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屯遗址又称昂昂溪旧石器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昂昂溪东南18公里处大兴屯东南侧岗地上。地理座标为东经123°51′、北纬47°02′。岗地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300米,系嫩江左岸残留的第一级阶地堆积。阶地面海拔157.2米,高出当地河床4—6米。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黄色细砂,厚0.2—1.5米;黑色亚砂土,厚0.2—1.0米;黄土状亚砂土,含哺乳动物化石,厚0.5—1.0米;黄色细砂夹灰绿色淤泥、亚粘土透镜体,可见厚度为3.0米,上部产哺乳动物化石、石器、灰烬和烧骨等。
1981年,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一队在大兴屯晚更新世地层中采到一些动物化石和石制品。1982年夏、秋,该单位又先后对大兴屯进行调查和发掘,出土哺乳动物化石9种,石制品68件。以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省考古所和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以下简称齐齐哈尔市文管站)共同对该地点进行了调查,又采集到2种哺乳动物化石、若干石制品和1件骨制品。
出土的11种哺乳动物化石有野兔、达乌尔鼠兔、蒙古黄鼠、灰仓鼠、上头田鼠、普氏野马、野驴(?)、东北野牛、原始牛(?)、鹿和麂,均属草原类型动物的化石。对文化层进行的孢粉分析,发现有蒿属、藜科、葎草、禾本科、菊科、桦属等孢粉,反映一种以蒿、藜为主的干冷疏林草原环境,与动物群反映的基本吻合。对一层的化石进行碳—14测定(实验室编号:PV—369),其年代距今11800±150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
石制品共计128件。类型包括砍砸器、单刃和双刃刮削器、复刃刮削器、琢背刮削器、端刃刮削器、吻状刮削器、截顶雕刻器、双面和双刃雕刻器、修边雕刻器、尖状器、石核、石片和石叶等。其特点是:原料以玉髓、玛瑙、燧石为主,还有少数火成岩和石英砂岩;打片和二次加工主要用锤击法,也用砸击法和压制法;打制台面和自然台面同时存在,绝大多数石器用石片制成。雕刻器形式多样,其显著的特征是石制品小型,已接近典型的细石器。大兴屯的石制品与华北“细小石器传统”有很多共同之处。
大兴屯地点是原生堆积,灰烬和烧骨的存在表明它是一处早期人类的生活遗址。黄慰文等认为:“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华北与东北旧石器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而且对研究中国与亚洲东北部(包括日本列岛)、北美远古文化的交流同样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