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国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作为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鉴同样有着“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是记录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成果,以及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黑河年鉴》自2001年首次公开出版以来,得到了省级史志部门和黑河市委的亲切关怀与有力指导,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委史志研究室的指导下,全市年鉴编纂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编纂质量逐年提升。2023年,《黑河年鉴(2022)》荣获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一等年鉴,黑龙江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一等年鉴,并获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通报表扬。以此为激励,黑河市委史志研究室扎实做好新时代年鉴工作,通过积极引进人才、举办年鉴业务培训、强化业务指导交流、营造创先争优氛围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年鉴编纂质量和水平。
(一)加快人才建设,夯实发展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研究思考”。遵循这一理念,黑河市委史志研究室就年鉴工作深入开展调研,针对年鉴普遍存在的图照编辑、篇目设计、版式编排等方面问题,以及从事年鉴工作的专业人才短缺,年鉴编纂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等发展短板,按照“外部人才引进一批、年轻干部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提升一批”的思路,狠抓业务人才培养与梯度建设。2023年以来,黑河市委史志研究室通过公务员招考、遴选、逆向调动等方式先后引进了5名年轻干部,并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及时充实到年鉴编纂人才队伍中,进一步激发了年鉴事业的发展活力,提振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二)注重业务提升,解决发展难题。由于2018年机构改革,加上2020年开始的三年疫情,全市地方志培训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面对基层单位对年鉴业务知识的强烈需求,黑河市委史志研究室树立靶向思维,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措施,助力各地年鉴事业发展。2024年2月,黑河市委史志研究室举办了《黑河年鉴(2024)》编纂工作培训班。邀请省委史志研究室年鉴专家、市委史志研究室分管领导围绕年鉴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地讲解。同时,黑河市委史志研究室分管领导受邀到逊克县开展业务指导,并为逊克县年鉴业务培训授课,为提高年鉴征稿效率和编纂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全市年鉴编纂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规化、专业化轨道。
(三)强化指导交流,拓宽发展思路。注重学习先进地区年鉴工作编纂经验,着力破解“千鉴一面”瓶颈,促进全市年鉴工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积极与广东省及珠海市、海南省、河南省洛阳市、山西省平遥县、大兴安岭地区等地开展志鉴交流。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长沙年鉴(2020)》《盐城年鉴(2021)》《牡丹江年鉴(2022)》《铁力年鉴(2023)》等多部省内外精品年鉴篇目设计及框架结构,注重精品年鉴品读与经验借鉴。同时,加强对各供稿单位的培训及业务培训,在年鉴初稿编纂完成后,制发《关于〈黑河年鉴(2024)〉稿件最后审核工作的函》,对供稿单位进行全面返稿,严格把好年鉴工作政治关、保密关、体例关、文字关,最大限度凸显年鉴的地域特色和年度特点,全面提升年鉴质量。
(四)全力创先争优,营造发展氛围。近年来,黑河年鉴通过积极申报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参加年鉴培训班等方式,不断向更高标准看齐,提升年鉴编纂质量。2022年,黑河市委史志研究室首次申报精品年鉴,在专家的指导下,《黑河年鉴》的编纂水平有了极大提升。黑河市委史志研究室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对标先进、争先晋位,每年都对年鉴篇目大纲进行调整充实完善,《黑河年鉴(2024)》对篇目大纲进行了2次修改,共设35个类目,卷首增加黑河市城区图、黑河市交通旅游图,卷首图片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在类目设置方面,农业类目下增设大豆产业等特色分目,突出黑河特色大豆产业,逐步打破部门之间界限,以行业划分类目,在类目设置上更具科学性、在资料征集上更具广泛性、在内容编写上更具专业性,逐步将《黑河年鉴》打造成了兼具地方特色、年度特点和有较强可读性的优秀年度资料性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