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古生物化石出土地

一、龙骨山恐龙化石出土地

龙骨山恐龙化石出土地位于嘉荫县境的黑龙江右岸,在东起永安屯东山,西至鱼亮子之间,长约20公里的江岸,向里延伸300米左右的范围内均有恐龙化石的分布。其中由太平河口至安阳河口之间5公里地段,有4个层位埋藏最为丰富。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30°13′、北纬48°11′。

龙骨山原无名。1970—1979年发掘出土大量恐龙化石后,嘉荫县人民政府将这段沿江高地正式命名为“龙骨山”,并将化石产地命名为“龙骨山遗址”。

早在20世纪初,沿江渔民于江岸时常发现恐龙化石。俄国人闻讯曾于1915—1917年期间,来龙骨山考察,找到其中的1个化石层,大肆盗掘,将大批化石运走,并拼凑装架成—具高4.5米,长8米的基本完整的恐龙骨架,命名为“满洲龙”,陈列在彼得格勒(今列宁格勒)的一个地质博物馆里。

1978年黑龙江省地质局区测一队在嘉荫龙骨山一带进行野外作业时,又发现化石。1978—1979年黑龙江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物馆)对龙骨山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主要在两个地点,即#619航标附近的半山腰以及其上游约500米处的江边山麓。共发掘出土化石标本1400余件,仅恐龙骨化石即有10余吨,其后装成两具平头鸭嘴龙化石骨架。其中一具大恐龙化石骨架高6.48米,长11.24米。

龙骨山所处地形为江畔小山丘,临江一侧有古代断层作用形成的陡崖,今已成近水而立的石砬子。龙骨山地层是平行的沉积层,由东向西(即由下游向上游方向)缓缓倾斜,倾角一般在4°—5°,最大可达8°,其时代为中生代白垩纪晚白垩世的中晚期。

龙骨山的岩层及岩性,为胶结程度不等的砂岩、砂砾岩、泥岩,其颜色以灰黄色为基调,其中夹有红褐、棕黄、灰白、灰绿等多种色彩,可看出它们属于古湖泊边缘、入湖的河流三角洲、低地沼泽或河流等不同古水域环境的沉积物。其中以灰绿色和棕黄色的岩层中含化石较多。

龙骨山岩层中包含的化石种类有平头鸭嘴龙、栉龙、霸王龙、似鸟龙、小型兽脚类恐龙,龟类、鳖类、腹足类、介形虫、叶肢介等动物化石;也有昆兰树、悬铃木、水杉、柏树等植物化石。这些化石反映出距今7000万年前至1亿年之间,这里为地势低平、湖泊众多的水乡泽国,具有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适于鸭嘴龙等动物生存的自然条件。龙骨山埋藏的化石种类繁多,分布集中,具有晚白垩世动物群的典型意义。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三站猛犸象化石出土地

三站猛犸象化石出土地位于肇源县三站镇松花江中、上游左岸一级阶地上。西距肇源县城54公里,东距哈尔滨市110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25°35′、北纬45°33′。阶地标高131米左右,高出松花江水面约11米。化石出土地三站镇地处松嫩平原东部,地势低平,略有起伏,北高南低。由于松花江水流作用及其他地质因素的影响,在冲积平原上形成了不同高度的阶地,呈阶梯状向河谷缓缓倾斜。在其北部为二级阶地,当地称谓“福兴岗”。它象一条天然长堤顺松花江流向延伸,二级阶地标高为168米,高出江面47米。大岗系由较厚的黄土状亚粘土和黑灰色淤泥质亚沙土堆积而成。该层以富含文化遗物和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为特征。

化石埋藏地点,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松辽凹陷中部地带(据地质力学观点)。为一大型中生代沉积盆地—松辽盆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向松花江缓缓倾斜。从第四纪以来,这一带受到沉降为主的震荡运动的影响,在其上部沉积较厚的第四纪堆积物。松花江阶地大致在第四纪更新世中晚期至全新世形成。地层为:(1)腐殖层:黑色团粒状,厚0.65厘米。(2)黄土状亚沙层:黄色土质有沙感,粘性小,厚0.96厘米。(3)淡黄色细沙层:以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有明显的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内含水生卷螺和介壳化石。在卷螺和介壳化石的底部,发现猛犸象骨骼化石。靠近化石有一层很薄的淡灰色粉砂,露出3.4米仍不见基底。

