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

——第二届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在长沙召开


  2019年7月16日,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第二届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会议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学会主办,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承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冀祥德参加开幕式并致辞,中指办副主任邱新立主持开幕式。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姚文文、宁安市地方志办公室杨颖、牡丹江师范学院高春花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会议。

1.jpg

  冀祥德在致辞中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他指出,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在2000多年的传统中,地方志书官职官修的权威特性使得地方志在资政、教化、育人方面的效用代代传承,弦歌不辍。方志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又历久弥新。当今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共处同一个世界,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呈现出各美其美的文化多样性,但美美与共,合作共享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借此次会议召开之机,希望各国学者增进了解,互学互鉴,共同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克里斯汀女士在致辞中带来了国际图联对大会的诚挚祝福,并对主办方表示感谢。她提出,历史是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存储库,图书馆负责记录全世界人民的知识遗产。国际图联的工作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帮助各个国家实现保存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地方志和家谱为人们来自于哪里,在历史中扮演何种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地方志和当代史的舞台上,国际图联愿同中国的地方志工作者一道,为保存共同的人类记忆交流共享、通力合作。

2.jpg

  冀祥德向大会作了题为“中国地方志的价值特性”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领域中独树一帜,具有历史贯通性、民族区域性、客观权威性、法律证据性、资政辅治性,有着丰富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方志文化应勇于担当,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在传播方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

  此次会议共收到海内外征文225篇,经过专家匿名评审,原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志书终审专家、黑龙江地方史学会原秘书长梁滨久《从〈中华一统志〉的编纂说起》、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姚文文《浅谈新型方志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牡丹江市委史志研究室高艳《浅谈乡镇村志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宁安市地方志办公室杨颖、包淑华《坚定文化自信 提升方志节奏 探“全方位”“大修志”工作格局——黑龙江宁安市地方志事业法治化发展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高春花《东北方志所载晚清旗官郭锡铭行实详考》等5篇论文通过专家评审。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就如何最大限度获取、利用地方志等地情资料以及各自论文撰写情况开展交流。

3.jpg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姚文文在分组讨论的发言中认为,方志馆作为全面展现地情地况、人文历史、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存史、育人、资政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大背景下地方志的发展机遇以及黑龙江省各地区方志馆发展现状,对全省方志馆建设模式进行了分析,并从馆藏资源的方志性和地域性、展览布局的人文性、展陈方式的灵活性、宣传服务的开放性、资源开发利用的时代性、运行模式的公共性、依托网络资源开展数字方志馆建设等七个方面介绍了黑龙江省方志馆破解场地面积、人员编制、资金等难题,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充分发挥其社会文化服务功能,让悠久的历史记忆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

4.jpg 

  宁安市志办公室杨颖在分组讨论中的发言中认为,地方志作为传承、延续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典籍,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宁安市地方志办公室从用法治思维破解地方志发展难题,用法治手短解决现实问题,用法治规则保障工作创新、健康、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使宁安市地方志办公室走依法治志之路,探索出“大修志、大编研、大征集、大服务”的开放式修志编鉴格局。

5.jpg 

  牡丹江师范学院高春花在分组讨论组的发言中,从历史学与文献学研究角度,以档案、书札、奏摺、实录及文学作品等相关记载为依据,对郭锡铭的生卒年考、作品留存与辑佚等方面进行详细考证,弥补了东北地方志相关记载缺失、疏漏之处。

6.jpg

  此次会议采取以文与会的方式,共有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挪威、日本、南非等6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与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18所高校,以及全国地方志系统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