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大牡丹屯遗址

大牡丹屯遗址属铁器时代和渤海、辽、金时期的遗址。位于宁安县城西南20公里、兰岗 乡大牡丹屯南、牡丹江北岸一级阶地上。遗址东距大牡丹古城址约1公里,南紧临牡丹江畔, 西距红石砬子山头约2公里,北为大牡丹屯。遗址分布在临江一带,由于江水的冲刷,江岸不 断坍塌,因此出现长约500米的江岸断崖。

1959年10月,省博物馆对牡丹江中游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1960年6月对遗址进行正式发 掘。发掘面积250余平方米,开掘探方(探沟)7条,发现房址2座、灰坑2个。出土陶器、石 器、骨器、铁器等遗物共242件。

文化层可分早、晚两层:上层为渤海、辽、金时期,此层混有早期遗物;下层为铁器时 代遗存,文化层位之间的界限不十分明显。

地层堆积情况为:

一层表土(耕土)层:土质呈灰黑色,厚25—50厘米,内含有近现代的陶瓷片及砖瓦石 块等建筑材料,并混有早期夹砂陶片、石器等。

二层是文化层(灰层):此层较为复杂,包含物较丰富。有白灰堆积层和赤褐色堆积层 。(1)白灰堆积层:在耕土层下面,厚约20—25厘米,面积较大,松散,夹有少量碳粒和烧 土。此层含有不同时期的遗物。早期的有石器、骨器和褐色粗质夹砂陶片。晚期的以细泥质 轮制灰陶为多,器形有陶罐、钵、盆、碗、壶等;又有定州和龙泉窑系的瓷片;同时出土铁 三足锅、烙铁、剪刀等,及宋代货币“圣宋元宝”、“熙宁元宝”各一枚。(2)赤褐色堆积 层:此层距地表深95厘米,其堆积之厚和面积之广,大于白灰层。在从东至西长达500米的江 岸断层中,断续都有这种堆积。此层中含有大量石器、陶器残片。石器有斧、刀、锛、矛、 镞、网坠、磨盘、棒、石杵、石核等,骨器有锥、针、匕首、骨鱼钩、甲片、骨笄等。还出 土有动物骨骼。

三层为黄土层,厚85—195厘米。由此层向下各层不见有遗物。四层为细黄沙淤积层。五 层为河卵石层。

1号房址(二区第1、2探方)距地表深95厘米,平面近圆形,因被江水冲掉大半,仅存残 部,很难观其全貌。房址地面为黄土夯实,平坦,土质坚硬。直径约3.74米、周长约7.2米 。地面上散布着大小不同的凹下的穴坑和石块。在近边缘处残存6个小穴坑(柱洞),间距大 致相等,一般在76—84厘米间。但不见有墙的痕迹。在居住面的西南端出土一件带有烟熏痕 迹的粗质夹砂陶钵。其下部有炭粒灰烬、陶片、鱼骨等物。再向下是两道窄沟通往房外,可 能为排烟通道。1号房址外的东北部和北部有2个半圆形的灰坑。东北部的较大,直径约1.0 7米,出有陶片、网坠、骨针、猪牙和较多的鱼骨、鱼鳞等。北部的较小,直径约0.44米, 仅出有较多粗质夹砂陶片。遗址中部发现了3个较大的穴坑,直径30—37厘米,出土有已被烧 焦的豆类籽粒。此类穴坑,很可能是当时贮藏粮食的窖穴。在1号房址上层的灰层中发现的晚 期遗物有陶片、瓷片和铁器等,当为辽、金时期的遗物。

2号居住址(二区第5探方)从表土层向下约1米深,发现一堵南北向、用河卵石堆砌成的 较规整的墙基,残长4.1米、宽0.23米,仅存有一层至两层卵石铺砌于黄土夯面上。墙基南 端有一圆形穴坑,坑壁坚硬,深32厘米、直径14厘米,可能为柱洞窝。墙基由南向北延伸, 于两块较大石块相接时中断,去向不明。墙基两侧有一处红烧土面,厚约5.5—10厘米,在 其南端也发现了少量烧焦的豆类籽粒,墙的东南面是一个较大的灰坑,上面散布着大量的炭 粒、木灰和烧土块。在此坑与房址中所出土的遗物石器有斧、锛、凿、刀、矛头、网坠、磨 盘和磨棒等,骨器有鱼钩、枪头、锥、针、笄和角器等,陶器有褐色粗质夹砂陶片和黑褐色 磨光夹砂陶片,同时出土有猪的下颌骨、肩胛骨、蚌壳和大量的鱼骨、鱼鳞。

灰坑2个。1号坑为平底椭圆形,坑口开于距地表深约75厘米处。口径为4.6—5.5米, 深1.10米左右。底径为1.6—2.1米。剖面呈漏斗状,坑中有木灰和松散的白灰渗入。出土 物有骨锥、骨勾、陶网坠、纺轮、粗质夹砂陶片、鹿骨和其它兽骨等。

2号坑由两个相连的灰坑组成。两坑并列,一大一小,中间有道隔梁,宽约1.2米。大坑 为平底袋状,小坑为圆底。大坑口径2.7米、底径2.4米、深1米。小坑口径1.3米、底径0 .9米、深0.94米。坑内都充塞着灰土、白灰、烧土和流沙。大坑中出土有粗质夹砂陶和大 量的细泥轮制陶片,质地坚硬,器形有罐、碗、网坠和陶球,还出土有铁铲、铁刀,并有猪 骨、兽牙、鼠骨等。坑中出土的大部分遗物应属晚期遗存。

大牡丹屯遗址分布面积广,文化堆积较厚,遗物较丰富。发掘的房址,以河卵石砌墙, 居住面留有柱洞,用立柱支撑房顶。居住面以黄土夯实,基本与当时地面齐平,不见半地穴 式居址,表明这一时期的房子已由地下(半地穴式)转到地面上来。出土的石器、骨器加工 精细,陶器制作较为进步,当已进入农耕时期,并兼有渔猎和畜牧业。大牡丹遗址的下层, 应属于牛场类型文化。上层当为渤海、辽、金时期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