1973年3月,三站镇农民在取沙改土时,在距地表深约5米的地层中发现一具较完整猛犸象骨骼化石,埋藏在南北长8米、东西宽4米的范围内,基本保持在原位,没有错动。出土化石经修复装架后,成一具完整的猛犸象化石骨架,全长5.45米、高3.33米,门齿长2.05米。

松花江猛犸象主要特征是个体大,头骨和下颌骨以及牙齿都比真猛犸象要大而粗壮。三站镇出土的松花江猛犸象化石骨架为单一个体,无其他遗物共存。猛犸象生存在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距今两万余年,和旧石器晚期人类共生,是当时人类的猎取对象。它们是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的巨型草食动物,到全新世开始前(距今1万年左右)就完全绝迹了。这具猛犸象骨骼化石的出土,尚属国内首次。经鉴定,命名为松花江猛犸象。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21200±600年。它对全面了解和探讨松嫩平原第四纪地质形成、古气候特点、古地理概貌以及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三、乌拉嘎硅化木出土地

乌拉嘎硅化木出土地位于伊春市新青区东北乌拉嘎金矿局团结矿东北1公里处。硅化木分布在乌拉嘎至保兴公路右侧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的范围内。埋藏于距地表深约7米处。

1984年伊春市文物管理站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团结矿采金作业区发现。

硅化木多数是被机械挖出,原生层已被破坏,除个别几株基本保留原状外,大部已分离和残断。硅化木表面呈黄褐色、灰色或炭黑色,直径6—40厘米不等,一般在20厘米左右。纹理清晰,年轮可辨,多数只保存木质部分,有的尚存表皮层。据初步鉴定其树种多为松柏类,亦有少数阔叶乔木如大叶榆等。这里的硅化木数量众多,分布集中,显然为古代的森林被突然埋藏后经石化而成。它是小兴安岭北麓远古森林的再现,其地质年代推定为新生代第三纪。硅化木的发现对研究小兴安岭北麓古地理、古气候、古植被有重要科学价值。


四、富拉尔基披毛犀化石出土地

富拉尔基披毛犀化石出土地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嫩江右岸的一级阶地上。地理座标为东经123°38′、北纬47°18′。化石出土地处在平原与起伏的丘陵接壤地带,植被为灌木丛及水草所覆盖。

1956年7月10日原北满钢厂在基建施工中发现。

披毛犀化石埋藏在距地表深9.42米以下的淤泥质砂层中。化石层含砂量58%,沾土25.9%,淤泥16.1%(其中腐殖质2%)。覆盖层的最上部为黑土,黑土以下至4.46米深为砂和含砂量很大的粘土。4.46—6.86米深为较纯净的粘土,6.86—9.42米深含砂量逐渐增多或以砂为主。对这些地层进行岩相分析,得知它们属于河湖相,即由河流、湖泊中的沉积物逐年层层堆积而成。原先埋藏犀牛的地方比现今低约9米多,是嫩江下游一个淡水湖泊。

骨骼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头朝西北,身体为南北向,呈侧卧的姿态,身体保存在同一水平层中。但骨骼稍有错动。大体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右前肢,右肩胛,胸部,腰带和全部后肢,这一部分各骨骼互相有规律地联接,没有错动,呈南北向搁置;第二部分,颅骨、颈椎和左前肢、左肩胛,方向转向西北,与第一部分稍有隔开,且有角度变化。整个骨骼在地层中分布面积仅为3.5平方米。埋藏如此集中,说明地层属于原生层。

根据对化石层中所含孢粉的分析,草木植物花粉占95%。其中以藜科为多,占54.8%,禾本科占36.8%,缺少典型的灌木花粉,乔木花粉仅个别出现。因而推知更新世晚期披毛犀生活在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草本旱生植物为主,乔木和灌木仅个别出现的草原和水边。当时的气候基本上属半干旱的草原性气候,比现今的松嫩平原稍冷。

该披毛犀属青年或刚成年个体,全身骨骼基本齐全,脚上的指(趾)爪骨保存完好,石化程度较好。经装架,高1.82米、长3.67米,是当时国内出土的同类化石骨架中最大和最完整的一具,被定为一级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