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庆华遗址

庆华遗址属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叠压的遗址。位于宾县县城东南约7公里,新立乡庆华村 北山岗的南坡上。遗址高出河面约15米。其北有一条东西向大路,东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 由南向北流过注入松花江。围绕遗址有一座椭圆形小古城,周长约0.5公里,在城的东、南 、北三面各设有1个城门址。城与公路之间是经长年雨水冲刷而形成的东西向的断崖。

遗址在1981年文物普查中发现。1985年4月省考古所对遗址进行了复查,同年8月正式发 掘,清理出房址2座,灰坑、窖穴址各1个,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

遗址发掘选定两处进行。一处在城址内的高地上,另一处在东北城墙上。两处遗址文化 面貌相同。遗址地层情况是:一层为耕土层,灰色,土质松软,厚约15—20厘米。二层为黑 灰土层,土质较硬,厚约90—100厘米。包含遗物以陶片为主,有夹砂褐陶、泥质褐陶、泥质 红衣陶、泥质彩陶;器形为鬲、罐、瓮、匜、碗、豆:还出土有石、骨、铜、铁器和大量的 兽骨。房址、灰坑和窖穴均被此层所叠压,打破第三层。三层为黑土层。土质硬,厚约10厘 米,出土遗物与第二层相同,数量较少,内有少量炭渣。再下为原生层。

房址2座。1号房址,已大部分破坏,仅存残余的居住面和灶址,无法推知其形状与结构 。居住面上发现少量红衣陶片。2号房址,位于东北城墙下。上部被城墙破坏,结构不详。房 址为半地穴式,平面呈方形,边长300一400厘米、壁残高15厘米。居住面平滑坚硬,被火烧 烤过,呈红褐色。房内偏东南角有2块石头,石头下有直径约100厘米、深20厘米的锅底形灶 坑,内堆积有大量烧土和炭屑等。居住面上发现几片夹砂褐陶片和两片彩陶片以及陶塑猪。

窖穴。口为椭圆形,东西长4.85米、南北宽3.9米、深3米。直壁,平底。窖穴堆积为 黑灰土,土质较疏松,内有大量的烧土块、木炭等。发现的遗物有夹砂敛口瓮、双耳罐、实 柄豆、板状器耳、柱状器耳、彩陶钵、红衣陶壶。

灰坑。椭圆形,长2.55米、宽2.05米、深0.75米。斜壁,圆底。发现少量的夹砂陶和 彩陶片等。

遗址中出土文物300余件。以陶器为主,还有铜器、铁器、骨器。陶器以夹砂陶为主,约 占总数的58%;其次为彩陶,占总数的22%;红衣陶占总数的18%,还有少量的泥质陶。

夹砂陶。主要呈褐色,皆手制,多系泥条盘筑法,火候不高,烧制时因氧化不均颜色不 纯,一般呈黑褐色和黄褐色,以素面为主,个别口部饰有附加堆纹。器形有瓮、罐、豆、鬲 、匜、碗、甑、盆、盅等。同时出土部分器耳,为柱状、乳丁状、桥状和板状。

红衣陶。器表面均磨光,皆手制,火候较高,器物一般在烧制前打磨压光,器壁较薄, 红衣呈橙红色。主要器形有罐和壶。

彩陶。主要在黄褐陶胎上饰红褐彩,纹饰有三角形、菱形,几何纹和横带纹,皆手制, 多系泥条盘筑法制成,火候较高,个别器物有桥状耳,主要器形有罐、豆、盆、钵、碗、鬲 。并出土一些彩陶片。

泥质陶。主要呈黄褐色,皆手制,泥质细,火候不高。素面居多,饰有附加堆纹,器形 有罐、豆、盆、小陶盅、陶纺轮、陶塑猪、陶塑马等。

骨器:有骨锥、骨镞、骨梳、骨纺轮、骨管、骨饰件等。

铁器:有铁插、铁镞、铁刀等。

铜器:铜刀为环刃、凸脊,残长5.2厘米、宽1.7厘米。同时还出土有穿孔兽牙饰品, 鹿角器、石镞、泥弹丸等。还发现大量的鹿、羊、野猪骨和鱼骨。陶饼和陶泥弹丸等。还发 现大量的鹿、羊、野猪骨和鱼骨。

据遗址出土的铁器生产工具推测其年代,距今约2100年左右,既有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 时代晚期的迹象,也有由青铜时期跨入到铁器时期的特征,其时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 至秦汉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