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蒲峪路故城

蒲峪路故城,今称金城古城,为金代上京路下辖三路之一蒲峪路治所。位于克东县城西北7.5公里的金城乡古城村附近,地处小兴安岭以西平原,地势辽阔低平;城北和西部被乌裕尔河及其支汊环绕,地势低洼;东南约5公里有1座突兀屹立的沉寂火山——二克山。

古城平面略呈椭圆形,东宽西窄,城内地势为北高南低,周长2850米。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700米。城墙为夯土板筑,夯层厚8—13厘米。墙现高3—4米、上宽1.5—3米、基底宽18—20米。墙外附筑马面共40个,间距60—70米。城墙外10米处有护城壕遗迹,大部分已淤平。全城辟设2门,分别位于南、北墙中间;门外均筑瓮城,呈半圆形。两门间有大道相通,原门址的一部分被破坏。

城内早已垦耕或建民房,仅有些略显隆起的土阜或比较低凹的金代建筑遗迹址。1975年、1979年曾分别发掘南门址及城内东北部的1处建筑址。

南门门洞南北长12.55米、宽4.95米。门道中间立置“将军石”,花岗岩质,高35厘米、宽30厘米。门两壁各立15根排叉柱,下置木地袱。柱为半圆形,已碳化,径15—33厘米不等。中间4根(每侧2根)圆形排叉柱粗大,径50厘米,间距3.6米,直接埋入地下。门洞壁前后两侧拐角处立角柱,用赭红色花岗岩凿制成斜面呈长方柱形的石条,四面体,高120厘米、上宽42厘米、下宽55厘米。根据排叉柱等的设置推知,城门是过梁式单洞结构。城门墩前后包砌青砖,已残缺,厚1米,向外(南)突出一部分。

城内东北角有1处高约1米、长40米、宽20余米的土阜,经发掘认定是1座官衙廨署遗迹。它由几部分组成,前面(南)筑有露台(月台),后面(北)是正殿(堂),两者相连。在殿东侧发现有火炕等遗迹,当为官吏住所,殿西北发现有灶址,似为当年庖厨。

露台正面和东西两侧有台阶,西侧保存较好,青砖砌筑,残长1.6米、宽1.7米。殿堂西长18.3米、宽11.6米,室内础石3排,间距3米,未经加工,呈不规则椭圆形,径55—90厘米。殿堂三面残存有墙壁(东、西、南),砌筑1层青砖,北墙土筑。整个殿堂是面阔5间、进深8间的建筑。殿堂地面铺细沙,未作其它处理。殿东壁外还发现1铺火炕,长3米、宽1.5米,有炕洞4条。炕南北两端有葫芦状灰坑,分别与炕相连,南面坑是灶址;北面坑当为炕之出烟口(今俗称“狗洞”)。

两次发掘出土文物较多。陶器有罐、盆、瓮、灯、纺轮等。瓷器有碗、盘、坛等,同时发现较多瓷片,以定窑为主,次有影青、磁州窑瓷片等。铁器有札甲、车輨、铁铧、合页、带扣、刀削、铲、镞等。骨器有镞、勺等。此外南门址附近出土不少石球,还有石望柱等。建筑材料以砖瓦居多,其中有牡丹花纹砖、兽面纹瓦当、板瓦、筒瓦、螭首、陶手(建筑饰物)等。

历年来城内不时发现文物,调查和发掘时征集到的重要文物有铁锁、银形刀、铁砧、铁马蹬、鞍饰、铜押印、带銙长柄人物故事镜等。1956年于该城曾发现“蒲峪路印”铜印1方,已佚,今仅存印模。印为正方形,每边各长7.8厘米,汉字阳文篆书。

由于该城曾出土“蒲峪路印”,为该城的断代及定名提供了重要根据。蒲峪又作蒲与,是金代上京所辖诸路之一,初置万户府,海陵时设节度使,路之正式设治或在此时。该路管辖范围甚为辽阔,南邻上京会宁府辖地,西界嫩江与乌古迪烈部(后改东北路)相邻,向北三千里至火里火疃谋克之地,已远抵今外兴安岭。蒲峪路是金代上京以北地区的军政重镇之一,该城可能毁于金末元初的战火。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