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以三坚持促进三服务 全力推动能力作风建设见行见效

全市“抓基层、打基础、强落实、见实效”活动开展以来,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力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省委决策部署和全市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会议要求,聚焦基层一线服务短板弱项,树立大抓基层、服务基层鲜明导向,提前谋划、主动作为,打通服务“点”,串成服务“链”,聚成服务“片”,扩大服务“面”,不断推动史志部门能力作风建设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坚持谋划在先、干事在前,在提升引领力上催生史志服务新动能。围绕“四个聚焦”,高站位谋划全市史志事业发展方向,提供全方位、精细化业务指导。一是聚焦基层顶层设计,举办全市党委史志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积极向各区、县(市)史志部门传达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全省党委史志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精神,着眼全市史志工作,实施“党史编研提速年”“志鉴编纂质量年”“资政育人攻坚年”三个年活动,明确方向、凝聚共识,共同唱好全市史志系统“大合唱”。二是聚焦基层实际需求,以“未诉先办”为切入点,将服务关口前移,针对基层史志部门文字量大、人工校对效率低的问题,购买黑马校对软件,采用智能化自动校对功能,针对不同运行系统提供细致入微式安装教程,切实提升基层史志编研成果质量和水平。三是聚焦基层职能发挥,帮助区县史志部门积极争取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宣传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尚志市委史志研究室《珠河根据地抗日游击队》课题被批准立项,为全省地市唯一入选项目。四是聚焦基层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岗位大练兵,计划近期举办全市党史、方志、年鉴培训班,加强与省内外史志机构交流学习,着力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纪律严”的新时代高素质史志人才队伍,为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积蓄磅礴力量。

坚持精细问需、跟进问效,在凝聚向心力上激发史志服务新活力。面向全市征编组织史资料、全面小康志,念好“三字诀”,为参编单位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保姆式服务,确保服务对象零距离、服务范围零盲区。一是念好“干”字诀。在组织史资料征编过程中,坚持干在实处,积极与116家参编单位进行沟通,专人专题专项辅导,求真求准耐心指导,提升服务触达率,增强服务可及性,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反馈,文稿第一时间核对,力求文风一致、叙述准确。面对96家单位组织史资料撰写更换人员的情况,从源头讲,从细处纠,一对一、手把手式提供编纂指导,反复沟通,提升服务质量。二是念好“细”字诀。在全面小康志编纂过程中,为48家参编单位提供现场指导篇目细化服务。针对一些单位缺乏全面小康志相关史料问题,主动作为,为33家承编单位提供了数以亿计的地方志书、年鉴及地方志年度化资料;针对个别单位缺乏相关编写人才,帮助其联系、聘请相关专家,保证志稿编纂进度和质量。三是念好“新”字诀。针对参编单位文稿质量参差不齐问题,创新撰写方式,提供“沉浸式”试写服务,由参编单位自主试写一小部分,再有针对性地指导改进,提高文稿编纂效率,确保文稿保质保量完成,目前小康志已全部完成篇目细化工作,初稿编纂30万字。

坚持多措并举、多点开花,在扩大影响力上展现史志服务新气象。一是以“真奉献”展现“大情怀”。积极融入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资政育人职能,为市直部门、市图书馆、区县捐赠史志书籍近千册,致力传承优秀文化;为帮扶丰收村制作宣传展板、捐赠健身器材,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振兴。二是以“新方式”讲述“大历史”。《哈尔滨史志讲堂》改版,创造性提出“抓热度、增厚度”工作思路,以接地气的历史讲述方式,展现哈尔滨美食背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以微视频方式在“今日头条”等新主流新媒体推送,为哈尔滨旅游“出圈”热度增添历史厚度。三是以“小窗口”体现“大服务”。突出文化功能、服务功能,研究论证省政协文史委《关于在“冰雪旅游热”中乘势叫响哈尔滨“八大红色文史品牌”》的提案内容、市委宣传部关于“‘赵一曼纪念园、赵尚志赵一曼烈士纪念馆’馆名区分问题”,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可靠史料支撑;切实履行审读职能,审核纪录片《“一丹”一城:哈尔滨》相关视频内容;服务市委重要任务,为哈尔滨规划展览馆提供文字史料和影像资料,严把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为哈尔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贡献史志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