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

渤海国上京故城,俗称东京城,又作忽汗城、火茸城、古大城、沙阑城、讷讷赫城、讷佛贺城等。东京城一名使用最广,沿用至今。故城位于宁安县城西南30余公里东京城镇附近的牡丹江畔;今渤海镇(原东京城镇)在故城内南偏东部,占地约为故城址的1/10。

故城地处东京城盆地之中,四面环山,三面水绕,远山为屏,近水成堑,山河险固。牡丹江从西南蜿蜒流来,在城西约3公里处北流,至三陵村以南折而东流,从西和北面呈半环形拱卫上京城。马莲河在城东南4—5公里处弯曲北流,汇注牡丹江;河谷开阔,北部低洼,汛期河水沿河道可灌注上京城下,形成沼泽。江河对故城形成三面围绕之势。

故城处地平坦开阔,江河纵横,地沃山饶,宜于耕垦牧猎。城西越江是一片面积约有百余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即史称之“德邻石”。

上京龙泉府规模宏大,由外城(廓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及内苑等部分组成。它是悉仿唐都长安城模式设计营筑的大城,因此上京可谓牡丹江畔的小“长安城”。

外城呈长方形,东西宽南北窄,与唐长安城形制基本相同。城垣以土筑为主,或间有石筑,此即早年记录的“以石累城脚”或“以石为基”。残垣基宽15—20米、上宽1—3米、平均高度3米。北墙中间向外(北)凸出一部分,南北200米,东西1000米。外城北墙全长4946米,南墙长4584米,西墙长3500米,东墙长3359米。整个外城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以上。目前已知外城四面10门,南北各3门,东西各2门。在外城内的北部筑内城及内苑,其北筑宫城。

外城区有5条大街,与外城9门直接相通。其中有一条中心大街(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北起内城南门(相当于长安城皇城朱雀门),全长2100米,街宽110米。中心(朱雀)大街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城区,是外城的主干道。另外还有4条主要大街,其中纵向大街两条,分别在东西城区穿过,是东西城区的南北交通要道。这两条主要大街各自与外城南北两墙4门相通。横向大街两条,一条在外城南部,另一条在城北部,东西横贯,是该城区东西交通要道。这两条街与外城东西两墙的4门相通。以上4条街的长度与其所在城区长度相等,路宽70—75米左右。除上述主要5街以外,还有横向重要街道5条,纵向街道2条。这些纵横街道将城区划分成若干区域,其内开辟里坊,坊筑坊墙(有不同质料和形式的坊墙,或石砌或土筑或木栅设篱),内辟曲巷(里坊道路),修建院落。民居、寺观等建在坊内。城区各里坊有大有小,东城区里坊有的较大。多数里坊东西长,南北窄,长方形。城北部(内城及宫苑两侧)有东西短南北长的里坊。据考古调查及文献资料考证,上京城约有82坊。外城区设有两“市”,似长安城的东西2市。经实地考察,其位置大体在外城区内的东南、西南。

上京城内外已发现寺庙址10余处。城内可以确定的寺址近10处,分别在外城东西两区,两城区的寺址一般东西相对称。城外有两处寺址,其中一处在外城以北(北门西侧),离城墙不远。上京寺庙建筑华丽,使用釉瓦花砖,殿堂有的采用“减柱”造法,规模可观。在各寺址附近,历年来发现许多泥塑小型佛像以及铜佛像等遗物。内城(皇城)在外城北部中间。对内城的划分学界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宫城东西两侧及其以南区域均属内城;还有人认为,宫城东西两侧属于宫城,其南区域既不属于宫城,也不属于内城,是附属于宫城的内苑(或谓苑城),而宫城及内苑以南则是内城区。

内城长方形,东西约1052米、南北约470余米。它有南、东、西墙垣,北与宫城(包括内苑)相接。墙垣石筑,东西墙残留部分高约1米左右;南墙已被辟为耕地,几无明显痕迹。内城由两街两区组成,城之北部有一条“横街”,北连宫城及内苑。街宽约80米,街南部的东西两面与内城东西城区北墙相临,中间与一条南北的宽街相通,形成一个“T”形的广场式大街。宽街在内城东西两区之间,该街南通内城南门“朱雀门”。北连“横街”,可直抵宫城正南门。宽街全长380米、宽210米,是上京城最宽的大街。

