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城,又谓皇帝寨、御寨、会宁城等,俗称白城。位于今阿城县南2公里处。
上京城地处松嫩平原东部边缘,邻山为屏,依水为堑,地沃平旷。城东南30—40公里即至张广才岭余脉大青山,峰峦重障,形成一道天然屏蔽。阿什河从东南流来,在上京城以东数公里处流过,北注松花江。城西南约40公里有流出山地的拉林河蜿蜒西去,再转而流向西北注入松花江。城北约40公里可至松花江。
上京会宁府由南、北二城组成,形制比较特殊。两城皆长方形,北城竖修,南城横筑,平面呈“”形。北城南北长1828米、东西宽1553米;南城东西长2148米、南北宽1523米。城墙夯土板筑,残高3—5米、基宽7—10米、上宽1米左右。全城墙垣除少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外,大部保存完好。城墙外附筑马面,平均间距80—130米,大部分保存较好。全城马面分布:南墙16个、西墙29个、北墙11个,东墙24处28个(其中两处各为2个,一处为3个),加之南北二城的5个外突角亦均设有马面,其上曾置角楼,总计现有马面89个。
全城现有城门9座。北墙1门,开在墙中间部位;南墙2门,中门略偏西,西门大体北对皇城南门(南墙中门以东墙段约占全长1/2强,似应有1门,尚待考证)。东墙2门,即南、北城东墙各1门,南城东门在墙中间,北城东门略偏北。西墙2门,北城西门偏南,南城西门在北端,大致与皇城北墙东西相对。中城墙(腰垣)辟门2处,中门居南城之中,其东辟1门。中门以西是皇城,未辟门道。上京9座城门之中有8座附筑瓮城(亦称月城),直径约30—40米。中城墙(腰垣)中门之瓮城筑于门南侧(南城内),东向辟门,其东1门没有瓮城。北城北门瓮城向东开门;北城东西2门瓮城向南开门。南城南墙2门皆有瓮城,向东开门。南城东西2门瓮城亦向南开门。南北2城外墙外侧和中城墙(腰垣)南侧有护城壕遗迹,早已干涸,但在部分地段十分明显。
上京皇城在南城西部偏北处,东西两墙早已夷平,成为乡间大道;北墙因有近代村落,被民房所占;南墙中段保存较好,尚存大小土阜各2座,当为皇城南门址。皇城南北长645米、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为32万余平方米。皇城残垣基宽6.4米;南墙正中有4座土阜,其中两座最高,约7米;其余两座土阜各高约2米。4座土阜之间为3条通道,当为午门及左右阙门址。午门址以北(皇城内),今有5座土阜,高0.5—1.0米,是当年的宫殿址。
上京会宁府曾是金代前期的都城和通都大邑。1115年(金太祖收国元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反辽斗争胜利基础上建立金国,定都会宁。建都初期的会宁城,据天辅年间出使金国的宋人记录推知,规模不大。“御寨”的建筑亦较简陋,土屋筑炕,炕上置金交椅,阿骨打坐其上接见南使。当时或有北城,至天辅末期见有“宫城”记载。太宗吴乞买即位不久开始营筑上京“新城”,即南城,同时建皇城。1125年(金天会三年)宋使许亢宗等至会宁,目睹营筑新城情景,在《奉使行程录》中载“……日役数千人兴筑,已架屋数干间”,“规模亦甚侈也”;皇城占地约有“三四顷”,城垣土筑,“高丈余”。可知当时皇城规模不大,按其估数面积最多不超过15万平方米。
金天会初年,营筑上京新城的主持者是原辽上京临潢府的汉人卢彦伦。从城规划布局和形制来说,金上京受辽上京建制影响比较明显。两京都分南、北两部分,临潢南为汉城,北为皇城,会宁所以与之不同,或因南城系后建之故。上京会宁府规模大体在太宗时基本定型。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天眷三年“以京师为上京,府曰会宁,旧上京为北京”。同年置上京留守司,以留守兼会宁府尹。这似乎说,上京会宁府名号始于熙宗朝。不过,《金史》有多处指明会宁为上京的记载早于天眷之前,最早的记载见于天辅中期。
据《金史》、《大金国志》等书记载,熙宗曾扩建皇城,增筑宫室。据《大金国志》记载,上京“建制”效仿汴梁(开封),主要指皇城宫室。海陵王于1152年(金天德三年)迁都燕京(后改中都,今北京)。1157年(金正隆二年)“罢上京留守司”,“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不久海陵王下令毁掉上京皇城宫室,使之夷平。
世宗即位后,1162年(金大定二年)命就上京庆元宫旧址建殿9间,仍其旧号,以时荐享。大定五年重建太祖庙,大定十三年“复以会宁府为上京”。1181年(金大定二十一年)复修宫殿,建城隍庙等,上京宫室基本恢复。由于世宗对其祖宗发祥之地的重视,上京城遂进入复兴时期。大定二十三年“以甓束其城”。二十四年五月,世宗东巡至上京会宁府。
金末,宣宗贞祐初年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自立,建立东夏国(亦称东真、大真)。蒲鲜万奴于1215年(金贞祐三年)率军攻掠上京城,1217年(金兴定元年)完颜太平同蒲鲜万奴勾结,焚烧上京宫室庙宇等建筑,上京城遭到严重破坏。同年4月金政权决定“以权辽东路宣抚使蒲察五斤参知政事、行尚书省、元帅府于上京”。1218年(金兴定二年)4月蒲察五斤曾同朝廷联系,此后《金史》对上京会宁府便失载了。1233年(金天兴二年)蒙古军擒获蒲鲜万奴,东夏亡,上京城亦当被蒙古军所占领。
蒙古军没有毁弃上京会宁府,而使它成为通往奴儿干之地的驿站之一,对元代经营黑龙江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1977年在上京故城内,出土八思巴文“管水达达民户达鲁花赤之印”1方,乃系至元十五年(1279年)十二月中书礼部造。证明上京故城是元初统治管理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广阔地区“水达达”人户的一个行政中心。1925年上京故城内曾出土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七月)中书礼部造的八思巴文“镇宁州诸军奥鲁印”1方,可证元末曾设镇宁州于此。《元史》卷四十二记载,1351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四月)“罢海西辽东道巡防捕盗所,立镇宁州”。
明代,金上京故城为海西东水陆城站之一。明末,上京故城或已残破,女真栋鄂(亦称董鄂)部一支居其附近。清代阿勒楚喀城,在金上京故城之北2公里,始建于1730年(清雍正七年)。
关于金上京故城所在地的考证与认定,当首推乾隆年间编纂的《满洲源流考》。该书认为它应在拉林、阿勒楚喀之间,城址犹存,内有皇城等。清末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准确考定,白城即系金之上京会宁府故城(这比宝严大师塔铭志的发现要早30年左右)。
金上京会宁府故城历年出土有大量珍贵文物,诸如铜镜、铜印、陶瓷器、铁器、金银器以及建筑材料等。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