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莺歌岭遗址

莺歌岭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宁安县镜泊乡学园村西南约1.5公里处,南距南湖头屯2公里。东约百余米有松乙河由东向西流入湖中。莺歌岭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丘岭,岭的西、北、东端伸向湖中,遗址座落其上。每逢湖水上涨,遗址三面环水,形成“半岛”。

遗址早在1931—1939年间,就先后有俄、日学者调查和发掘过。1958—1959年宁安县博物馆进行了调查。1960年3、4月间省博物馆对镜泊湖地区及莺歌岭遗址进行普查。1963年6—7月进行正式发掘。在遗址临湖断崖一带,遗迹暴露比较明显的地方开探沟5条,揭露面积约100平方米。清理居住址4座、灰坑址1个,出土一批文物。

莺歌岭遗址的基岩凹凸不平,因而地层堆积也起伏不平,有的堆积直接和黑色生土相连,一部分和黄沙层或岩石风化物相接。2号探沟东壁剖面的地层堆积情况是:1层为表土,0.25米左右,为腐殖土,属森林—草原黑土。2层为灰褐色土,1.05—1.4米,包含遗物很少。3层为黄褐色土,0.3—0.95米,遗物不甚丰富。陶器以夹砂黑灰陶为主,手制,部分磨光。有敞口深腹罐、齿状花边口深腹平底罐。有纹饰的较少,仅有几件划纹陶片。4层为黄(黑)褐色土,0.6—0.9米。出土陶器以夹砂红褐陶(黄褐陶)为主,直口直沿、敞口直沿和侈口平底器居多。纹饰增多,主要有人字形划纹或由篦点纹组成的人字纹等。5层为黑褐色土(间黄灰褐土),0.5—0.8米。陶器以夹砂红褐陶(黄褐陶)为主,陶质较粗糙,纹饰基本上与4层相同,但数量较少。

根据地层堆积情况和各层出土遗物的异同,将文化层分为两层,第2、3层为上文化层,第4、5层为下文化层。

发现居住遗址4座。在下文化层的3号房址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距地表深3.25米,处在第4层。房西墙壁被湖水冲毁,东壁长5.9米、南壁残长3.2米、北壁残长2.2米。以穴壁(生土)为墙,现存高约4.5厘米。靠近墙壁,东、南、北三面残存柱洞17个。居住面为生土地面,未经特殊加工。房址中间有一直径0.9—1.1米的椭圆形灶址。房址内出土有陶片、打制石器和骨器等。4号房址为圆角长方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距地表深3.15米,处在第3层下。东墙壁的方向为8°。西壁已被湖水吞蚀无存,南北长6米、东西残长2—2.7米。穴壁和居住面均为黑色生土,北壁高45厘米、南壁高35厘米。墙与居住面相接处,呈漫圆形。居住面上有一层紧密平整的路土。紧靠东、南、北三壁,发现柱洞23个,直径9—17厘米、深10—13厘米。柱洞中有12个向房址中央倾斜,其中4个较大的更明显。垂直的柱洞多在东北角。在房址中间,距南、北壁各3米、距东壁2.8米有1灶址,大部分被破坏,灶址边缘围有石块,中间有1小坑,深15—20厘米。在房内中部东侧,距南、北壁各3米、距东壁1.5米处,有一扁平形状不规则的大石块,上面中部有一直径20厘米的圆形磨痕,在石块下压着狍子头骨1个。在大石块和灶址之间偏南,有5个完整的狍子和猪的头骨,排列整齐,保存完好。在居住面上发现完整的鹿角锄1件。房址内出土陶片较多,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部分饰有人字形划纹。

在下文化层中发现的主要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

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的粗灰陶。纹饰富于变化,主要有粗、细人字形划纹,斜平行线纹和篦点纹组成的人字形纹。器形较单一,多直口或侈口平底罐、碗、盅、纺轮、陶猪、狗等。完整器物较少。

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少见,器形有锄、斧、网坠等。骨器仅有骨针、锥、鹿角锄各1件。

在上文化层中也发现居住址两处。1号房址为长方形半地穴石壁房屋。其建造方法是先从地面下挖深70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地穴,在穴壁内侧筑石墙,其间以黄土填实,石墙略高于坑壁,残高0.7—0.9米。石墙用大小不等石块层层叠砌,厚25厘米。东壁保存完整,西壁无存,南、北壁仅存1米左右。发现柱洞18个。靠近东壁分为两排,相距约50厘米。在居住面上有大量炭灰,可能是被烧毁的屋架。房址内出土的完整陶器不多,以夹砂黑灰陶为主,还有骨器和石器等。2号房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筑,基本呈南北向,墙壁高45—51厘米,仅存东壁大部和南壁一部分。东壁以穴壁为墙,残长4.6米,南壁在穴壁里侧筑有一道石墙,残长1.43米、高0.73米,石墙筑法与1号房石墙相同。居住面未经特殊加工。发现柱洞17个,靠近东墙,有南北向两排柱洞,近南石墙处也有两排,柱洞直径8—14厘米、深13—39厘米。南壁的里排柱洞略向东壁倾斜,余均为垂直的。出土遗物较少,有黑灰陶罐1件和骨、石器等。另外,还有木炭(被烧毁的房架),大都南北向倒塌在居住面上,其中最长者70厘米,直径7厘米。在上文化层中发现1个灰坑,开口距地表深1.3米,打破下文化层。略呈袋状,圆底,南北长3.4米、东西残宽0.74米、深1.8米。坑内有两层堆积,上层黑灰土,厚0.3米,内含陶片,石块和动物骨骼。下层为杂红褐色灰土的白灰层,厚1.5米左右,包含遗物比较丰富。有陶片、骨针、锥、簪和陶塑猪、狗等。

出土文物有陶器,以夹砂黑灰陶为主,泥质黑陶很少。均手制,火候较高,部分表面磨光,施纹饰的也较少而且纹饰简单。器形以罐类为多,余者为碗、杯、盅。陶塑动物有猪、狗和熊等,系用手捏塑,有的表面遗有明显指纹,火候较高,陶质很硬,造型逼真,姿态各异,是珍贵的艺术品。出土石器以打制、磨制为主并有一定数量压制的黑曜石器,是这一类型的重要特点。器形有打制石斧、有肩石锄、束腰石锄等。磨制石斧、锛、矛、镞等。压制石镞、矛、长刮器、短刮器和石片刮器。骨器有针、锥、簪、匕首和凿等。同时还出土有牙刀、牙锥、蚌刀和桦树皮器等。

莺歌岭遗址是牡丹江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存。遗址包含上、下两层不同时代的文化堆积。其下层文化类型,是迄今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一类型文化大体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南部东宁绥芬河流域和吉林省图们江流域以及苏联的南滨海大彼得湾地区。其上层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牡丹江流域。对莺歌岭上层房址所出土的木炭和炭化树皮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3025±90年(树轮校正值为公元前1240±155年)和2985±120年(树轮校正值为公元前1190±145年),表明上层文化类型的时间应在商周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