宽街东西两侧的城区,临街筑石墙,今高0.5—1米。两区内保存一些建筑址,当即渤海国百司衙署遗迹。西区的东北部有一个较高大的土石筑成的台基,当地群众谓之“点将台”(已在其上建革命烈士纪念碑),是内城保存下来的最高建筑台基。东区的西南部有一处凹形大坑遗迹,群众称为“水牢”,略成椭圆形,径约40米,深约1—2米,外有墙垣痕迹,东北部有一处开口,似为门址。上两处遗迹,一个高出地面2—3米(“点将台”),一个凹进地下2米(“水牢”),比较特殊,确切用途不清楚。

内城有3处门址,东西两门在“横街”两端开辟,门外即为外城区的街道。南门开在南墙中间,门北即为宽街,门南即是做为外城中轴线的中心(朱雀)大街。

宫城(紫禁城)在内城以北中间,墙垣石砌,残高平均3—4米、上宽1—2米、基宽8—10米。宫城长方形,南北约720米、东西约620米、周长2680米。石筑墙垣厚重高大,经发掘证实,墙宽约3.5米(砌石部分实宽),里外拌几层沙泥找平,沙泥层较厚。

宫城四面设门,南面4门,实开门道3处,其中东侧一处是“假门”,有门楼设置而不开门道。中间为正门,今称“五凤楼”是门楼台基,东西42米、南北26米、高约5.1米,有收分。门楼中间未开门道;门道开在台基东西两侧。东侧一门是70年代末清理的,编为第一号门址。西侧一门是80年代初清理的,编为第二号门址。两门结构和形制相同。

门洞南北长12米、东西宽近5米,门壁石砌,一侧门墩与门楼台基连筑(此指第一号门西壁、第二号门东壁),一侧筑门墩(即第一号门东壁,第二号门西壁)分别与宫城南墙相连,两门构筑相同。门道铺石,门壁石墙面抹以草泥、外涂白灰。门壁每侧保留15根排叉柱痕;门洞口南北两端第一根排叉柱略斜向立置,其余排叉柱皆垂直。排叉柱是采用约36×40厘米的方楞。在排柱之下置木地袱,木地袱下为土衬石。木地袱炭迹保存一部分,排柱截面约40×40厘米。门道铺石,组成龟裂纹状。在长12米的门洞里设门两道,门槛石北侧东西两端靠门壁下的铺石上凿有凹槽,长方形,内置户枢。因此可以确知门安在门槛石北侧,向前(南)关闭,合止于“将军石”。门扉两扇,门扇前(南)立门槛石,高约20厘米,正中立“将军石”,此石两侧各约1米多不立门槛石,是过往的门道。两道门间距2.8米,各道门距南北口各约4—4.6米,门设在门洞中间。门道铺石组成龟裂纹状,似为有意安排的。

第二号门址(西侧门)以西约70余米处是第三号门址,南北长12米、东西宽近5米,门洞两侧筑门墩,规模小于第二号门址。门壁保存9根排叉柱痕迹(每侧9根,两侧18根)。门洞设门两扇,门道铺石。门道南口的铺石路面保留深约5厘米的两道“V”形辙迹。第一号门址以东约80米处设一“假门”,这是依墙垣构筑门楼,不辟门道。设此门以求与第三号门址相对称。宫城墙垣外开掘一条环城水沟,深、宽各2—3米,与城墙距离4—5米,在沟底发现有石块。

宫城东侧是“东内苑”,东西宽200米、南北长500米。苑内中偏南部有一个椭圆形池塘遗迹,面积约1.6万平方米。池塘南部有一土堆,高30—40米,呈圆形,直径40米,其上较平,已耕垦,散布小量石块,为后期破坏所致。这处遗迹可能是池中人工岛屿。池塘北部,有两座东西相对的亭榭址,台基高4米左右,其上础石仍在原址未动。亭榭址呈锥形,两者间距约30米。池塘以外的东北和西偏北处各有一座人工修造的“假山”,一般称为“东筑山”和“西筑山”。“东筑山”高5米、底径40米,“西筑山”呈长圆形,高3—4米、南北长40—50米。

池塘以北约40米处有一宫殿址,虽早被耕垦,但大部分础石仍在。主殿两侧有回廊。东侧回廊端部建有亭阁;西侧回廊向南折去,终端建亭阁。这是苑内最大的宫殿址。此外,在池塘周围还发现有其它建筑遗迹。

宫城西侧亦应为苑,暂称“西内苑”。由于早年耕垦和建村落民居,遗迹遭到破坏。今仅存建筑础石、水井等,曾发现宝相纹花砖、陶片等遗物。

宫城北侧是北内苑,地势低于宫城。该苑范围较大,几乎等于东、西苑面积之和。东西1000米、南北200余米,在此范围内残存有明显的墙垣、院落、建筑等遗址。苑址东北的一处比较低洼地方,可能是池塘址。此外还有水井、础石等。

