历史的话剧。目前,齐市话剧团精心排练的话剧《风刮卜奎》的问世正开辟着先河。《风刮卜奎》这部话剧受到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给予大力扶植,该剧邀请了总政歌剧团一级导演胡宗琪作为导演,留法舞美黄楷夫出任本剧的舞美设计,这部由著名作家张明媛创作的话剧力作作为十七大的献礼,已于10月11日与齐市观众见面,并将到全国巡回公演。

  卜奎曾是齐齐哈尔旧称,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决定着卜奎民众特有的文化基因和风格。话剧《风刮卜奎》就通过描写上世纪初,一个家庭75年的变迁来描绘出这座城市的变迁。通过一个女人一生的经历来阐述这座城市百年的历史。一段段真切动人的剧情,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再入眼帘,这座神奇的城市,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渗透了奇丽的多元文化,宁汝成这个流人的后代,虽然他与父辈们把中原文化传播到卜奎,但至死未圆他的江南一游梦,而爱妻德平这个旗人的后代又把她的“本地性格”刻化得真实且丰满,作品以她为中心,流人文化、满汉文化、俄文化、日文化、黑土文化及诗人、胡子、侵略、抗争、爱情、伦理、传统道德、现代精神……在这里碰撞出绚烂的戏剧火花。

  剧本主创者著名作家张明媛说,30年前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齐市从事艺术创作,多年来她一直对齐齐哈尔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来到齐齐哈尔以后,一直觉得这是个奇怪的地方,地处偏远,它和哈尔滨等一些城市有很多不同,后来看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个地方其实是流放地,我就一直在想这个流放地有什么特点?从史料中得知,以前朝廷发配犯人只有两个去处,一个是黑龙江,一个是海南岛,流放地从前是荒芜人烟,后来有了流人,它才逐渐的发展起来。清朝末期有大批的流人来到黑龙江,此地便越来越兴旺起来,到了今天这种流人情结还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张明媛说,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出差的机会,每到一处她都会想卜奎城到底与其他城市的区别在哪,因此张明媛萌发了写一部戏的想法。张明媛说,大家都知道“风刮卜奎”这个传说,她就想,每年经历的这些“风”到底给卜奎城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多年来的思考成了她的心结,于是她就想写一部关于卜奎的戏。经过努力,张明媛创作的话剧剧本《风刮卜奎》在去年告竣,后又经历五次修改开始立戏,剧中大部分人物角色都有齐市话剧团演员担任。

  52岁的罗久江在戏中担任男主角宁汝成,他说,这部戏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锻炼,对他们老同志来说是一个体验。他所演的宁汝成是流人后裔,由于他们的到来给卜奎带来了很高的文化,使得齐齐哈尔的土地上有了深刻的底蕴,有了更高的文化层次。“演起这个戏来对我来说很吃力,但是还是非常喜欢这部戏,因为,通过这个戏不但增长了知识,还提高了自身素质。”

  年轻演员单事伟出演一位土匪头目“草上飞”,饰演这部戏对他这样的年轻演员来说不但是学习的机会,也是事业进步的一次历练。“出演这部戏,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晚上排练很晚了,回家还要做功课,但是为了这部戏我们还是心甘情愿的。”

  话剧团团长艾平出任该剧女主角“德平”,她自豪地说,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好的演员,还要有好的创作班底,能参加这次演出是相当不容易的,要通过层层选拔,该剧将参加中国戏剧节的评选,对此她很有信心。

  尾声不老传说在风中唱响

  从“风刮卜奎”的传说到《风刮卜奎》话剧的问世,我们经历的,是饱蘸历史琼浆的书写,是对城市沧桑的回顾。从我们脑海中的波澜到全新的导演手段、充足的现代声光效果、精湛的表演技巧的现实舞台,《风刮卜奎》一部鹤城文化史上的精品佳作正朗笑着登场。

  记住历史记住他们

  ——话剧《风刮卜奎》创作手记节选

  -卜奎城曾是流放地、殖民地、少数民族聚居的极边苦寒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决定着卜奎民众特有的文化传承和气质品格。因为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便形成了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外面世界,无论变革还是战乱,传进卜奎城时,都会慢半拍。这也是因为“山高皇帝远”吧。

  -清初史称“天字号”文字狱的吕留良,死后40年,被开棺戮尸,后代被残杀和流放,至今卜奎还留有一座270年之久的吕氏祠堂。杨乃武小白菜冤案的制造者刘锡彤,也曾在卜奎城度过一段时光。由此看出,卜奎城是厚道的,是宽容的,是坚忍的。尽管寒冷,尽管贫穷,尽管荒凉,她还是敞开胸怀,收拢起众多流浪漂泊的灵魂,使他们能够“且把它乡做故乡”。

  -我不是卜奎人。但我生命中最具创造力的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多年前,我就想为这座城市写一部话剧。当“风刮卜奎”作为剧名让我心动的那一刻,便难以释怀。

  -我多次追问自己,是什么在牵动着我?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我就反复翻看那本厚厚的“齐齐哈尔大事记”、“东北流人史”以及几本“卜奎流人诗选”。置身于旧时的流放地,让我产生了莫名的伤感和悲凉。众多流人的形象浮现在脑海里。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修复着自己残破的人生。同时,给流放地注入了文化气息。那份苦难中还保存着的高贵的情怀,不正是激励我去创作的催化剂吗?我终于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苦难和坚忍”。因为苦难,所以坚忍。

  -我觉得,卜奎城真的是一个女人。豪放,豁达,快乐,包容。咽下所有的痛苦,让自己笑着生活。北方女人特有的风采!

  -如果观众能走进剧场,暂时放下浮躁,平心静气的去回望祖先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背影,领略他们高贵的灵魂和屈辱的人生,从而记住他们,我心足矣。(张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