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黑龙江省志·文学志(1986—2005)》(以下简称《文学志》)终审会议在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召开。省委史志研究室主任、省地方志书终审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志》总编室常务副总编何伟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司兆国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史志研究室处长、《文学志》责任副总编、省地方志书终审专家侯明,原省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主任、省地方志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省地方志书终审专家柳成栋,牡丹江市地方志办公室科长、省地方志书终审专家高艳,省作家协会组联处副处长徐一星,办公室副主任罗纯睿,省委史志研究室主任科员、《文学志》责任编辑韩明武参加会议。会议由侯明主持。
何伟志在讲话中指出,《文学志》是按照省政府统一规划和部署,由省作家协会负责承担编纂的《黑龙江省志》的一部重要分志。“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黑龙江首轮省志编修中,文学作为《文学艺术志》的一编,与艺术志联合成志。根据全省文学事业的实际情况,二轮省志编修工作启动后,确定《文学志》独立成志。由联合成志到独立成志,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全省文学事业在1986-2005年期间的蓬勃发展。“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第二轮修志的时限,恰好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黑龙江文学创作开始繁荣发展的时期,黑龙江文学领域的许多大事、要事、喜事和值得纪念的事,都发生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全省文学创作亦进入重要繁荣发展时期。把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我省文学发展变化、重大事件和改革开放历程记录下来,为文学事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确实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文学志》能够通过终审,离不开省作家协会各任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离不开全体编修人员的辛勤劳动和忘我工作;离不开各位评审专家的咨询指点和真知灼见。他代表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委史志研究室对《文学志》通过终审表示祝贺,对省作家协会多年来对《文学志》编修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表示感谢,向参与《文学志》编修工作的全体修志人员和参加本次终审的志书评审专家表示敬意。
就进一步做好《文学志》的编修、完善和提高工作,何伟志在讲话中提出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要坚持质量为先,确保《文学志》经得起历史、社会和群众的检验。志书的生命在于质量,保证质量是志书的价值所在。《文学志》通过终审,只意味着这部志书的编纂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还不是编修工作的结束。希望这次终审会议后,省作家协会的领导和全体编修人员,能够尊崇国家法律法规,尊重专家劳动成果,遵循修志工作规律,遵守有关编纂规范,把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建议梳理、研究和吸纳好,把专家们提出的问题解决好,把需要调整的内容完善好,把该补充的资料补充全,把该核实的内容核实准,把该规范的内容格式规范好。要继续绷紧质量这根弦,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切实把好志书的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和文字关,真正让这本志书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社会和群众的检验。二是要坚持以真为魂,增强《文学志》的权威性和文献性。志书的真实性,意味着入志内容和有关资料真实可信,符合客观实际,亦即按照志书的体例和要求而入志书的每一事件、每一时间及地点、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数据和图表、每一种情况,都言之凿凿,持之有据,信而可征,准确无误。文学创作与编纂志书有所不同,文学作品在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可以虚构,可以夸张,可以有一定浪漫色彩和自由想象的东西;而编纂志书只能以记述的方式直陈其事,也只能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一部志书,只有做到内容及材料真实,才能显示其历史的价值,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保存下来才变得有用。因此,编修和完善《文学志》,必须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让其真正具有权威性和文献性,具有灵魂和生命力。三是要坚持以文化人,更好地发挥《文学志》的教化、育人功能。《文学志》与其他分志相比,教化、育人的功能更加明显,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就是人学。高尔基曾建议把文学叫作“人学”。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讲过,“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可见文学和人学是密切关联的,文学就是要以人为描写的中心,围绕人来做文章,彰显这种教化、育人的作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在《文学志》的修改完善过程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挖掘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深刻内涵、时代价值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要多传播正能量,对负面的东西一定要谨慎,对当时的一些伤痕文学、暴露文学的选取和引用一定要严格把关。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让这部《文学志》更加鲜活和生动起来。“有人则实,无人则虚。”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万物的中心。离开了人,一切社会活动都无从谈起。通过参加多部二轮志书的评审,发现一个比较大的共性问题就是对以人为本体现的不够。相对而言,我们这部《文学志》这方面要好一些。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因为文学以及《文学志》的特点,决定了可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自古方志半人物”。自方志定型以来,凡志必载人物,没有人物方志就不能成为一部完整的志书。专家们在评审中谈到了要以作品系人、以事系人。“以事系人”,是很重要的志书编写的重要原则。因为各项事业是靠人去做的,“以事系人”是很自然的事情。与其他分志相比,《文学志》体现以人为本更具优势和条件。因为文学作品就是围绕人做文章。因此,在修改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作品名称的简单罗列。专家在这方面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要将更多有灵魂的东西赋予《文学志》,让这部《文学志》更好的“活起来”“立起来”“动起来”。五是要坚持修志为用,打造一部让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志。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毫无疑问,史志工作也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关联。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也明确提出,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地方志成果,让地方志成果进入寻常百姓家,让地方志接地气。”对一些专业性太强的志书,做到这一点可能很难。而《文学志》恰好在这方面有自己独有的优势。1942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与群众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编修和完善《文学志》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感受和方便,让老百姓和用志人看完志书感到解渴、管用、务实。
司兆国代表省作家协会对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委史志研究室一直以来对《文学志》编修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说,省委史志研究室领导和各位评审专家冒着凛冽的寒风前来指导修志工作,体现了对《文学志》编纂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省委史志研究室领导和各位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增添了省作家协会和编纂人员编纂好《文学志》的信心。下一步,要按照何伟志主任的讲话要求和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做好《文学志》志稿的完善、补充、提高工作,不辜负各位评审专家的辛勤劳动,努力将《文学志》打造成精品佳志。
罗纯睿代表省作家协会汇报了《文学志》编纂经过。柳成栋、高艳代表省地方志书终审委员会对《文学志》提出终审意见,韩明武代表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巡视员、省地方志书终审专家宋洪军宣读了对《文学志》终审意见。与会专家认为,《文学志》终审稿观点正确,资料翔实,文笔流畅,特色鲜明,叙事清楚,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黑龙江文学1986—2005年的发展全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同时,与会专家对志稿中概述、图片、篇章、序言、资料、行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会议同意《文学志》通过终审。
会议期间,举行了《文学志》终审签字仪式。何伟志、柳成栋、高艳、侯明代表省地方志书终审委员会在《文学志》终审报告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