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富拉尔基披毛犀化石出土地

富拉尔基披毛犀化石出土地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嫩江右岸的一级阶地上。地理座标为东经123°38′、北纬47°18′。化石出土地处在平原与起伏的丘陵接壤地带,植被为灌木丛及水草所覆盖。

1956年7月10日原北满钢厂在基建施工中发现。

披毛犀化石埋藏在距地表深9.42米以下的淤泥质砂层中。化石层含砂量58%,沾土25.9%,淤泥16.1%(其中腐殖质2%)。覆盖层的最上部为黑土,黑土以下至4.46米深为砂和含砂量很大的粘土。4.46—6.86米深为较纯净的粘土,6.86—9.42米深含砂量逐渐增多或以砂为主。对这些地层进行岩相分析,得知它们属于河湖相,即由河流、湖泊中的沉积物逐年层层堆积而成。原先埋藏犀牛的地方比现今低约9米多,是嫩江下游一个淡水湖泊。

骨骼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头朝西北,身体为南北向,呈侧卧的姿态,身体保存在同一水平层中。但骨骼稍有错动。大体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右前肢,右肩胛,胸部,腰带和全部后肢,这一部分各骨骼互相有规律地联接,没有错动,呈南北向搁置;第二部分,颅骨、颈椎和左前肢、左肩胛,方向转向西北,与第一部分稍有隔开,且有角度变化。整个骨骼在地层中分布面积仅为3.5平方米。埋藏如此集中,说明地层属于原生层。

根据对化石层中所含孢粉的分析,草木植物花粉占95%。其中以藜科为多,占54.8%,禾本科占36.8%,缺少典型的灌木花粉,乔木花粉仅个别出现。因而推知更新世晚期披毛犀生活在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草本旱生植物为主,乔木和灌木仅个别出现的草原和水边。当时的气候基本上属半干旱的草原性气候,比现今的松嫩平原稍冷。

该披毛犀属青年或刚成年个体,全身骨骼基本齐全,脚上的指(趾)爪骨保存完好,石化程度较好。经装架,高1.82米、长3.67米,是当时国内出土的同类化石骨架中最大和最完整的一具,被定为一级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