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龙骨山恐龙化石出土地

龙骨山恐龙化石出土地位于嘉荫县境的黑龙江右岸,在东起永安屯东山,西至鱼亮子之间,长约20公里的江岸,向里延伸300米左右的范围内均有恐龙化石的分布。其中由太平河口至安阳河口之间5公里地段,有4个层位埋藏最为丰富。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30°13′、北纬48°11′。

龙骨山原无名。1970—1979年发掘出土大量恐龙化石后,嘉荫县人民政府将这段沿江高地正式命名为“龙骨山”,并将化石产地命名为“龙骨山遗址”。

早在20世纪初,沿江渔民于江岸时常发现恐龙化石。俄国人闻讯曾于1915—1917年期间,来龙骨山考察,找到其中的1个化石层,大肆盗掘,将大批化石运走,并拼凑装架成—具高4.5米,长8米的基本完整的恐龙骨架,命名为“满洲龙”,陈列在彼得格勒(今列宁格勒)的一个地质博物馆里。

1978年黑龙江省地质局区测一队在嘉荫龙骨山一带进行野外作业时,又发现化石。1978—1979年黑龙江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物馆)对龙骨山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主要在两个地点,即#619航标附近的半山腰以及其上游约500米处的江边山麓。共发掘出土化石标本1400余件,仅恐龙骨化石即有10余吨,其后装成两具平头鸭嘴龙化石骨架。其中一具大恐龙化石骨架高6.48米,长11.24米。

龙骨山所处地形为江畔小山丘,临江一侧有古代断层作用形成的陡崖,今已成近水而立的石砬子。龙骨山地层是平行的沉积层,由东向西(即由下游向上游方向)缓缓倾斜,倾角一般在4°—5°,最大可达8°,其时代为中生代白垩纪晚白垩世的中晚期。

龙骨山的岩层及岩性,为胶结程度不等的砂岩、砂砾岩、泥岩,其颜色以灰黄色为基调,其中夹有红褐、棕黄、灰白、灰绿等多种色彩,可看出它们属于古湖泊边缘、入湖的河流三角洲、低地沼泽或河流等不同古水域环境的沉积物。其中以灰绿色和棕黄色的岩层中含化石较多。

龙骨山岩层中包含的化石种类有平头鸭嘴龙、栉龙、霸王龙、似鸟龙、小型兽脚类恐龙,龟类、鳖类、腹足类、介形虫、叶肢介等动物化石;也有昆兰树、悬铃木、水杉、柏树等植物化石。这些化石反映出距今7000万年前至1亿年之间,这里为地势低平、湖泊众多的水乡泽国,具有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适于鸭嘴龙等动物生存的自然条件。龙骨山埋藏的化石种类繁多,分布集中,具有晚白垩世动物群的典型意义。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