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在纪念刘复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7年3月31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参加纪念刘复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我的发言,着重回顾刘复之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奋斗历程,缅怀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刘复之同志自青少年时代就追求光明和进步,为抗日救国毅然投身革命。刘复之同志出生于广东省梅县的一个华侨家庭。梅县曾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深受大革命的影响。1929年朱德同志率红四军攻打梅县时,给年仅12岁的刘复之留下红军“会打仗、不拿东西的好印象”。1934年,他前往香港做工,亲眼目睹中国人饱受政治歧视和经济压迫的种种景象,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刘复之同志素来喜爱读书看报,为探求救国救民真理,他利用工余时间勤奋学习。在邹韬奋、鲁迅等爱国人士文章的影响下,在抗日救国浪潮的冲击中,他对中国共产党日渐产生了向往和崇敬之情。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坚信抗日救国“必须依靠共产党”,“决心要去陕北找寻共产党”。在中共党员梁上苑等同志的支持帮助下,刘复之同志毅然离开香港,于1937年11月北上延安,投身革命。他先后进入陕北公学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聆听毛泽东、张闻天等领导同志的讲话和报告,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问题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教育,大大增强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1938年2月,刘复之同志满怀“要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的崇高志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复之同志在抗日战争烽火中经受重重考验,出色完成各项任务。1938年10月至1941年1月,刘复之同志先后担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同志、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同志、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邓小平同志的秘书,随军转战太行山、冀南平原和晋察冀地区。在紧张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刘复之同志不仅迅速适应频繁的长途行军,练就一双“铁脚板”,而且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参加军政训练,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干部。1939年夏,他为一二九师营、团级干部轮训队授课,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在1940年百团大战中,他被编入一二九师师部二梯队,在山西昔阳、河北赞皇等地与抗日军民一起坚持斗争,取得反“扫荡”作战的胜利。

1941年1月起,刘复之同志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锄奸部一科副科长、科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锄奸部(保卫部)部员等职。在锄奸保卫工作中,他遵守党的纪律,严格保守秘密,认真履行职责,与叛徒和日伪汉奸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坚决斗争。在坚持敌后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他经历了整风运动,参加了反对日伪军“扫荡”的斗争,屡次穿越敌人封锁线,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1945年四五月间,他随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参加收复辽县(今左权县)、和顺县城的军事行动。为克服根据地吃、穿、用品短缺的严重物质生活困难,刘复之同志随部队参加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开荒种地,整修水渠,消灭蝗虫。他还多次奉命率领筹粮队深入敌占区为部队筹集粮食,得到上级机关的表扬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

刘复之同志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忘我工作,为推进土地改革和巩固人民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秋,刘复之同志随太行军区第三纵队参加上党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给国民党统治集团以很大震动,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1946年起,刘复之同志先后担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社会部秘书科科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社会部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处处长等职。1947年12月,刘复之同志参加晋冀鲁豫中央局山东阳谷县土地改革工作团,担任陈集村和魏庄工作组组长。在九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带领十余名干部进村入户,积极宣传党的土改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新公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领导成立贫农团、农民委员会,通过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解除农民群众的思想顾虑,顺利实现了“巩固土改成果,落实土改政策,教育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目标,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称赞,土改成果也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刘复之同志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先遣干部进入北平,参与维持社会治安、调配华北地区公安保卫干部、选调南下干部等大量的实际工作。7月,中共中央军委公安部成立,刘复之同志被任命为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恪尽职守、尽心尽责,忠诚履行保卫党的事业和人民政权的光荣使命。

刘复之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风范永远激励我们前行。今天,我们纪念刘复之同志,就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注:3月31日,纪念刘复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座谈会。此文是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树军在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