宫城在内城以北,东、西、北内苑之间。宫城可分为4区,各区以石墙相隔,有门相通。所谓4区即中、东、西、北4区。中区以几重宫殿为中轴线,包括廊庑、回廊等遗址,东西约200米、南北约500米;其东是“东宫区”,其西是“西宫区(掖庭宫),北为“后宫区”。各区内有若干殿阁、院落、廊址等遗迹。

宫城中区是主要宫殿建筑集中的区域。宫城中轴线上主要有五重宫殿址,从南向北排列,因宫殿名号失载,故编号叙述。第一号宫殿址在“午门”(宫城正南门)以北约200米处;在殿址南面有两处上殿阶道。中间台基东西两侧各有一“慢道”,约12米见方。台基和慢道石砌,其外包砖。慢道一端(东慢道之东,西慢道之西)接回廊,各长约50米。回廊之端接南北向的廊庑,全长约140米,今存础石4排,计120块。两廊庑之间是一宽阔的广场。

第一号宫殿址台基上今存础石6排,计57块(中间减去3块,故不足60块),近年已将台基修复(未包砖)。第一号殿北面为第二号殿前广场,两殿间距约140米。第二号殿址早年被破坏,台基上础石凌乱,所剩无几。该殿址规模较大,东西约120米、南北约30米,残高1.5—2米,殿南两侧有回廊与第一殿址相接。第二号殿址以北约60米是第三号殿址,础石保存较好,规模小于前两殿,也有回廊与第二殿址相连。第三号殿址以北不足30米是第四号殿址,规模不大,基石尚存。两殿之间有一条廊道相接,廊道中间有一亭址。两殿两则也有回廊相连。第四号殿址以北约百余米是第五号殿址,它与前几殿不同,没有回廊相连,且有一道石墙相隔。殿址台基高约1—1.5米,础石全部完好地保存于原址。在第四号殿址和第五号殿址以西也发现两处殿址,没有明显的台基,与中轴线上的几殿不同。这两殿的建筑形制和规格明显低于前几殿。

上京龙泉府是中国中世纪的巨大都城之一,其规模之大在唐代也是屈指可数的。然而关于它的兴建年代和营造情况无具体文字记载,学术界考说不一。根据历史背景和考古发掘材料,它有可能始建于公元8世纪上半叶。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文王大钦茂约于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前后迁都于此,30年后又由此迁都东京龙原府(今珲春八连城)。文王病逝后,成王大华玙嗣位不久即迁回上京龙泉府,自此不复见迁都记载。上京作为都城从其营造到最后废毁大约经历了近200年,而渤海以它作为王都的时间先后约计160年左右。

公元926年(契丹太祖天显元年)契丹灭渤海,建立东丹国,把上京龙泉府改名天福城,成为东丹国的首府。公元929年(天显四年)东丹国南迁辽阳,上京龙泉府城随之被毁弃。上京故城历尽沧桑变迁,时至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才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寓贤发现,并对上京龙泉府遗址进行游访探胜,也有人根据传闻和观感作了记录,官方编纂的志书也予以记录和考证。但那时多数人怀疑它是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城。

上京(龙泉府)故城见于清初著录之后,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世纪20年代后,朝鲜学者对宁古塔旁“古大城”——东京城进行考证,有所进展。清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曹廷杰考定东京城即渤海上京龙泉府故址。19世纪70年代后,上京故城址和有关遗物已被介绍到欧美。

20世纪以来至实地考察的学者增多。20年代末旅哈俄籍考古学者B·B·包诺索夫等人第一次试掘上京宫殿址。30年代初日本考古学者原田淑人等,对上京宫殿址及部分门址进行规模较大的盗掘,之后出版《东京城》报告一书。

建国后,我国学者多次勘察上京城址。60年代初,中国、朝鲜联合考古队再次发掘上京城部分遗址。70年代末,宁安县文物管理所(以下简称宁安县文管所)清理发掘上京宫城第一号门址(午门东侧门址),并有新的发现,对“午门”的构筑有了进一步认识。80年代初,在省文管会的主持下,由省考古队、牡丹江地区文物管理站(以下简称牡丹江地区文管站)、宁安县文管所等单位参加,清理发掘了第一殿址、廊庑址、午门台基等,取得重大发现和进展,不仅可纠正《东京城》、《渤海文化》等书之谬误,而且也可补充上书之疏漏。

196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