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后山城始建于渤海时期,后被金代末年的东夏国(1215—1233年)所沿用。位于宁安县镜泊湖发电厂西2公里处、牡丹江右岸高出水面50余米的山顶上,西南距驰名中外的镜泊湖瀑布3公里。当地居民称此城所在地为“城子后”。山城的东、西、北三面为陡坡和峭壁,地势险峻,山下被牡丹江环绕,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南面为深谷和起伏的山峦。该城地形复杂,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可扼制附近的水陆交通要冲。
城墙依山势走向修筑,城内地面北高南低,城墙沿着山脊、临江断崖及深谷峭壁的边缘,用土石混筑而成。城筑3道土墙,其中有2道墙是自西而东将整个山城分割为北、中、南3个城区。设门址3处、马面15个,中墙外(南侧)挖护城壕1道。城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周长约3590米。
北城南墙:自偏东北江岸断崖处始,至西南方陡坡处止,筑起1条笔直的土墙,由山顶中间穿越,将大半个山顶分成南北两半,形成两城(即为北城、中城)。北城居于山的顶端,地势较平缓。在墙的中部辟为1门,门两边附筑马面,已被夷平,残迹尚存。此门现在仍是出入城的通道口。在门址西侧,距墙北(内侧)2米处,修筑1座小方土城,无门,其南墙长24米、北墙长27米、东、西墙长26米。墙现存高0.5—1米,用途不明,待考。北城南墙全长665米。
中城南墙:仅有两段较平直的土墙,与北城墙大致平行,其间隔距离为120米左右。但东段墙是沿着沟谷的边缘向东南折东北方向延伸的,与北城南墙不相平行,形成了中城区西部窄而东部宽,墙保存完好。墙高出城内地面2—3米,比城外地表高4.5—6米,墙基底宽10—12米、顶宽2.5—3米。墙外掘有护城壕,宽2.5—4米、深1—1.5米。在中城南墙中间略偏西辟有1门,门外侧附筑瓮城。可由中城内经此门进入瓮城,迂回到南城中,又经过修筑在瓮城外、南城中的两道短墙后再从南城门出城通往山下。中城南墙全长800米。南城墙:由西南江岸边向东北循延,与中城南墙的西段略见平行。此段墙与中城南墙在瓮城址东侧合拢,而东段墙系与中城南墙共用。墙修筑在深谷的崖顶边缘上,此段墙高大厚重,从墙外沟底至城墙顶部,一般高度为15—25米左右。南城墙全长255米。
在山城的东、西、北三面均借助深谷与峭壁之险势,不全筑墙,仅在缓坡处有选择地筑些短墙。
城内地表分布有土丘(古代居住址)、石堆、古井等遗迹;遗物有石臼、石球(多以鹅卵石或玄武岩石制成)、馒首状石器、灰布纹瓦片、青砖块、鲤鱼形铁铡刀等。城中曾出土过三足四扳耳铁锅、箭头、铁刀等。据《宁安县志》记载:“曾有人在该城中获得一颗古铜印,印背所刻年款为‘天泰十八年造’字样。”(《宁安县志》卷三《金石》,1919年成书。)“天泰”是蒲鲜万奴叛金自立后所建东夏国的年号。铜印当为东夏国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